“人之初,性无染”。这个“性”,不是指男女性别,而是指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善恶,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人天生的自然的本能就是人性。当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一切都是洁白的,与世俗是无染的,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就好比一台全新的电脑,硬盘上是空白,只有硬件,没有安装任何软件,所以说是“无染”。很多科幻电影中生产车间里的机器人,也就是如此。而出产之后的机器人,以及克隆人,还有可能带有植入的软件或DNA,所以不是“无染”。
从生理学上来讲,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以内隐或外隐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刚出世的婴儿,没有接收外界的任何刺激,无法实现“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也不可能“以内隐或外隐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当然就是“无染”。所以说,“人之初,性无染”,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而“人之初,性本无”,却不是“人之初,性无染”。“性本无”讲求的是没有“性”。人出生之后不是没有“人性”,自然属性是有的,比如呼吸、吃奶、尿尿等等。这些“自然属性”,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那么,“人之初,性无染”到底是佛教的,还是儒教的,亦或其它宗教的呢?
1,《大乘起信论》中讲: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所以,“阿黎耶识”就是“生灭心”,是根据心的“不生不灭”而存在,是“不生不灭”给合“心生灭”的产物。而处于阿黎耶识生灭心状态的“心性不生不灭”被称作“觉”;处于阿黎耶识生灭心状态的“心生灭”被称为“不觉”。“觉”除具有“心真如”的“如实空”(纯洁无染的存在)、“如实不空”(永恒静止的存在)的双重性质之外,还具有“因熏习镜”和“缘熏习镜”两种特殊作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性无染”,是人的“心性”在“觉”之后的一种状态。
2,《五下分结经》(中阿含)中讲: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意无欲想。况复欲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欲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众生想。况复恚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恚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自身想。况复身见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身见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戒想。况复戒取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戒取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法想。况复疑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疑使。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此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之初”在受到外界影响之后,由“性无染”变成了“性有染”。
3,《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讲:盖欲灭六道轮回之苦,则必先断其苦因(贪、嗔、痴三毒),谓三毒犹如种子之能生芽,故众生流转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贪、嗔、痴,则诸苦亦断。人处六尘境,难得不污染,读经见空性,渐得出泥潭。若能勤苦修,证得罗汉果,则得涅盘乐,不再有轮回。
如果按照普通人所理解的“好人下辈还做人,坏人下辈子要做畜牲”这样一种说法,投胎转世之后的“新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也就是说,这些“新人”,可能就是“性本善”,也可能是“性本恶”;在下一个“轮回”中,按照这个轮回的善心善行,来重新评判一个人的德行。而在“人之初”,仍然可能是“性无染”。
综上所述,“人之初,性无染”,很可能是佛教的。当然,从“人之初,性无染”本身的解释来看,似乎更加是一种自然教。笔者就暂且纳入“[忄美]学”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