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纵谈】 《贪腐之患》 (二) 11/10/2011 如果你对《圣经》的学习和了解较深,会使你参透世事甚至看透整个人生哲学和人生理念。所有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背离上帝和被魔鬼撒旦搅扰的败坏史,其官场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贪官史”和“反贪官史”。所以有“无官不贪、无贪不官”的说法。此话是有些绝对化,但也不无道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油利可大着呢!可是,众所周知,所有贪官尤其是大贪官都没有好下场,像明朝罪恶累累的得势宦官、掌印大太监刘瑾那厮因贪污三万多亿两白银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和珅曾经贪污过十一亿两白银!像一颗巨大定时炸弹堆积在后院仓库里,终究败露,结果是被嘉庆皇帝赐一条白巾自缢而死!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正是:贪财莫如不贪财,只因贪财遭了灾;只因贪财人不在,何如人在不贪财。结果赃银归公,人财两空,叫人知道什么叫做“利令智昏”! 只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岂知“一人倒霉,全都玩完”?!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于人格的建立和为官之道总结出十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著述。为能培养独立高尚人格的国人、打造具有崇高品行和综合能力的国家官员干部甚至是君王,从小自幼即开始受教育并终其一生,代代相传。尤其是自周朝之末与春秋伊始,中国先后出现了许多大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像老子、孔子、荀子、管子、墨子和孟子这样的先贤哲士,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他们本人也都具有较好的贤达自律优良品质,无论是为官还是任教或是赋闲隐居于世外都非常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叫做“独善其身”,并胸怀大志、一心为民,以乐忧天下为己任,为传承祖国伟大的神传文化、为子孙后代甚至千秋万代、培养中华民族杞梓栋梁之有用之才、以及培养和扶植爱民、亲民皇帝可谓用心良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实在是功不可没。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比如《尚书》、《春秋左氏传》、《诗经》等著作中就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贪腐与反贪、人格修养和为官牧民方面的提示和教训,同学们,让我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比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左传·阳公五年》)说人不必为那些多余的利益烦恼和起歹心;为那些多余的财产、身外之物和一己之私贪污腐败并招惹是非、锒铛入狱或杀身之祸真是不值当! 说“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说的是公私分明,不徇私枉法、徇私舞弊。可惜“民鲜久矣”! “蔡大夫曰:‘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今币重言甘,诱我也,不如无往。’”(《昭公·十一年》)看这位两千七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蔡大夫多有骨气、有觉悟和有自觉性!今人可比乎?即便是有也诚属少数。并教导人们要“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 不要鼠目寸光,自毁前程、甚至牵连亲朋好友。 “从善如流,下善齐粛,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国有,不亦宜乎?”(《(《昭公·十二年》)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要人建立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超凡脱俗的品格,才能提高国人素质。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昭公·十五年》)要人不要争强好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而丧失人格。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要对人民施之以宽,不能盘剥无度、搜刮民膏,不能从人民那里贪得无厌,还要给人民一定的自主权与自由度,也就是初级原始的民主自由吧。 治理国家要为民做主,要“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昭公·十五年》)是要少从人民那里获取而多多地施还于民。看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仁慈和宽厚爱民啊!不止如此,还要求“公务员”要“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受公利。”意思是这些“公务员”已经从其它方面、其它方式获得了应得的利益,就不要再贪婪吝啬了。主张“求食而已,不求名利。”这种严于律己的作风离我们好像太遥远了,而且渐行渐远,几乎要消失殆尽、无影无踪了。 在用人方面要学习效法周朝的“周鞏简公弃子弟而好用远人。”(《春秋·定公元年》)而不能任人唯亲,专用亲信。否则就有贪污之嫌或贪污之实。要求做官的要“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公室不观……。”提倡艰苦朴素,反对“贪冒无厌”。不能“贪于饮食,冒于货贿。”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任人唯亲就容易做手脚、犯错误。贪图享受就容易超越雷池。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明德慎罚。”(《春秋·哀公元年》)淫即过多、过分,要受到很大的责罚。叫人不要贪色,不要贪图婚外恋、一夜情、包养诸奶。要自律自爱,做一个正直人或是正常人,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而不要总是想谋取私利,就要做到“恤民为德,正直为正,三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春秋·襄公七年》)神若不听你的那可苦了,要遭殃的啊! 春秋襄公为王时期,有官员谏曰:“天(上帝)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也。”(《春秋·襄公十六年》)此处是说上帝爱民,自然会对人类既有爱又要有治民之道。天子乃天(上帝)之骄子,同样也要爱民,而绝不能肆意凌驾于百姓之上。 春秋时有一典故叫“辞玉”,说有一宋人得玉,献诸。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春秋·襄公十六年》)作为宋国之相,相当于总理大臣,在两千七百年前即能够“拒腐蚀、永不沾”,对国王、对朝廷、对万民忠心不二、恪敬职守,以身作则,竟有如此之高的思想精神境界实在令人钦佩,读之不觉苍然涕下,感慨万分!使我们不禁要问这全人类的思想境界是日益提高了呢还是日久弥低了?《圣经》预言的是后者。 “曰:‘富,人之所欲,何独弗欲?’对曰:‘……非恶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中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为幅也。’”(《襄公·二十八年》)其中黜嫚意为:使无放逸怠慢、希里马哈、糊涂傲慢又玩忽职守。 “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韩子懦弱,大夫多贪,求欲无厌,……。”(《襄公·三十年》)此处“偷”字系苟且偷安之意,指赵孟说话不以民为主。然后, “子产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所成,其在人乎?”身为朝廷命官,皆有利可图,“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诗经》)无利不起早嘛!然而, 古人有训曰:“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南淮子·人间篇》)就是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为官者贪污腐败是要遭到秋后算账、自食其果甚至会遭囹圄杀身之祸的。须知贪之于民,终究要还之于民,为不义之财而无法无天不择手段之人是铤而走险、不顾后患啊。 春秋引用《尚书》说:“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后来三国时期的孔明诸葛在《出师表》中才引出“慎终追远”之警句。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乃是承先启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可是文化归文化,毕竟不是法,且仅对少数人或许有表面制约之功效。 如何才能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和“乐而不淫,取而不贪,处而不底……”呢?(《颂》)从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到,贪腐者如牛毛,廉洁者如牛角,实乃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原因如前所述,此不多赘。 残荷秋韵博友说得好:“贪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的贪心越来越严重。” 此话言之有理,颇具见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一再提高,需求也提高了,内需扩大了,但是不能日甚一日地贪得无厌和铺张浪费啊!所谓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衣食足则思住行”也不算过,但是“衣食足则思淫逸”,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见异思迁、骄奢淫逸、澶漫靡迤、总无休时,乃是人类鼻祖亚当和夏娃留下的、人类的共同基因。(其中“淫”是指过多、过度、贪啬;澶chan漫是出自《抱朴子·诘鲍》:“澶漫于淫荒之域。”意指放纵淫逸。)于是乎有人便成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红楼梦·第五回》)“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十二楼·生我楼》)本来发号施令就已经“够风光”的了,还要大贪特贪。有的贪官欲盖弥彰而“外托廉洁,内存贪诈”(《官场现形记》),专门装出简约朴素之像,故意与平头百姓排队买像鸡蛋这样的廉价食品,而心里却怀揣小鹿、暗中盘算、忐忑不安。 君不见那些反腐倡廉文章已经多如牛毛,什么党校啦、反贪局啦等等,都是老生常谈,官样文章,空洞无物,隔靴搔痒,不过是将其束之高阁、汗牛充栋而已。现在立法委员会所制订的有关反贪的内容肯定是不少,大都无济于事,真乃法不责众,积重难返!呜呼!“反贪之难难于上青天”!有Solution-解决方法吗?要知结果如何,且看下次分解——《贪腐之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