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重镇——腾冲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滇缅边界上有一座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甚至交通也不发达的小城,但它却闻名遐迩,这就是被称为“ 极边第一城”的 历史名城—腾冲。
腾知道它的人不少,在中学地理课本上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地理线既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是我国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分布的东西分界线,因此腾冲对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几乎无人不知。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使它名扬四海,那就是腾冲还是《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的故乡;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想必大家也并不陌生,驼峰航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腾冲便是驼峰航线的必经之路。然而真正到过腾冲的人却很少,因为在 2008 年底前到这里的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要先到昆明,然后取道保山或芒市后再乘 3 个小时左右的汽车才能到达。 2009 年初,腾冲有了自己的机场,如今来腾冲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2008 年 9 月,我几经周折,有幸来到了这块充满神奇,令人神往的土地,而最让我流连忘反的是腾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有太多令人追忆、向往和憧憬的往事……
蒋介石曾经说过:“一本《大众哲学》,冲跨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蒋介石的高级顾问、台湾“国防部”政工干校系主任马璧教授题诗云:“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又题注:“ 1949 年秋后,蒋介石检讨战败原因,自认非败于中共之军队,乃败于 艾思奇 《大众哲学》之思想攻势。”
从腾冲县城顺着宽敞的公路向西南行 4 公里,就进入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坝子:一条清亮的小河从坝子中间穿过,村外的田野上一片金黄,村子中飞檐斗拱的建筑鳞次栉比……有人把它称为中国西南的驿路商旅第一村,有人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收录着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民国元老李跟源先生所称赞的“和顺人家图画中”的和顺乡。
和顺 乡水碓村一条石巷的尽头,耸立着一座精美雅致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这便是当代杰出的哲学家艾思奇的诞生地 。
艾思奇本名李生萱, 1910 年 3 月出生在 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 一个三代书香世家, 青年时,两次东渡日本求学, 1935 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 年到延安,他一生著有哲学文章 360 余篇,是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哲学家。 艾思奇是他的笔名,他以笔名闻名于世。关于“艾思奇”名字的来历,说法很多。他的胞弟李生葂在《云南文史资料第 36 辑艾思奇传略》中,对此做了说明:“有人说是‘爱(艾)马克思(思)伊里奇(奇)’。有的说‘生萱’两字的英文头一个字母是 S · H ,谐音‘艾思艾奇’,去掉了中间的‘艾’字就成了‘艾思奇’了。 1982 年,黄洛峰同志来昆明,我去看他,谈到这个笔名,他告诉我流传的说法都不对,确实情况是:他到上海后,有一次去看了一部名为《爱斯基摩人》的外国影片后,他突然想到借此片名的谐音取下这个笔名,意思是‘爱思考的奇异事物’,即成了艾思奇。”
“爱思考”的艾思奇也把“思考”的利器带给了更多的人——《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曾经影响了一代仁人志士。《大众哲学》由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发行量巨大,不仅启迪了广大青年的思想,鼓舞着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就连著名学者闻一多、朱自清都认真阅读过并深受其影响,这与他们后来成为拍案而起的民主斗士不无关系。有意思的是,这次在腾冲艾思奇故居展览馆里,看到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台湾“国防部”政工干校系主任马璧教授前些年为艾思奇故居的一个题诗:“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又题注:“ 1949 年秋后,蒋介石检讨战败原因,自认非败于中共之军队,乃败于 艾思奇 《大众哲学》之思想攻势。”据说《大众哲学》发表伊始并没有引起蒋介石的注意,然而随着《大众哲学》产生影响越来越大,蒋介石曾派人找来该书通读了全文,看完后蒋掩卷长叹:《大众哲学》真是害死人!为此他还大骂陈立夫说: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身为国民党员怎么就写不出来?据说蒋介石还曾说过:“一本《大众哲学》,冲跨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此事,没有想到 艾思奇的 《大众哲学》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可惜他英年早逝, 56 岁就因病去世了。
令和顺人至今依然倍感骄傲的是那座建于 1928 年的乡村图书馆。时至今日仍然是全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 馆内藏书 70000 余册, 80 年来,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和顺人的心扉。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它就是那么的让人震惊,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里,却有一个藏书 7 万多册的图书馆。这就云南腾冲县的和顺乡图书馆。
走进和顺镇,在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占地 1392 平方米,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大门为光绪年间所建,采用汉景殿的牌楼样式,门额上悬挂着和顺清代举人张砺所书的“和顺图书馆”的匾额,蓝底白字,十分醒目。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 1924 年和顺“青年会”发起成立的“阅书报社”,它是由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集资创办的,而坐落在双虹桥畔现在的这座“和顺图书馆”则是 1928 年兴建的。馆内藏书 70000 余册, 80 年来,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和顺人的心扉。
和顺乡相对于内地来说是偏僻的,而它又是我国与缅甸的接壤之地,侨民特别多。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帮和顺乡的热血青年和开明乡绅不满足于当时的文化生活状况,可对于一个交通极其不便的小山村又能如何呢?于是就想到了办个图书馆来弥补思想的空虚,推动地方的文化事业,使人们的生活更高尚、更丰满些。于是他们结社读书,组织了崇尚新文化运动的“崇新会”、“咸新会”等,把自家的书拿来让大家分享,并建起了当时村中最豪华的建筑用来供大家读书,并挂上了“阅书报社的”牌子,传读新书以及报刊。当时的藏书已达 70000 余册,在一个地处偏远、交通闭塞、默默无闻的小乡村,能够拥有藏书如此多的图书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和顺乡出门在外的人多,听到这个消息为之振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书捐款,从一两本画报、三五块银元,直到全套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等,甚至有了复印机。日久天长,一个中国最古老的乡村图书馆便在和顺乡诞生了。
和顺人并没有把“阅书报社”束之高阁,更没有把它当成现在的“形象工程”,而是呵护有加,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引领它一天天壮大。
“和顺乡图书馆”正式挂牌是在 1928 年,当时交通不便,订一份内地如上海南京的报刊,经国内陆路要好几个月之后才到得了腾冲,于是他们请在缅甸的同乡订得京沪报和最新出版的书籍,由水路从上海广州香港船运到缅甸仰光,再转运到和顺,书报到馆时间比国内邮政快了一倍。这个乡村在当地竟成了消息最灵通的“新闻中心”,据说连腾冲县城里的知识分子和青年都要跑到这里来借阅书报。可见图书、报纸的力量在当时有多么大。
今天有了互联网,只要一点击鼠标,天下大事尽收眼底,可当时热爱学习的青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能读到几个月前出版的报纸和书籍对他们来说已是天大的荣幸了。
有人说 和顺的图书馆至到目前仍然是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不知是否考证过,但我相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它肯定是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氤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不难想象能走出艾思奇这样的学者了。
2006 年 5 月 25 日,和顺图书馆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遥想那时青年人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我真希望我们今天的青年人能够珍惜如今的大好时光,充分利用便利的资源,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
就凭这座乡村图书馆,就足以让人对和顺肃然起敬。
西起印度汀江和阿萨姆帮,东至中国昆明,全 长 880 多公里 ,山峦叠嶂,如果从高空的侧面看恰似一座“驼峰”,这里就是 1942 年到 1945 年间美军开辟的,总共向中国运输了 80 万吨各类物质的“驼峰航线”。腾冲恰在这条“驼峰航线”的咽喉。
1942 年到 1945 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由相持转向反击的阶段。以陈纳德将军为首的“飞虎队”为了向中国运送抗战物资,开辟了这条“驼峰航线”,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据统计,从 1942 年到 1945 年的 3 年间,美国空运队先后投入 2000 多架运输机运送战略物资和军队,飞行 180 多万架次,其间, 1500 架 飞机和 3000 多名飞行人员长眠在航线下的深山幽谷之中。
到腾冲我们有幸住在了驼峰宾馆,为纪念“驼峰航线”而建造的宾馆正面是“飞虎队”飞机的造型,两侧是“驼峰航线”的飞行图和空战图,宾馆大厅和每个房间内都挂有与当年“飞虎队”以及当地群众帮助“飞虎队”的老照片,仿佛把人有带回了那个年代。
由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发生了国内战争,美国人站到了国民党一方,特别是发生了我国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美国政府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对“美国鬼子”恨之入骨,因此对抗日战争中帮助过中国的美军也渐渐淡忘了。其实,实事求是地讲在抗日战争中美军对我国的援助是个不争的事实。
就拿“驼峰航线”来说吧,它所发挥的作用 令今天的人们也叹为观止。当时美国提供给中国的物资需要从美国运至印度卡拉奇,再到汀江和阿萨母帮,然后飞越 “ 世界屋脊 ” 喜马拉雅山脉,到达中国昆明巫家坝、呈贡、羊街、杨林、沾益、云南驿等机场。日军占领缅甸后,派遣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美国运输机,致使航线被迫北移,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一地区山峰高度超过 1.7 万英尺,飞行高度最高可以达到 2.5 万英尺。由于航线在世界高海拔地区,有的山峰太高,飞机只能在雪峰山谷间穿行,使航线看起来像骆驼的峰背,因此称为 “ 驼峰航线 ” 。
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飞机的翅膀经常挂满冰霜,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 在 3 年零 3 个月的时间里, “ 驼峰航线 ” 向中国运输了 80 万吨战略物资,但也因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共坠毁和失踪飞机 1500 多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 3000 多名。 一些飞机坠毁最集中的地段,飞机的残骸居然连绵一百多公里。美军给这一地段起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名字,叫 “ 铝谷 ” ,就是飞机铝片布满的山谷。
腾冲县境内的清水乡驼峰村就曾是 “ 驼峰航线 ” 的重要基地,前些年在腾冲还曾发现过美机的残骸。遗憾的是这次我们到腾冲本想看看当年的驼峰机场,可导游讲目前已找不到驼峰机场的遗址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那时听说在腾冲境内正在修建一座起名为“驼峰机场”的新机场,它也算是对当年飞越“驼峰航线”的陈纳德将军和他所领导的“飞虎队”勇士们的一个纪念吧。
报载 2009 年 2 月 16 日腾冲机场正式通航,如今人们去腾冲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了,大家在闲暇之余不妨到这个边陲小城看看,收获一定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