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的台湾经济日报说,在欧洲陷入衰退、中国经济成长减缓之际,美国可望再度扮演带动全球经济成长的火车头角色。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彭博资讯图:在欧洲和中国经济成长减缓之际,美国消费者信心和支出日益攀升,可望再度扮演带动全球经济成长的火车头角色)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路透社图:2010年8月11日在富士康郑州工厂拍到的招聘场景)
就业市场日益好转、股价逐渐攀升、信贷更为宽松等利多,都在提振美国消费者信心和支出。上周出炉的汤森路透/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逾一年来最高,2月消费者支出增幅也创七个月最大。
美国制造业成长力道亦于上月回温,凸显出经济逐渐复苏的态势。
纽约决策经济公司总裁辛奈说,美国经济渐入佳境,正处于自我强化循环,就业加速成长推升家庭支出,进而提升消费者支出。
与此同时,先前扮演全球经济引擎的中国经济成长却在放缓。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月调降今年经济成长率目标至7.5%,低于先前设定的8%。欧元区去年第四季国内生产毛额(GDP)更萎缩0.3%,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
美国消费经济规模为全球之冠。因此美国消费者支出回升,对欧亚而言不啻是剂强心针,提振欧亚企业的出口需求。美国1月贸易逆差扩大4.3%至526亿美元,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大,原因是进口金额创新高。
巴克莱公司纽约研究部门主管肯特尔说,过去几年的经济复苏始终多由新兴市场支撑,但如今美国已加强其传统的全球经济火车头角色,目前的全球成长显然是由美国带动。
不过IHS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贝拉维许认为,美国推动全球经济成长的力道不太可能回到金融海啸之前那么强,因为美国家庭仍有债务压力。
美国经济前景也仍面临潜在威胁,例如伊朗紧张局势可能再度推升油价,减弱美国民众的消费力;美国政府今年底也可能面临预算紧缩。
法国赛尔奇・蓬多瓦兹大学副教授张伦发表在BBC中文网的评论文章认为,从二十 世纪初的“德国制造 ”带来的旋风,到三十年代苏俄的高速增长,到六、七十年代“日本神话”“日本第一”对世界的冲击,以及八、九十年代亚洲新兴国家的“龙”腾“虎”跃,一些拉美国家曾有过的突飞进展,都曾在不同时期引起过与今天世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表达的类似的惊叹,也都曾被冠以“某某模式”大加礼赞。而曾几何时,由于根基不牢,结构失调,徒有增长数字之表,社会分配不公,对外依赖过重,危机瘁发,衰退停滞,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泡沫破灭,社会动荡,制度解体,有些就此一蹶不振……中国应当引为鉴戒。
“金融时报”着名经济评论家 Martin Wolf 在最近一篇谈论中国金融改革的文章中说“很少有国家在金融自由化和融入世界经济后不经历过一场大的金融危机的”。中国能否逃避这个规律还很难说,端看中国能否及时稳健地推动相应的改革。
张伦认为这个看法是中肯的。并说依他的观察,很少有国家在高速增长后不出现一次较大的经济危机,不进行过较大的调整而能最终迈上一个台阶,达成一个相对稳定且结构合理的经济状况。
套用中医术语来讲就是,在内里失调、虚火上升后,体内需要大“泻”一次,才能恢复正常。问题是,中国这场“泻”将会以什么方式出现?国人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世界将承受怎样的后果?中国经济能否就此经调整更上台阶或是从此跌落?……这些问题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个答案。
BBC中文网的这篇文章认为,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将出尽,十到十五年内,人口老化的巨大压力将逐渐浮现,中国在未成为一个富裕国家前就将不可逆转地进入老年化社会;从深层次上造成欧债危机和日本经济停滞的某些原因都可能逐一在中国出现,而中国却没有这些国家所具有的成熟的制度建制和公民社会。农业劳力低成本的状况,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rthur Lewis 的理论来说是保证投资和经济不断增加的条件,也将随都市化和经济增长逐渐消失。此外,核心技术产品的缺失,内需的不足,过分依赖外部市场的风险,环境成本的加大,都使得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盛宴未散”
不过,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周三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他仍预计中国将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放缓至更可持续的水平。
英国《金融时报》 露西•沃里克4月5日题为《中国盛宴未散》的文章也说,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前景仍然保持良好,但似乎也不可能完全不受欧美债务问题影响。
邓普顿新兴市场集团执行主席马克•默比乌斯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对中国人而言,龙年总是与丰功伟绩和大型项目联系在一起的。不过,这一点不会对一些投资分析师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在意的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已下降,市场在2011年经历了剧烈的调整,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下跌了18%。但现在形势看起来有所好转。人们问我,中国经济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的回答是,中国将继续展翅高飞。”
“即便你考虑到未来可能有所收缩,中国仍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3月31日《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中国现代化不可阻挡》甚至这样写道:
中国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挑战。然而未来的不稳定不太可能破坏中国的崛起。无论西方一些人抱有什么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都不可能一觉醒来发现中国奇迹实际上只是海市蜃楼。
几乎从中国刚刚开始走向繁荣时,西方分析人士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的繁荣将要告终。这使我自己对中国的怀疑有所动摇。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担任《经济学人》杂志亚洲版主编时,一直刊登关于中国内在不稳定性的文章----无论是对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悲观预测,也有对共产党高层激烈内斗的报道。2003年,我买了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章家敦所着的《中国即将崩溃》。该书预测中国奇迹最多还能延续五年。所以,现在当我读到中国银行体系濒临崩溃、农村不安定局面发酵、城市处在环境灾难的边缘、中产阶层奋起抗争时,我都想打个哈欠,翻到下一页。我真的听到过所有这些话。
可同样难以相信的是,中国经济或政治体制能够沿着同一条轨道无止境地走下去。由出口推动的年均8%至9%的快速增长是不会永远持续的。同时,随着民主诉求传遍全世界,中国的政治体制正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温家宝似乎也想隐晦地表述这层意思,他最近表示“阿拉伯人民追求民主的诉求,必须得到尊重……这种民主的趋势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挡的”。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资料图:篮球场上的中国女子啦啦队)
中国显然面临着十分艰难的政治和经济转型。然而亚洲其他地方有着鼓舞人心的先例。韩国和台湾都从相当残暴的一党制政体,转型成为正常运作的民主政体,并从低成本制造模式转型至高科技消费主义模式。
中国的巨大规模和独特的痛苦历史,会加大中国政治和经济转型的难度。尤其是如果中国向自由选举过渡,那么西藏和新疆的分离主义运动几乎肯定将加强。鉴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根基很深,这些问题得到微妙或敏感处理的可能性不大。除了努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之外,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还需要应对各种目前勉强压制的社会紧张----尤其是如果它取消城乡之间迁徙限制的话。
不过即使人们设想最坏的情形,即爆发内战,那也未必意味着中国不能成为超级大国。如果你怀疑这一点,不妨考虑一下上一个撼动世界的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打了一场内战,然而到19世纪80年代就成了全球最大经济体。也可以参考德国或日本的例子,这两个国家在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满目疮痍,然而却迅速重新跻身于世界领先经济体的行列。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掌握了成功发展工业经济的秘诀。这似乎能够经受各种动荡。经过3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很显然中国也已经掌握了这种秘诀。
一些怀疑中国的人,喜欢把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与苏联或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提并论。但是当年的苏联从未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因此其低下的效率被掩盖了,中国与之相反,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至于日本的经济泡沫,在其破裂时该国人均收入已远远超过中国现在的水平。相对贫困的中国经济,仍有广阔的现代化空间。
在政治方面,也和经济领域一样,中国的弱点同样暗示了尚未利用的潜力。就像最近的政治内斗所显示的,中国仍被一个不成熟的政治体制所拖累。如果中国能实现曾被异议人士魏京生称为“第五个现代化”的民主,那么届时中国就克服了成为超级大国的道路上剩下的最大障碍。
美国就业复苏
据路透纽约4月4日电,民间就业服务机构ADP Employer Services报告显示,美国3月民间部门就业岗位增加20.9万,略高于分析师原预期的增加20万.
另一份数据显示,一项衡量美国服务业就业的指标上个月也有所增加,即便整体指数增速放缓.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路透图:美国大学生(左)在就业招聘会上与招聘人员交谈
JPMorgan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首席分析师Anthony Chan称,今年年初天气异常温暖带来的部分正面影响开始消退,但经济活动放缓程度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麽深.
整体而言,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复苏没有中断,还在继续进行."
但在华尔街,经济数据的影响被另一个因素盖过,那就是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对进一步采取刺激举措的态度趋于保留,让投资者感到失望.美股午盘跌逾1%,三大股指终场全部收跌.
美联储周二发布的3月会议记录,决策官员们看来越来越不倾向推出新一轮货币刺激政策,因美国经济逐渐好转.
不过,美联储对经济的看法仍然谨慎.分析师预计第一季美国经济增长环比年率会低于去年第四季的增速3%.
"尽管就业市场复苏仍有一段非常非常长的路要走,但势头有所增强,"富国银行的资深分析师Sam Bullard表示。
美国劳工部周五公布的非农就业报告料显示,美国3月非农就业岗位料增加20.3万个,民间部门预计新增岗位21.8万个.
3月失业率料连续第三个月守在三年低位8.3%.
劳工部的报告显示,美国在过去三个月中每月新增就业岗位均超过20万个,这帮助该国经济维持复苏态势.
周三公布的其他数据显示,上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申请增加,为艰难前行的楼市带来乐观迹象.
美国制造业成长力道回升 中国廉价工厂时代即将结束
路透纽约4月2日电指出,美国制造业成长速度在2月意外放缓之后的反弹,且有迹象显示企业扩大聘雇.尽管如此,新订单指标在3月略为回落,从54.9降至54.5.出口订单指数也从59.5降至54.0,可能显示欧洲走疲的影响.
美联储主席贝南克上周说,还未到宣布经济复苏取得胜利的时候.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BBC图:巴西发展得也不错,经济规模已超越英国居世界第六)
ISM制造业指数从去年夏季以来一直保持在略高于50的水平,暗示制造业在缓慢而又稳定的增长.
相比之下,欧元区3月制造业则连续第八个月萎缩,下滑之势在向德法这些核心经济体蔓延.
"尽管欧洲制造业萎缩而中国仅略微增长,美国制造业却仍在前进."FTN Financial首席分析师Christopher Low说道.
另据路透台北4月4日电,富士康同意改善苹果组装厂大陆员工待遇及工作环境,这表明中国正在逐渐失去全球最低成本制造国的头衔。
多年来,大公司压榨合同制造商利润空间,如今可能不得不放弃自身的部分利润,以消除外界对其产品建立在压榨中国工人血汗之上的指责。
台湾胜华科技首席财务官黄忠杰称:“中国大陆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
“人们认为,中国市场应提供廉价产品。过去能有廉价产品,是建立在中国大陆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牺牲了工人的休息时间和福利。但我们都认同,这一情况必须得到改变,作为一个有道德的制造商,我们必须改善员工福利。”
富士康将招聘上万名新员工,削减非法加班工时,提高安全保障,改善员工食宿及其它设施。
中国经济和政策导向表明,工人正成长为更强大的力量。劳工短缺和两位数工资增长,为劳工提供了更多选择。他们为拿到更多薪水,很可能会跳槽。
中国政府承诺提高农民工薪酬水平,缓解国内贫富不均问题。许多制造商因此选择从沿海迁址内陆地区,以保持低成本运营。
香港大学商学院教授陶志刚说:“这次不同的是,有更多内部原因。”“以往例如美国劳工组织等外国人宣扬中国劳工权利。但现在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中国内部:人民币升值、创造社会和谐和财富重新分配。”
“中国正位于转折时期。整体策略的一部分是,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赖。”
参考消息网4月3日也说,中国制造业需要依靠自身有魅力的产品打开市场,不能再靠政府的扶持。要从“扩大量”转变为“提高质”。
该网译介了《日本经济新闻》4月2日题为《中国制造业形势严峻》的文章,作者为菅原透。文章称,2011年底中国汽车和钢铁企业相继在年报中作出了减益决算。近几年支持中国经济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刺激经济计划已经终结。中国制造业恐怕要进入“后4万亿时代”----自力更生谋发展。
文章说中国制造业的创收环境越来越严峻。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紧缩金融政策导致需求放缓,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收益。
纵览2011年企业年报,钢铁企业齐齐陷入赤字或是收益萎缩的窘境。鞍钢集团旗下的鞍钢股份净亏损21.46亿元人民币。
主要原因是燃料价格上涨和钢材价格下跌。中国政府从2010年底开始紧缩金融,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减速,钢材需求停滞不前,建材价格半年内就下降了10%以上。根据业界团体的数字,今年作为原料进口的铁矿石价格却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
工程机械产业也蒙上了阴影。三一重工2011年年报虽然显示增收,但更能说明主业赢利的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却同比减少66.2%。
汽车产业也不容乐观。由于补贴政策到期,低价自主品牌江淮汽车去年的新车销售量虽然同比增加5.4%,但并未达到年初计划。原料价格上涨和销售竞争的激化让其全年收益同比净减近一半。
进入2012年,状况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这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自2009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指出,中国的格力电器、TCL集团以及青岛啤酒等消费产品企业的业绩都还不错。有外资证券分析师认为,中国的消费还是比较坚挺的。因此政府恐怕认为没有必要再度出手刺激经济,今后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依靠自身有魅力的产品打开市场,而不能再靠政府的扶持。从“扩大量”转变为“提高质”,这才是中国企业成长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