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艺术与艺术的禅

引言

读研究生时,一天佛学社请到圣严法师来校做演讲。有意思的是,演讲题目被佛学社定为“禅的艺术”。当时作者认为这个题目有些自相矛盾。艺术是感情的舞台表现,而禅是要四大皆空。它们怎么能放在一起呢?圣严法师在那天也没有讲什么深噢的禅理。只是讲了佛弟子对室内布置的要求以及插花的艺术等等。演讲结束后,作者向圣严法师的英文翻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很可惜,应该在演讲时作为问题提出来。在皈依佛教多年后,作者开始慢慢理解禅是什么,并对禅与艺术的关系有初步认识。禅与艺术并不矛盾。艺术的深处往往透着禅,而禅的深处往往需要艺术来通达。

作为一个修行的概念,禅存在于佛教诞生之前。许多当时的外道都精通于禅修。佛陀在悟道前,也经过多年的苦行与禅修。现代的Hinduism and Jainism仍然将禅修作为精神完善的主要途径。在佛陀悟道后,禅的概念包含了新内容,即中道。中道是“不二法门”,它超越二元,超越逻辑。古印度是逻辑学的发祥地。这脱离了逻辑的“不二法门”在当时的印度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佛陀超渡一些外道,但还是有相当多外道并不理解佛说的道理。由此佛讲道时,也包含一些传统的禅修。而对那些超越二元的问题往往避而不答。佛入涅磐几百年后,佛教仍然受到许多外道的逻辑挑战。玄奘大师在西土取经时,就经历了这样的挑战。因此,在伊斯兰势力东移后,佛教在印度消失。可是,禅的心法却通过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方式流传下来。这种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方法在中原大地上结成硕果。正是由于不立文字,禅的心法在许多场合带有艺术特征。它使人在瞬间直觉内心。在佛陀悟道前后,禅主要体现为“静虑”。然而通过慧能大师,禅的心法普及到生活层面。从理论上讲,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用作“明心见性”的方式。禅宗到百丈祖师后,形成了生活禅。禅与艺术就更近了。作者将用“禅的艺术”作为题目来写一个系列,以探讨艺术作为禅修技巧的重要性。

艺术是人表达内心感情或感受的形式。它的优点是在某种程度上能摆脱语言逻辑的束缚,而又非常达意。虽然略懂琴棋书画,但作者对艺术是门外汉。十多年前,作者去波士顿出差。在出机场过道的墙上看到一个名人录。上面写着: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in world could not be seen or even touched . It only can be felt by heart.

说这话的人是一个失去视觉与听觉的女孩。她没有因为残疾而放弃对人生的探索。她的这句话直接说明了“心”与美的感受之间的关联。这句话说明这个女孩感受到“心”的世界。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正是缺乏视觉与听觉才使得她没有很多干扰,更容易感受“心”的世界。而像我们这些受过许多教育的人因逻辑思维的干扰,反而不易感受“心”的世界。多年后,在参禅过程中的轻微脱落,使得作者也初步感受到“心”的世界。那时,常常感到一种诗意,但语言匮乏又表达不出来。在欣赏艺术时,那种平静的心能清楚地感知创作者要表达的意向。突然明白艺术的真谛在于“心”。一般来说,艺术被定义为意在创造具有愉悦形式的东西。愉悦又表现在人各个不同的觉知层次。思维的层次,感觉的层次,情感的层次,以及“心”的层次。在这其中,“心”的愉悦或精神的愉悦是最高的,终极的,同时具有明确的整一性。当艺术触及“心”的世界时,它与禅是相通的。这时,艺术必然或多或少会带有禅的意味。作者将会以“艺术的禅” 作为题目来探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心”的世界。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