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三十年了。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们要过什么河。
我们的目标是是尽快发展中国的生产力,而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时生产力发展最快。所谓“过河”就是要找到最合适的生产关系。这主要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完全计划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都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对于当前生产力水平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长处和短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可以共存的。我们需要寻找二者共存的最佳比例:是七分计划三分市场还是三分计划七分市场?而且要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用计划经济的前瞻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用市场经济的灵活弥补计划经济的呆板。
二。完全公有制和完全私有制都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对于当前生产力水平来说公有制和私有制各有长处和短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可以共存的。我们需要寻找二者共存的最佳比例:是七分公有三分私有还是三分公有七分私有?而且要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用公有制的公平克服私有制的自利,用私有制的效率弥补公有制的松懈。
1980年时,中国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比例过小。要找到最佳比例就要逐步扩大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3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已经超过2/3。我们现在应当认真考虑市场经济和私有制是否已经过度发展,超过了最佳比例。
我们的目标是是尽快发展中国的生产力,而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时生产力发展最快。所谓“过河”就是要找到最合适的生产关系。这主要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完全计划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都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对于当前生产力水平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长处和短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可以共存的。我们需要寻找二者共存的最佳比例:是七分计划三分市场还是三分计划七分市场?而且要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用计划经济的前瞻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用市场经济的灵活弥补计划经济的呆板。
二。完全公有制和完全私有制都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对于当前生产力水平来说公有制和私有制各有长处和短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可以共存的。我们需要寻找二者共存的最佳比例:是七分公有三分私有还是三分公有七分私有?而且要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用公有制的公平克服私有制的自利,用私有制的效率弥补公有制的松懈。
1980年时,中国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比例过小。要找到最佳比例就要逐步扩大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3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已经超过2/3。我们现在应当认真考虑市场经济和私有制是否已经过度发展,超过了最佳比例。
也许我们从过度计划经济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已经找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最佳比例,已经过了河。但自己不知道已经过了河。又在向过度市场经济发展,背离最佳比例而去。
有些人认为“过河”就是要实现完全市场经济,以为政府只需“宏观调控”,则“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就能使中国经济顺利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所谓"完全市场经济"是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分析的自由市场。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完全市场经济"理论适应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起到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市场经济"有三个缺陷:盲目性、垄断性和工人贫穷化。"完全市场经济"理论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过时了。
一。盲目性。即使科技发展了,人们也不可能完美地预测未来。在经济好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大幅扩张生产能力。这种扩张带来更大的需求,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扩张,造成泡沫。当泡沫破裂时,人们大幅压缩生产能力。这种压缩使需求下降,又导致了进一步压缩。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经济波动是局部的。当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覆盖一个国家,这种波动就是该国的经济危机。当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覆盖很多国家时,这种波动就是世界经济危机。
这些年来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每当出现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建厂。然后生产过剩、竞相杀价、恶性竞争。最后导致大量企业倒闭。例如2004年光伏产业利润高,随后中国有400家光伏企业上马,其中350家在2009年光伏产业下滑时倒闭。[1]。这就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二。垄断性。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营好的企业击败差的企业,逐步壮大规模。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击败差的企业,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垄断。而垄断是有害于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国际资本在全世界的垄断压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三。工人贫穷化。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劳动力剩余成为普遍现象。失业的压力使得工人在薪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工人的贫穷。
由于"完全市场经济"的理论过时了,新的经济理论纷纷出现。要点是政府参与经济运行。
针对"完全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缺陷,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理论的要点是:在出现经济波动时政府应当直接参与经济运行,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借钱花,增加消费和投资,使经济热起来; 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减少开销,偿还债务,使经济冷下来。
针对"完全市场经济"的垄断性缺陷,美国国会1890年通过了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纷纷通过了类似的法律。
针对"完全市场经济"的工人贫穷化缺陷,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及其后一系列著作中作了分析。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应当归工人所有。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劳动性收入是正当的,财产性收入是可耻的剥削。并由此得出结论:贫穷的工人将组织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严格来讲,马克思分析的不是经济本身的运行,而是利润的所有权,或者说是利润分配问题。
1917年俄罗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完全计划经济。 这使得"完全市场经济"理论的三个缺陷更加明显。西方所有发达国家纷纷摒弃陈腐的"完全市场经济",转而采用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经济理论。
例如, 1981年至1982年,法国掀起了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使用,使经济增长放缓。为启动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法国政府于1982年2月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要求拥有2000名职工以上的工业企业都要收归国有,银行全部实行国有化。[2]
再如,美国2009年金融危机,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濒临倒闭边缘。如果按"完全市场经济"的观点,美国政府应当发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功能,坐视这两家劣质公司倒闭,使资源可以合理地配置到优良企业去。但美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收购了花旗银行36%的股份[6],通用汽车70%的股份[3]。使这两家劣质公司得以存活,继续占有资源。由此避免了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经济危机。
虽然这些新理论依旧存在各种不足,但比起“完全市场经济”来要先进的多。
如果把发达国家早已摈弃的陈腐的“完全市场经济”奉为至宝,在中国全面推行,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1]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004年01月20日 《东北亚论坛》 作者:纪玉山 张跃文
[2] 《美国政府将增持花旗股份至36%》 2009年02月27日 新浪财经
[3] 《通用汽车或被国有化 美国汽车业走向社会主义》 2009年05月27日 人民网-国际频道
有些人认为“过河”就是要实现完全市场经济,以为政府只需“宏观调控”,则“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就能使中国经济顺利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所谓"完全市场经济"是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分析的自由市场。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完全市场经济"理论适应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起到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市场经济"有三个缺陷:盲目性、垄断性和工人贫穷化。"完全市场经济"理论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过时了。
一。盲目性。即使科技发展了,人们也不可能完美地预测未来。在经济好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大幅扩张生产能力。这种扩张带来更大的需求,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扩张,造成泡沫。当泡沫破裂时,人们大幅压缩生产能力。这种压缩使需求下降,又导致了进一步压缩。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经济波动是局部的。当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覆盖一个国家,这种波动就是该国的经济危机。当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覆盖很多国家时,这种波动就是世界经济危机。
这些年来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每当出现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建厂。然后生产过剩、竞相杀价、恶性竞争。最后导致大量企业倒闭。例如2004年光伏产业利润高,随后中国有400家光伏企业上马,其中350家在2009年光伏产业下滑时倒闭。[1]。这就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二。垄断性。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营好的企业击败差的企业,逐步壮大规模。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击败差的企业,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垄断。而垄断是有害于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国际资本在全世界的垄断压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三。工人贫穷化。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劳动力剩余成为普遍现象。失业的压力使得工人在薪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工人的贫穷。
由于"完全市场经济"的理论过时了,新的经济理论纷纷出现。要点是政府参与经济运行。
针对"完全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缺陷,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理论的要点是:在出现经济波动时政府应当直接参与经济运行,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借钱花,增加消费和投资,使经济热起来; 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减少开销,偿还债务,使经济冷下来。
针对"完全市场经济"的垄断性缺陷,美国国会1890年通过了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纷纷通过了类似的法律。
针对"完全市场经济"的工人贫穷化缺陷,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及其后一系列著作中作了分析。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应当归工人所有。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劳动性收入是正当的,财产性收入是可耻的剥削。并由此得出结论:贫穷的工人将组织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严格来讲,马克思分析的不是经济本身的运行,而是利润的所有权,或者说是利润分配问题。
1917年俄罗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完全计划经济。 这使得"完全市场经济"理论的三个缺陷更加明显。西方所有发达国家纷纷摒弃陈腐的"完全市场经济",转而采用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经济理论。
例如, 1981年至1982年,法国掀起了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使用,使经济增长放缓。为启动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法国政府于1982年2月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要求拥有2000名职工以上的工业企业都要收归国有,银行全部实行国有化。[2]
再如,美国2009年金融危机,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濒临倒闭边缘。如果按"完全市场经济"的观点,美国政府应当发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功能,坐视这两家劣质公司倒闭,使资源可以合理地配置到优良企业去。但美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收购了花旗银行36%的股份[6],通用汽车70%的股份[3]。使这两家劣质公司得以存活,继续占有资源。由此避免了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经济危机。
虽然这些新理论依旧存在各种不足,但比起“完全市场经济”来要先进的多。
如果把发达国家早已摈弃的陈腐的“完全市场经济”奉为至宝,在中国全面推行,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1]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004年01月20日 《东北亚论坛》 作者:纪玉山 张跃文
[2] 《美国政府将增持花旗股份至36%》 2009年02月27日 新浪财经
[3] 《通用汽车或被国有化 美国汽车业走向社会主义》 2009年05月27日 人民网-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