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的省略部分
木愉
先贤们流传下来的好多名言,常常是以一种极端的单极的方式出现的。比如孔夫子的“父母在,不远游“,又比如黑格尔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其实,先贤们说话不会这样满,不会没有留有余地。先贤之所以是先贤,就在于他们考虑问题观察对象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分为二甚至多维的。
可是,他们的名言往往被后人们有选择地传扬。
孔夫子的确是说了“父母在,不远游”。然而他的话到这里并没有完。可惜后人们似乎听了一半就得了真传一样,跑开去,得意洋洋四处散布去了。当孔夫子悠悠说完“游必有方”的时候,话就被风吞噬了。古代虽然交通不便,但游历一直都是文人们的最爱,是他们结交朋友、交换信息和传道解惑的渠道。就说孔夫子本人,终其一生,风尘仆仆,周游列国,脚步从来就没有禁锢在曲阜那里。孔夫子周游列国并非特立独行,而是春秋战国时代文人们崇尚和践行的生活方式。如果不信,一一去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就会发现游走天下是那个时代的风气。
岂止是那个时代,后来的文人们也是壮游于神州的山河大地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人生境界。李白、杜甫、李贺的诗篇里,满布天下的奇山异水。中国的文官制度一直奉行异地为官的原则,一获委任,则舟车劳顿,奔走数月才能上任。古代兼文人和官吏为一身的人老了,才能落叶归根,所谓告老还乡是也。好多人干脆就死为异乡客了。
“游必有方”其实是对“父母在,不远游”的转折,是说出游得告诉去处。孔子知道有抱负的人不能不胸怀天下、游走四方。说“游必有方”乃是劝诫人们出游要妥善周全。
今天的人们只要一谈起某种丑恶现象,就爱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要知道人们这样利用他,肯定很生气。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里的“合理”仅仅是一种逻辑表述,而不是一种道德陈述。也就是说,黑格尔并不认为一切事物(包括假恶丑)都有存在的正义性,只是认为它们的存在有着必然性而已。正是如此,黑格尔才又说“合理的都是要消亡的。”黑格尔不过是以他冷凝的思维方式在论述世界的生存发展变化和结局而已,并不关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对现在假以圣人之口流传世间的一切极端言论,都值得我们去寻找其下半段或者补充。圣人们说话,本来并不说绝说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