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音乐趣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3/20/14381_126706585.shtml


文革音乐趣谈

    谈完了“文革美术”,就不得不谈“文革音乐”。现在常说,文革时代是除了“八个样板戏”,一切文艺都消失了,这话也对也不对,正常文艺虽然消失了,但畸形音乐反倒比文革前还热闹。那时各派学生都不上课,每天闲着没事就是变着方儿“搞宣传”,除了写大字报,画漫画,就是整歌舞,实际上这是建国以来文艺活动最热闹的一段时期。


                文革前其实也“追星”,也有流行歌

    文革前文艺虽说正常,但很少轮到我等享受,那时电视尚未问世,收音机已属高档家电,所谓“三转一响”是也,并非家家都有。要欣赏音乐只能看电影,所以电影插曲成了当时唯一流行时尚。从刚解放时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直到文革前的“刘三姐”。
    最近有个笑话,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出现在某一公众场合,许多年轻人都没见过,纷纷问:这人是唱什么歌的?似乎凡名人必得配某一名歌,若不是歌星就不配出现在年轻人面前。
    我们那时也有“追星族”,但一般人追的并非歌星而是影星,虽说电影插曲看起来也打影星的嘴中唱出来,其实那是假像,影星们只管在前台张嘴,后台另有配音演员在唱,就像双簧似的。但后台这人从来看不到,所以文革前并无歌星一说。而我等自命清高者却不屑于追影星,你猜我们那时追的是何许人?是作曲家!
    我们那时说某某歌好听,没人问这歌是谁唱的,而是问谁作的曲,因为好歌谁都能唱,并非像现在似的,“军港之夜”只许苏小明一人霸占。但作曲确实只有一人,要追星只能追作曲家。我们当时并无现在这种歌碟、歌带,要学歌只能识谱自学,所以对作曲家印象极深。
    比如作“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刘炽,为“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配曲的雷振邦,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配曲的张棣昌,等等,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巨星。
    那个时代不准进口港台歌曲,要流行只能是民歌。刚解放因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等而流行蒙古风格,因中苏友好而流行“喀秋沙”之类苏联歌曲,五十年代中期因电影“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而流行西南苗族风格,六十年代初又因电影“农奴”等而流行藏族风格,这风格一直流行到文革。
    尽管文革中既有样板戏,又有各种创作歌曲,但仍以藏族风格为主,比如: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哟,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哟……
    你是天上的北斗,我们像群星……
    珠穆朗玛雪峰献哈达,草原上赞歌唱不尽……
    祝你万寿无疆,依拉强巴偌偌……

                  语录歌——久入茅厕而不闻其臭

    文革伊始,最显眼的是语录满天飞,紧接着语录歌就出来了。一开始我们听着特别扭,从来进不了歌词的官场语汇居然编成歌唱了出来,比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十分注意”,比如“因为”“所以”“但是”“不过”,这类话难道能当歌词吗?能配曲子吗?这不胡扯蛋吗?但谁也不敢“充耳”不闻。于是一首接一首“创作”出来,只好硬着头皮听下去。谁知后来倒也能渐渐听惯,正所谓“久入茅厕而不闻其臭”。而且作曲家们也有所“进步”,渐渐地曲调不再那么生硬,开始讲究“风格”了。比如“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用“湖南民歌风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用“蒙古草原风格”,甚至有人用“京剧风格”“河南梆子风格”。曲调一丰富,歌词的枯燥就被忽略了。
    有一支语录歌还真让我感动过,在串连的火车上,一出新疆,晨光照进车厢,广播中唱起“世界是你们的”。想想“黑五类”的我,居然也能去北京,世界居然也是“我们的”,我们居然也算“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此情此景,好像那歌声就是太阳,就是光明,就是温暖!感动得俺差点掉泪。换句话说,语录歌再难听,只要放在特定时刻它也成了“天上神曲”。
    甚至还有人把林彪给毛主席语录写的“再版前言”谱成一支大联唱,这篇文字又臭又长,八百多字,全是肉麻吹捧和最最枯燥的官话,给这样的文字谱曲可谓空前绝后。但作曲家是当年著名的唐珂、生茂,作过《真是乐死人》《马儿啊,你慢些走》、《看见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和《长征组歌》等了不得的歌曲。这篇最臭长的词儿也照样谱得雄浑激越。那年月不知从哪儿来了一支合唱团来“俺们这尕达”演出,全套管弦乐加打击乐,效果绝对震憾,而且震憾之间还插了一段优美婉转的女声小合唱,真可谓跌宕起伏,九曲回肠。以致到今天我上网一查,居然还有无数“再版前言”的发烧友在寻找这支“怀旧老歌”!看起来,即使狗屎经过精美包装都能动人心魄。
    很明显,歌曲的力量主要在音乐,而不在歌词。文革过去二三十年了,但语录歌仍然未能从记忆中彻底铲除,时不时还冒出来,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能把老人家的话“溶进血液里,印在脑海中,刻在骨髓内”。

                 诗词歌是如何躲过“放屁”的

    如果说语录歌是胡闹,为毛主席诗词谱曲倒是顺理成章,诗词从古代诞生时本来就是为了谱曲的。其实诗词歌文革前就有了,于文革更甚。而且其中也确有几首谱得不错。不过老人家生前最后发表的那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谱得极其有趣,值得一聊。
    那首词刚一发表,就有不少“火眼金睛”断定:
    “这首肯定是伪造的!你看这句‘土豆烧熟了,再放牛肉’,这像主席的诗吗?大白话嘛!还有这句‘不须放屁’就更不像话了,主席那么伟大,能在诗词里面说这种粗话吗?这肯定反革命事件!”
    我虽然不相信“伪造说”,但也觉得这几句有点怪异。但最后证实还真是主席诗词!大家又都从“正确方面”来理解:
    “主席的气魄真不得了,挥洒自如呀!不拘一格呀!”
    那年新年晚会在电影上播出,中央文艺团体要表演主席的两首新诗词。
    第一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是朗诵,那演员虽然一身“机关干部”打扮,其实是专业演员,朗诵得极佳。
    第二首就是这“鸟儿问答”,还没开始我就担心,“不须放屁”这句词演员不大好念呀。要说人中央团体还真有办法,这首不朗诵了,改成大合唱,我注意听着,到了这句时,速度忽然加快,旋律忽然降低,咬字也就自然模糊,“放屁”两字一忽悠竟混过去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成了“出溜子屁”,作曲家可煞费苦心了。
    
                   从造反歌开始

    文革伊始,就有一条条“毛远新笔记”传出来了,全是这孩子与他大伯谈话内容,闻所未闻,老人家竟公然教育孩子“上课可以睡觉,看小说,别听老师那一套”。而最为惊世骇俗的就是这一条: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以前谁提意见谁就是右派反革命,而现在居然连“造反”都“有理”了!全国的青年学生全都热血沸腾!自然曲子也立刻谱了出来,而且好几个版本。估计“牛鬼蛇神”和“当权派”一听这金鼓铿锵的调子就得尿裤。
    同时又有“红卫兵”冒出来,老人家在城头上一接见,红袖标立刻飞遍全国。与之配合的“红卫兵战歌”也跟了上来:
    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革命师生齐造反,文化革命当闯将!

    而且立刻有相应的“红卫兵舞”登台,男女学生身着军装,腰扎皮带,臂套红箍,挽起袖口,手拿“红宝书”。“战歌”乐曲配得震天动地,铜管乐和打击乐是必不可少的。舞跳得虎虎生风,一队人从左冲到右,从右冲到左,而且必得有一壮小伙舞动一面红旗,上下翻飞,呼呼作响。最后一个动作永远是:手指“黑帮”,脚踏台面,猛地一个持枪刺杀动作,厉声齐喊:“杀杀杀——嘿!”
    甚至还有一首,连“京骂”都能入歌,“自来红”们唱道: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要革命你就站过来,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
    当然,最后也忘不了一句“杀杀杀——嘿!”
    然而,文革歌舞不能总是声色俱厉的“杀杀杀”,否则也“闹得慌”,造成“听觉疲劳”。于是各类不同的“柔美风格”也出现了。
    比如有“河南戏风格”的,新大有个“河南班”,一队女大学生扮做河南村妇模样,款扭柳腰,轻舒粉臂,伸出纤细的兰花指,软绵绵唱道:
    “刘少奇,俺来质问你,你的那个‘黑修养’到底是啥东西?”
    这哪儿是“质问”,简直是“慰问”。
    “红卫兵歌舞”也弄出“蒙古草原风格”,叫做“草原红卫兵见到毛主席”。一队俊俏的女中学生扮做“牧民”模样,身着蒙袍,头扎彩带,脚蹬马靴,手执无形的羊鞭,唱道:
    “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草原来到天安门……”
    尤其可爱的是那双马靴不知怎么整的,在台面上左扭右转,使身体如波如浪,看起来煞像尕马儿轻舞在草原上。引得观众全都站起来,想看看这脚到底是“咋整的”。

                        原来由“山呼万岁”变来

    《诗经》分“风·雅·颂”,文革音乐自然也更需要“颂”。比如那首著名的“忠字舞专用曲”《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蒙古风格,曲作者是正牌蒙古作曲家阿拉腾奥,曲子还真是没说的,但和“忠字舞”一配就恶心了。
    每天早晨都是固定一套,对着领袖像念段语录,然后大家不分男女老少,全得边唱“万寿无疆曲”,边对照每句歌词内容跳出不同花样的舞姿。比如“太阳”就得往天上比划圆圈,“心儿”就得在胸前比划心形,那么“心中的红太阳”,自然就得从胸前比到天上,如此这般。
    既然曲调是草原味道,舞姿自然也不免蒙古风格,这可苦了一帮老胳臂老腿。我那时虽年轻,却从没跳过这舞,因为我们和热衷于忠字舞的那伙是对立两派,这叫做“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你们要跳我们就偏不跳!还得批判你们是“形式主义”!
    “忠字舞”刚出现时我还纳闷儿,这种奇怪的发明是从哪儿来的构思?后来看了姚雪垠的《李自成》才知道,原来古代凡遇大典,大臣们要在金銮殿上向皇帝“山呼万岁”,同时还要“舞蹈如仪”,其实也就是跳“忠字舞”,一位老臣腿脚不利索,跳舞差点摔得骨折。到今天“舞蹈如仪”没变,只不过“山呼万岁”变成了“万寿无疆曲”,增强了音乐性而已。

                        红二司战歌

    所谓“红二司”是新疆某派,本人便混迹其中。武斗高潮过后,“红二司”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排演了大型(其实应该算中型)音乐舞蹈史诗“红二司战歌”,由新疆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高材生郭志强任总指挥,在团结剧场首演。
    学生组织可以说人才济济,既有专业音乐系师生,也有高水平业余选手,歌曲编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里面既有改编当时国内“名曲”,如藏族风格的《远飞的大雁》之类,更有专业名作曲家田歌先生的《造反更觉毛主席亲》,还有自编的《三月黑风》《亲爱的战友你在哪里》《手捧着鲜红的宝书》等,一派新疆风格,曲调极其婉转凄美。当然,少不了还得模仿《东方红》中朗诵名家齐越,在歌舞之间穿插几段或悲壮,或低沉,或激昂的朗诵,效果还真有点像带着镣铐的革命烈士。
    全剧最高潮是所谓“血战新医”,在悲壮的音乐声中,在熊熊的火光中,在隆隆的炮声中,五位头扎血染绷带的男女“革命战士”,“巍然挺立”在新医楼顶,誓死抗争。在红色追光下,全身通红如火,翩翩起舞,做中弹踉跄状,做伏地崛起状,做怒指前方状,做高举“红宝书”状,做弓箭步红卫兵舞姿状,做护卫弹洞累累的红旗状……终于,一如狼牙山五壮士,最后看一眼美丽人生,从“楼顶”纵身跳下,歌声起:
    啊…………啊…………
    七月的天空啊,黑风阵阵恶浪滚滚!
    红山在低头咽泪,乌鲁木齐河在呜噎!
    天山雪峰啊,你是历史的见证……
    旋律透着塔吉克风格,略似“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多“变徵之声”,从高昂、激越,转悲怆、低沉,结尾拔出最高音!天幕上化出巍巍青松,直刺蓝天白云,灯光渐暗,大幕落下……
    文革前著名的“草原之夜”和“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曲作者田歌这时也参加了造反派,而且为“新疆红二司”写了一曲“抬头仰望毛主席像”,这曲子编得也非常优美深情,不次于田先生的代表作。有一次中央新闻电影厂拍的记录电影中也采用了这段曲调,这下可乐坏了红二司,都说:“这是中央支持红二司的表态!”也就是说,用哪段音乐都代表着中央的“意图”。
    一天,田先生忽然走进了我们“星火燎原”编辑部,大家都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那时田先生才三十来岁,白衬衣塞在长裤里,显得格外精神。田先生此行是要我们编缉部继续为他写歌词,他还要搞出更有力的精品。大家当然都愿听名人聊天,田先生操着沙哑的嗓子说:他那首“草原之夜”受了批判,但实际上已经传播到西班牙、意大利,言下之意,中国不欢迎,外国可喜欢,傲然之气溢于言表。

                        外国的不能听

    文革流行风格绝对禁止外国音乐,因为欧美音乐是“帝国主义风格”,苏联音乐是“修正主义风格”,其它外国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爵士”“摇滚”等“颓废腐朽黄色音乐”。
    据说某农场一老工人忽向领导反映,一帮大学生在听外国黄色音乐,恶心极了,领导去了一听,原来是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音乐,老工人说得不错,芭蕾音乐肯定得借鉴外国音乐。
    我有一次拉小提琴,拉的是“含苞欲放的花”,一同事忽然跑来说,你可千万别拉这些“帝修反音乐”,领导听见不得了,要挨批斗的。我说这是阿尔巴尼亚歌曲,同事一愣,连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你拉,你拉吧”。
    原来当时中国在欧洲只剩下一个朋友阿尔巴尼亚与苏联作对,被中国誉为“欧洲社会主义的明灯”,同事怕我反过来给他扣一个“反明灯”的政治帽子。

                  悲惨的“知青之歌”

    知青下乡叫这帮城市孩子吃尽了苦头,尤其可怜的“老三届”。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苦难自然也要“出歌吟”了。
    于是,一帮南京知青想家想得不得了,就由其中的音乐天才任毅创作了这首“南京知青之歌”: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断了长江,
        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
        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
    其实这帮南京孩子真有点“小题大作”了,他们只不过从南京跨过长江大桥,到了对面的江浦县,一江之隔就“苦难”成如此模样。比比其它知青吧,北京知青到了黑龙江、陕北,上海知青到了云南,甚至新疆,反差和苦难十倍于任毅们,但不知为什么,他们没写出类似的歌。
    在当年金鼓铿锵的文革时代,这首“思念南京”,显得是那么“小资”,那么缠绵,那么格格不入,在全国知青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老三届知青中的流行金曲。不料竟惹恼了高层,老子叫你们“广阔天地炼红心”,你们竟敢想家?这还了得!将作者任毅查出,枪毙!大概古今中外因为作了一首歌而被枪毙,只有在中国,在文革中,才能干得出来!
    我因为太老,已超出“老三届”四级,并不知晓老三届们的“共同心声”。后来同事张胖(也算老三届)给我抄了一份,我才知道还有这样一首歌。后来又得知,这首歌流传到新疆农村时,不仅知青,连农民都受了感染,也想学着知青的悲戚模样“小资”一番,无奈不识谱,只好辗转抄来歌词,用土得掉渣的腔调念一念,也算赶了时髦,其实“杨子江畔”“钟山脚下”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样板戏

    其实所谓“样板戏”文革前就开始搞了,那时叫做“现代京剧”。我们看到的第一出“现代京剧”好像是《节振国》,描写矿工与资本家斗争,矿工的头儿叫节振国,会武术,所以比较适合搞成戏。
    以前看惯了老京剧,扎“大靠”,走“方步”,甩“水袖”。而现代京剧全是短打扮,台步也不会走了,手也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看起来特着急,特别扭。
    等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这三部经典作品出来后,动作才逐步理顺,看起来满像回事了。
    其实解放后随着电影发达,看京剧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从我们这代起已经没几个人爱看戏。但样板戏一出来,全国强制普及,又没有别的电影,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也怪,看多了大家渐渐习惯,几乎人人都能哼两句,哼着哼着就品出味来了。这就好比从不喝茶的人,天天强迫喝茶,待最后品出味来,照旧能上瘾。
    除了唱腔,里面有些音乐也堪称精品,比如“打虎上山”那段音乐,直到今天仍然魅力无穷。
    其实样板戏里除了传统的“戏”之外,也还有洋味儿的芭蕾舞剧,包括《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这里面的音乐那真是没得说,全国最高水平,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发烧友在苦苦寻找其中的音乐段子和歌曲。
    文革中我们不但听样板戏,而且还排演,当然我仍然搞我的专业——画布景。排演中也是趣事多多,本文写不下了,只好写成另一篇——《样板戏去他妈里个肺》。

                怀旧金曲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多少往事不堪回首。但奇怪的是,唯独文革音乐却历久糜鲜,甚至成为老三届甚至上下好几代的怀旧金曲。
    正如上面所说,歌曲的生命主要在音乐,每个人青年时代的流行音乐,将伴随他的一生,每当怀旧金曲响起,美好的青春岁月也随之浮现。比如《北京人在纽约》,姜文一伙坐在车中,只要一响起“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就好像又回到了文革中的北京,红旗、标语、人流、呐喊、疯狂、躁动、欢乐、激情、阳光、蓝天……一切的一切。
    按理说,只要找到了怀旧的音乐旋律就足够了,但网上仍有不少歌友在苦苦寻找一两句忘却的歌词,虽然那词“左”得恶心也得找,这就属于“补残情结”了。
    维纳斯断了臂,红楼梦丢了稿,不知多少人为之“补残”。怀旧金曲也一样,依稀记得几句,但下面几句死活想不起来,连不下去,唱不出来,人们就不能甘心,就特着急。其实不是真爱那几句“左”的语句,就是想还自己一个完整。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