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之雨】中国现代史的号角:钦本立和《世界经济导报》(二稿)

稚雨,洒下希望之雨。Renaissance4now@yahoo.com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六四之雨】中国现代史的号角:钦本立和《世界经济导报》
Raining for June 4thThe Uplifting Clarion in China Contemporary History: Mr. Benli Qin and “World Economy Herald” Newspaper

~~~~~~~~~~~~~~~~

[稚雨转载加注]

  千秋功罪论“六四,1989,谁也回避不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号角之一:《世界经济导报》,以及与这份报纸相关联的钦本立江泽民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两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被称为“南有导报、北有周报”;所谓导报是指在上海出版发行的《世界经济导报》,所谓周报是指在北京出版发行的〈经济学周报〉。

   《世界经济导报》由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钦本立于1980年6月创办。“六四”之前那九年,《世界经济导报》成了广大人民了解世界的一个视野很开阔的窗口,该报每期有厚厚一迭,几十页,不光谈经济,而且涉及了几乎所有科学的领域,有时还有非常理性的、非常激烈的辩论。目前在中國大陸已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那句口號:「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就是當時《導報》最早提出來的。每期出版,市民们争相购买,一睹为快。。。

  上海思南路
73号的周公馆,是一座具有法国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19461947年间为中国共产党驻上海代表处。周恩来多次在这里举行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会见过许多著名爱国人士。馆内陈列着周恩来的墨迹及珍贵纪念物。1979年正式辟为纪念馆。

  离周公馆不远,淮海中路622弄,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诸多研究所就在弄内,上海的诸多“智囊”(Think Tank),云集该弄。。。

       622弄内的楼房下面,曾有过一个很出名的集邮商店,天降暴雨也淋不到身。上海的集邮迷们是不会忘记那儿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邮交换角”的,在那里,你可以觅到几乎全世界各国的珍稀邮种。。。

  1989年,那一天,清晨,上海老百姓上街买大饼油条和豆浆的时间,天色灰暗,622弄的弄堂门口,那家一向熙熙攘攘的、门类齐全的、有绿色邮政标志的报刊门市部,突然变得风声鹤唳,门可罗雀。。。

  一个无耻的幽灵,穿夹克衫,显然是便衣,在门市部前来回遛哒,鼠眼贼溜溜地盯着每一位前来买《世界经济导报》的平民百姓,还不时不知趣地上前搭汕,吐出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回去吧,今后不会有《世界经济导报》了”。。。
 
    从那一天起,老百姓再也看不到《世界经济导报》了,从此,中国瞭望世界的一扇极重要的窗口被沉重地关上,中国理性地走向世界的大门被沉重地关上。
  
  东方导报祭(诗)

  东方导报,
  东方曙光。

  东方导报,
  言语铿锵。  
  
  有人抗争,
  有人开枪。

  有人痛哭,
  有人悲伤。

  有人沉思,
  有人彷惶。

  有人愤而出走,  
  有人被迫流亡。

  有人发誓百事不管,
  有人论猫“大发财闷声不响”。[注1]

  千秋功罪,
  百年沧桑。

  东方导报,
  东方曙光。

  东方导报,
  东方希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北岛),稚雨每每读到这句诗,想到的就是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世界经济导报》,六四枪声[注2],。。。

  [注1]这句口头禅的典故:“江泽民怒斥香港记者(视频)
  [注2]六四事件,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面转载的三篇有关《世界经济导报》文章都是国内发表的,请读者自己独立分析思考。

~~~~~~~~~~~~~~~~

沈尧: 钦本立和《世界经济导报》
[ 2007-07-12 12:26:14 | 作者: zany ]


沈尧: 钦本立和《世界经济导报》

  俗话讲,事在人为。《导报》的事,当然也是由《导报》的人来干的。在钦本立的主持下,《导报》的风格除了体现在其版面上以外,也具体反映在整个报社的组成人员结构上。

创办初期的一批"老少伙计"

  创办之初,《导报》均是以钦本立为首的老报人。他们在一九四九年以后饱受了政治运动的迫害,有的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投入监狱,有的成为"右派"被发配到 边疆去劳动改造。但是种种磨难,仍然没能淡化由于早年的职业而对中国社会的基本了解,也没有改变他们讲真话的良知。而后,随着发展需要,《导报》在社会上 招聘了朱杏清、何凌、韩耀根、陈乐波等一些自学成才的有志青年,后又接受了陈丹红、陆明丽、秦建勋、沈飞昊等一批比较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这批在反思十年"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在钦本立的精心培育下,其追求自由民主的天性,不时地在《导报》这个舞台上放出耀眼的光彩。可见,《导报》的组成人员中,一 小部分是早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就开始新闻生涯的老报人,而大部分则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初生牛犊"

  同中国的十年改革一样,钦本立带领着这一批"老少伙计",凭着自己的感觉,努力探索着一条新路。

   在一九八二年,《导报》同人在内部有一场关于自己报纸性质的讨论。按照新闻规律和老报人们所熟悉的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办报实践,《导报》完全是一张民办的"同人报纸"钦本立根据同人的意见,结合他对中国国情的判断,提出《导报》是一张社会主义的有民间色彩的报纸,而后再根据实践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朝着真正的民办报纸的方向不断"突破"

非官方的民办报纸

"导报事件"发 生之前几个月,钦本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导报》是怎样的一张报纸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我认为,《导报》是民办的。第一,《导报》不是由哪一级政府或党 的部门创办的,而是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这样的学术团体和机构创办的。第二,在经济上它自筹资金,独力核算,自负盈亏。第 三,《导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编负责制,理事会由一些知名学者组成,如钱俊瑞,宦乡,汪道涵等,还有一批高级顾问,如陈翰笙,薛暮桥,许涤新,于光远,马洪,徐雪寒,孙怀仁,褚葆一等。钦本立一直担任总编辑。有关办报方针等重大问题,均由理事会讨论决定。因此可以说,《导报》是一家非官方报纸"

  非官方的民办报纸,所遇到的困难自然要比官方报纸多得多。当时,最突出的困难是与报纸性命相关的信息渠道不能畅通,尤其是不能及时看 到执政党和政府当局按照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发的文件。有鉴于此,《导报》社长钱瑞委托当时上海市长、《导报》名誉理事长汪道涵帮助,给了《导报》一个名义上 的正局级编制,与《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电视台并列为四报二台的正局级单位。但《导报》的主编钦本立却不是按组 织规定由市委任命的,《导报》经济亦依然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导报》此举唯一得到的好处是从此可以及时地看到一些体现高层精神的文件和参加一些比较高 级的社会活动。

"打擦边球"的办报思想

  在一九八三年底,钦本立又组织 《导报》同人对办报方针继续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因素的干 扰,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导报》除了对经济改革继续加以报道外,还必须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扩大报道范围,如亟应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学术理论、政治法律等方 面的报道;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国现在是办经济报纸的黄金时期,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说,《导报》还大有施展的余地,同时对中国的前景应有一个冷静而清醒 的认识,中共可以让你在经济上发表不同意见,绝不等于它也同意你可以在报纸上公开讨论不同的政治主张。

  办报就是要对决策"起点作用" 和探索中国新闻业走出极权专制困境的新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钦本立毅然选择了前一种意见并从一九八四年开始了版面改革,扩大了报道范围。同时,钦本立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在实现他的办报方针上,明确地提出了"打擦边球"的思想。他说:"我们打的是'擦边球',球虽然落在球台的边线以内,可是方好压边,差一点就出线了"
来源:牛博网
http://www.bullog.cn/blogs/clx/archives/79385.aspx


附一:江泽民传》中有关1989年的《世界经济导报》风波的内容

既然江泽民同志(上海市党的一把手)还没有看到这些校样”钦本立劝诱着曾庆红,“市委和宣传部就没有任何责任。”

这不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曾反驳道,“这是保护社会!”

钦本立拒绝让步。

4 19日,就在《导报》研讨会召开当天,学生开始封锁长安街上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长安街是北的主干道,把北京一分为二。示威者要求为胡耀邦恢复名誉,并 要李鹏出来同他们对话。第二天,因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学生们仍滞留在那里。他们深感失望,与警察出现了冲突。政府宣布学生受到“一小撮人”的利用,他们的行为是“不正常的”。

422日上午,胡耀邦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仪式由杨尚昆主席主持,中国大部分高级领导人都参加了。江泽民仍在上海应付不断恶化的局势,他送来了花圈以示悼念。

而 在面积100公顷的天安门广场上,挤满了表示支持胡的思想并悼念这位受爱戴的领导人的学生和市民他们将胡的巨大肖像竖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 来自北京几十所学校的人群逐渐扩大到了10万人。在静坐没有得到官方回应后,学生们提交了正式请愿书。当结果清楚地表明不可能恢胡的名誉时,学生们愤怒了。他们呼吁全国罢工、罢课。他们越来越激动,沿着首都的街道游行,途中到数千名旁观者的喝彩。

领导人们开始紧张起来,害怕发生暴力冲突。大约有1万名军人被召进城来控制人群。忧心忡忡的邓小平评论说,这次学生运动不像是一般的学潮。

《导报》的专将在两天内出版。当曾庆红向江泽民汇报钦本立拒绝删除煽动性章节时,他打电话给汪道涵,汪当时是《导报》的名誉董事长。

江泽民请求我的帮助,”多后,汪回忆道,“我也认为维护稳定是重中之重。领导人必须阐明国家所面临的危险以及必要的安全措施。”

他们俩一起来面对《导报》总编,使用的是经典的策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尽管江泽民钦本立的个人关系很好,江泽民并没有掩饰他的恼火——他唱的是“白脸”。他想阻止《导报》使难堪,自毁前程。江泽民批评钦本立无视党的纪律,尔后就走了,让汪道涵——他唱的是“红脸”——来说服钦本立作必要的删节。经过讨论,钦本立同意删除刺眼的段落,进行版面调整。修改过的版面将在次日下午完成,以便能按计划在424日早上印刷。

汪道涵一直待到凌晨1时,仔细阅读文稿,进行最后的修改。但令他大为惊讶的是,当天(423日)早上晚些时候送到他家的刷的版本仍然是未经修改的原先的版本。很显然,16万份未经审查的报纸已经印刷,好几百份已送上一早飞往北京的航班。究竟是钦本立在同意进行修改时就是心非,还是他在那帮年轻编辑们的压力下 后来改变了主意,仍然是个谜。找不到钦本立让他作出解释,其办公室告诉打电话的人说他不在、休假或是生病了(说法显然在改变)。而与此同时,他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散发着那份原版报纸,希望其煽动性的内容能够点燃一场新闻自由的燎原大火。

江泽民为首的上海市委坚持要钦本立以修改过的版本代替未删节的原版,并收回所有剩下的原版报纸。国外报纸报道《导报》已被“查封”“关闭”,关于这一没有根据的新闻,共产党将之归咎于《导报》驻京办事处。

钦本立同意对星期一早晨(424日)出版的报纸进行修改,因为他承认自己已经向江泽民和汪道涵作出了承诺。但在同一天晚上,钦本立在自己家里举行了一个秘密会议。他介绍了他与市委领导人的谈话情况,然后征求编辑们的建议。“如果我们支持学生,”一人说,“我们就可能改变政府——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原则并出版最初未经修改的版本。”

我认为我们没有错,”钦本立回答道,“他们想要删除的正是我们想要强调的。”

第二天早上,经过修改的《导报》没有面世。怒不可遏的江泽民只没收了2万份报纸。

泽民打电话给《导报》报社,要求得到解释。他又一次得到保证:修改后的版本将会按计划印刷。然而,这又没有发生。汪道涵辞去了该报名誉董事长职务。而许诺出版新版的把戏第二天又续演了一次。

4 25日晚上,《导报》的编辑们终于抛弃了伪装,在一封口气生硬的“急信”中向市委摆明了他们大胆的立场。“告诉你们”,信的开头冷冰冰地说。他们称钦本立生病了,不能出版修改过的版本。编辑们以一个不合逻辑的理由辩称,他们决定出版未经修改过的最初版本,这样是为了不“加剧冲突”。这是公然的挑战之举。其实质是,大胆的编辑们表示党无权涉他们出版什么、不出版什么。

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江泽民说:“对胡耀邦同志做最终结论的职责在党中央,而不在《世界经济导报》。”

我当时在场!”上海市前副市长叶公琦回忆道,“我是直接见证人!应我们是一件事——几个刺眼的词句会被删除——而我们发现的是另一件事——报纸印刷出来了,刺眼的词句仍赫然在目。这不是失误,我们被欺骗 了。我们要对上海的安全负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附二:刘吉-世界经济导报停刊内幕(南方人物周刊)

  刘吉是1988年被任命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分管理论的副部长的;那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活跃的年代;在这个时候出任如此重要的宣传部副部长,刘吉所担当的重担可想而知道。

  那是
19895月的一个夜晚,半夜的电话声将刘吉叫醒,并且马上被已经等候在楼下的专车直接送到了市委。市委的主要领导同志早已在那儿了。市委书记江泽民向刘吉宣布了市委的决定:任命刘吉为《世界经济导报》整顿小组组长。

   《世界经济导报》出问题了:前不久,该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悼念胡耀邦同志座谈会”。会上,有两人对改革开放的某些政策进行了 指名道姓的批评。当《世界经济导报》准备编发座谈纪要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编辑部将这篇三万字的座谈纪要中有关部分删掉。据刘吉了解,这被要求删掉的部分,总共500多字。但总编钦本立拒绝删掉,并且将这一期发行了。

  按说,刘吉并不是主管新闻的副部长,《世界经济导报》的事不归他管。但因为经常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文章,他与编辑部的人很熟;另一个原因是,那几年,刘吉在一些文章、讲话中一直大胆地宣传和敦促改革,因此市委认为他“改革开放的形象比较好”。正因为如此,刘吉被任命为《世界经济导报》整顿小组组长,受到一些“ 左”派和老同志的质疑,说是“怎么派一个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去整顿?这是要包庇《世界经济导报》嘛!”

  于是,刘吉临危受命,去到了《世界经济导报》。

  毕竟是老朋友,毕竟有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刘吉与编辑的对话宽松但又很难建立起“整顿组长”的权威。一些人指着刘吉说,“刘吉,你过去是我们的朋友,现在你当了官了,脸上抹了白粉,是一个小丑!”

  当时,刘吉、甚至市委一些领导的愿望还是希望将经济导报保留下来,因为《导报》能在上海出版,本身就表明上海的改革环境的宽松。

  刘吉对编辑部的同志说,“作为学者、作为报人,讲目标是可以的,但不能要求政治家马上就照着去做!这是不可能的,政治家怎么操作,要比我们聪明。”

   辩论归辩论,市委交给自己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刘吉代表市委采取了以下措施:总编钦本立停职,《导报》继续出版,编辑部原班人马不变;但有几点:第一、不要介入学生运动。你是世界经济导报,你谈经济改革开放都可以,不要变成政治导报;第二、不要跟外国联系。很多外国记者老是采访,外面很复杂,将会使问题复杂化。

  就这么两条限制,其他一切照旧。之后又出了两期,当然要由刘吉终审,最后他签了字才能开印。这是市委定下的原则。

  出了两期后,刘吉和编辑部的压力都很大。第三期以后,他们自己决定不出了,说是“要出就按着我们原来的面貌出”。《世界经济导报》自动停刊了。

  之后,上面一直催促上海市委处理《世界经济导报》。作为整顿小组组长的刘吉提出两条意见:一,先把事实搞清楚,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事实;二,请上面先处理,上面处理的标准出来,我们参照处理;同时,我们的处理要比上面的处理低一些。
   后来,除了对总编钦本立留党查看两年的处分外,其他的人一个都没有处理,都是自我教育。按刘吉当时的意见是不停刊,改革编辑部就是了,因为这个报纸对推 进改革开放起了作用。只是最后一年有了问题,从经济导报变成了政治导报。他说,应该继续出,中国需要这么一份改革开放的报纸。

  这个意见没有被上面接受;当时,在上海市委常委讨论时,也有分歧。虽然首先提出复刊的是刘吉,但他只能给北京起草了如下报告:“根据……指示,停止世界经济导报的复刊。经研究,同意这个决定……”

  报告递上去后,《世界经济导报》的刊号被取消了。

  说到这段历史,刘吉说,自己当时的压力很大,因为“‘左派’说我包庇导报,自由派说我镇压导报”。

  刘吉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正因为此,刘吉说自己特别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但他毕竟年近七十,已经开始审视自己的一生,他 说:“回顾一生,做过多少错事,吃过多少亏,经历多少磨难,但自问一直是为了崇高理想而努力着,无怨无悔,活得值得。”

  刘吉说,自己今生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读书,认真写几本书;但他会铭记住这样两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原文标题〈刘吉 我当然是一个知识分子〉,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05-09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rwzk/20050921/gg/200509280127.asp

[最后编辑于 zany, 于 2007-08-16 17:29:01]

评论Feed: http://www.mediaview.cn/feed.asp?q=comment&id=302
引用地址: http://www.mediaview.cn/trackback.asp?id=302

~~~~~~~~~~~~~~~~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导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zh/世界经济导报

《世界经济导报》
互动百科
www.hudong.com/wiki/世界经济导报(迄今失语,无链接。同样是百科全书,这又是为什么?)


再现1968年布拉格事件的电影:《情陷布拉格(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

free counters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唉,当时我们都以能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文章为荣呢。其实该报是个理性讨论改革的报纸,并没有任何煽动和颠覆的文章,当时关闭导报,就是想打击自由主义思潮和压制政治改革的呼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