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陈炉
2011-02-23 13:25:41| 分类: 山水游记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位于北市区东二十里山坳里。置身山巅一眼望去,周围的山坡上窑炉陈列,层层叠叠,非常壮观。陈炉的意思是陈旧的窑炉或者窑炉陈列。陈炉镇包括北堡(坡子)、东堡(上街)、西堡(水泉头)、永受堡(永受村)四个堡子以及陈炉镇管辖的立地坡、上店、马窠、湾里等古陶瓷遗址。据乔三石《耀州志》记载:“其地(黄堡)不陶,陶于陈炉。”陈炉镇历史上归黄堡镇管辖,当黄堡镇的耀州窑制瓷在元朝衰落后,从明朝开始,逐渐转移到陈炉,于是陈炉继承了耀州窑陶瓷的生产。据《同官县志》记载:陈炉镇在明朝最鼎盛时期,有8000多陶户,约计四万陶人,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到了清代,“炉山不夜”成了同官县的八景之一。县志记载:“其山自麓至巅皆有陶场,土人炼器,弥夜皆明,每值春夜远眺之,荧荧然一鳌山也。”县令袁文观诗咏到:“月落炉峰夕,林间树色暝。村灯秋暗月,野火夜沉星。似接燃山景,疑昭梦泽灵。峥峻驱怪石,到处喜萤飞。”陈炉镇的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多,炉火杂陈,彻夜通明,可谓奇观。据民国二十三年刊印的《陕西通志稿》记载:“同官县陈炉镇瓷器著名。”街道有商号35家,农历每月的初四、六、十一、各过三天会。还有三月三的清凉寺庙会,四月初八的上街关帝庙会,六月十三的腰间古会,八月十五窑神庙会,一年四季,非常热闹。民谚“六月十三滴一点,耀州城里卖大碗。”说的是丰收后,农民到耀州城里买大碗,以庆丰收。耀州的大老碗可以说全省人都知道,名扬陕西。
据清雍正四年的《重修窑神庙碑》记载:“同邑东南乡土少石多,大都以陶谋生。其先则始于黄堡,自彼场窑废而陈炉镇方始习其业。”窑神庙的梁板间的文字记载,自周至五年,嗣后延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历史上没有“周至”的年号,学者认为是“周主”,周主是后周国周世宗柴荣的自称。另外,还有立地坡、东社、西社、湾里等处的窑神庙几座。明崇祯十二年《新修立地坡窑神庙碑》记载了黄堡宋熙宁年间的德应侯碑和陶祖柏林,封柏林为陶正。
近年来,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考古队对陈炉地区的古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察,发现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陶窑达四十多座,作坊遗址和典范堆积二十多处,采集文物标本1.5万件,北堡子的明朝琉璃窑遗址正在保护施工,耀州窑陈炉陶瓷厂产品展室内,展现了陈炉陶瓷琳琅满目,梅不胜举,耀眼夺目。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陶瓷专家李国祯的指导下,研究和恢复了耀州窑青瓷,使宋代青釉瓷走向国际舞台。陈炉镇民俗很有特色,祭祀窑神的仪式,“罐罐垒墙墙不倒”,家家院墙就是如此。层迭的窑洞穴居,清雅大方,古风淳朴。还有瓷器上蓝花,莲花、鲤鱼、牡丹、硕大的老碗,都有生动的表现。陕西关中地区,谁家没有蓝线碗大夫子碗、罐子、水瓮。陈炉窑的陶瓷生产自古“三行不乱”的说法,即碗窑、瓮窑、黑货窑为“三行”,黑货为小杂件陶瓷。“三行不乱”是由立地坡传到陈炉的。陈炉康熙年间进士崔乃镛在云南作官,思念故乡,回忆陈炉写到“上崖下崖前后湾,石洞土屋独记取。”,“四周旁拱向中峰,石城高护环堵室。”,“此城还以砖甃城,三面临豁不可行。”这些都是民风民俗的真实记录。
1936年腊月,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进驻陈炉镇、上店、康庄一带,司令部设在清凉寺。后来贺龙怕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把司令部依到湾里村任志树家里。1937年3月8日,中共红二方面军党代会在陈炉镇召开,贺龙、关向应、任弼士、李井泉、王震等领导出席。照片就在中国人民军放军军事博物馆内。在红二方面军的推动下,陶瓷工人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国会”,“中共同官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同官、富平的革命斗争。陈炉镇的红色旅游、古陶瓷文化旅游迎来了国内外的客人,2009年3月7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是陕西省唯一的一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