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無形”与“無形管理”

 





    “大道无形”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的观点,也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本来不是老子原话,但却是他的本意和终守不易的思想。
    “大道无形”源于《道德经》中的两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不论是“大音”也好“大象”也好都比喻“大道”,是要说明紧接的后一句:“道隐无名”。
     古语“名”,指名状、标签和形状,“无名”意为无形的、没有标签的,也类如古代成语:“不可名状”——不可形容的样子。老子对自己的主义和主张是不插标签的,所以造成道家弟子的“道法”喜欢神仙和神秘。

     若把“道隐无名”一句与前两句再合起来理解,正好喻示的是“大道无形”。古往今来,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四个字就是老子的本意——“大道无形”。久之,反而对《道德经》中的原话感到陌生了。

     何谓“大道无形”?
     首先,讓我們思想何谓——“无形管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祖国一度信仰紊乱。不仅表现在“洋为中用”方面有过之,在“古为今用”方面也出现了把各派别的百家思想推崇到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顶端,并受到不同人群的热捧。本人认为,这样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其精华,既吸收不好也难免误用。
    现代企业中的一种不良现象是:不论“洋为中用”还是“古为今用”,概念的形式逻辑酿成的理解和运用偏差,很难被及时纠正。比如对“无形管理”方法的理解,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管理者对其理解就截然不同。“新一代”实际崇尚的是一种喜欢监督别人不喜欢民主监督的“无形管理”。其方式方法表面上与老子的“大道无形”有点相像,实际上与老子本意差别很大。
    如今的企业管理者,绝大多数没有掌握与员工面对面沟通、交流或批评或帮扶的才能,都不知道怎样坐下来与下级谈一谈——这种曾经的传统,被认为有伤等级关系属于落后的管理。所以,都特别热衷“无形管理”。
    通常表现是:想知道下属思想,找个商人来与之套近乎(此商人德行杂念如何?不管),令其套来一鳞半爪“想法”和片言只语“动态”,便用于某人命运的管理决策。如果发现某人才对企业看法不合上意,同样是采用“无形”措施,管理者不露面,只让信任和奖励远远离开你;如果发现某人才有企图“跳槽”想法,还是“无形”措施,管理者不与你照面,只通过旁门左道传递一些你没有机会解释的信息,就足以扑灭那方的纳才欲望。
     更有甚者,对所有被列入“既要‘无形管控’也要充分利用”的人才,还可采用亚当·斯密认可和赞美的那只“无形的手”,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管理目的。比如,若发现你想卖房产(即判定为“跳槽”前兆),立即有热心人登门“帮忙”,说是能替你尽快出手。但就是这热心人,恰恰是管理者的旁门之“托儿”,有他“设法”帮你跑中介,整个中介市场都会收回“无形的手”。而究竟为什么好心帮你,却遇到了麻烦?详情,你永远不得而知。
    我们为什么要把这只“无形的手”称之为“灰色之手”?
    一、因为它没有监督,类似于“黑箱操作”。
    二、因为它没有约束,伸手过头,越过边界,甚至限制了你与公干无关的作为,凭你无权无势的手头资源,无论如何也抓不住这只拥有公共权力资源的“手”。你本来就穷,希望卖旧换新减息,结果只能“二套贷”。
    三、因为它的表现不够阳光,不符合时代进步特征,把用于市场调节的“无形的手”用到了管人用人的领域,使管理手段违背了市场经济主张社会成员自立的原则精神,使许多没有掌握公共权力且有作为的人,沦为市场经济的“奴隶”而找不到原因,有人只好错误地仇视共产党。
    四、因为它如果发展下去,企业价值观将严重错位。本来企业各类人才是有价值的,但现在非管理人才大贬值;有价值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能够不择手段为企业“栓”住人才的少数人。企业对这类人大加赞赏,给予优厚待遇令其更多实施低成本“无形管理”,即使过程中出现破绽和舆论哗然也会助其掩盖。由此造成全社会“人才是非”日益增多,“人才是非”日益混乱。如今,许多博士硕士都不再热心专业而向往“级别”且热衷“管人”。管人的人是人才,搞专业的人不是人才或只算低等人才,这种价值观导致创新源头枯竭。
    五、因为它败坏了社会风尚。“无形管理”难以避免管理者用一只手设个套、使个绊,把你打翻在地吃个亏,另一只手又把你扶起来,把本来属于你的再给你补上,此时你只恨前事有因,对“扶你起来”的后一个感恩戴德。其实,“前一手”和“后一手”都是“无形管理”的“两只手”。你在无形中学会了“感恩”,企业也在无形中败坏了管理道德(即官风官德)。此风蔓延之初只“厚黑”了少数人,经过十多年业内相传,无形的“厚黑风”已浸染了全社会。

    接下來,思想——“大道无形”。
    曾不止一次说过,数十年的应试教育使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成为当代人难以抑制的思维模式。也提到过,单一形式逻辑头脑适宜数学推理,不适宜认识人、理解人和发现人才,也不适宜掌握太深厚的人文社科思想精华。要读懂老子,掌握其精髓同时剔除糟粕,需要有哲学思维天赋,或认真学习过唯物辩证法。不然,老子的观点多半会在人们头脑中不起好作用。
    就说“大道无形”怎么解?這是老子达到顶级成果的思想观点,笔者在这里解释,难免会引起学界高端的关注。因此,敢解难解时,也需要谨慎。我先就两种逻辑方法做思维路线的划分:
    第一、在两个概念之间,形式逻辑的思维路线可判定互等相等,通常概念形式是:A=B。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路线不能就任何两个概念互相划等号,只能相互对等分立和相互对应分立,表述方法是:“无形与有形”或者“A﹕B”,判定两者间有对等条件没有相等条件,有对应关系没有互等关系。
    第二、在两个概念之间,形式逻辑的思维路线就单纯肯定或单纯否定可认定互证关系。比如,在同一大前提下如果设定X=3,也可以反过来判定3=X。而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路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拒绝两个概念可依据肯定或否定的逻辑关系相互求证。即:可以设定X=3,但不能反向判定3=X。
    老子的“大道无形”,其完整的肯定判断句式是:“凡大道都是无形的”。用形式逻辑方法则很容易反推而断定:“凡无形的正是大道之体现”,没有违反“同一律”。而类似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十分普遍,如: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因为其崇尚“无形之手”的自发调节,因此可谓“大道”矣!管理者隐其管理之身而实施的无形手段(乃至“暗箱操作”方法),因为也是无形的,也可谓之“大道”也。“大道无形,易行天下!”——无形的东西成了许多谬误可以畅行无阻的理论根据。而恰恰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希望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奠基方法论,让自由经济的“无形之手”逐步显现为“有形”,并指导人们利用有形的经济杠杆来调节可能随时发生紊乱的市场经济。科学规律从无形到有形,从自在自为到被人们主动掌握和利用,这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一般标志,反而被误解的“大道无形”价值观和方法论所轻视或否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对许多正确思想的误解和曲解常常就是这样产生的——形式逻辑在两个概念形式间的判断句式中,可以相互肯定或否定。单纯概念形式的思维定势容易误导实践过程,原因就在这里。
    唯物辩证法认为:大道无形但并非无形的都是大道。因为,许多隐匿很深的事物抑或包藏“无道”、“恶道”也难说。那么,老子的“大道”究竟是何意?读《道德经》81章先不要问“大道”何意,先问“道”指什么?
    虽然“道”无标签,但老子仍然用老子的“曲折语法”表述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来,“道”是“以人为本”的东西,是为人而立的。那个珠玑一般的粘连句所表示的总含义是:从“人”开始,地天人道一个效法一个,最终是效法自然。“道”的基本含义就是“自然”。
    这里的“自然”一词与现代汉语的“大自然”一词有区别也有联系。古代汉语中,除《诗经》等文学作品外极少有“双字词”,古语多是一字一词(幽默:“家有妻子”并非只有老婆而是有妻、也有儿女)。“自然”要拆开解:“自”,是自在的、固有的、本来的意思;“然”,笔者采用最通俗解法,就相当于“实事求是”中的“是”。自然,就是自在的规律,天生的法则,固有的现象,本来的面目。如果把这种认识推到价值观顶端,那老子的最高价值观就是“自然主义”了。老子的自然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相通的,他们都把“存在”看作唯一。存在即合理,人的作用只能老老实实跟从现存的一切。不过,老子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萨特只看重社会存在,“现世”就是一切;老子既重视社会存在更重视自然天成的存在,他主张模仿自然的存在来统领社会的存在。
    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就像自然的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像个风箱,……你越是努力风声越大,越显乱。“为无为,则无不治”——遵从自然和无为之道,天下没有不太平的道理。
    老子主张人类推崇自然、效法自然是对的。但是,他的自然观是原始的、被动的、朴素的,他代表了人类低能时期的自然观理念,他否认人类科学思想的进步在效法自然和追求“天人合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他的缺陷。萨特盛行时,人们只崇拜社会存在价值,自然生态环境则遭到破坏;老子盛行时,自然坏境被保存完好,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人的创新作用力则遭到贬斥。
    老子的“自然观”所产生的一切行为动机就是“无为”。仔细想想,若把它推崇到人类行为方法论的顶端,他的自然观是否局限?他否定主动的“有为”。比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追求知识越损害自然。“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来了,就有大伪诈。“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这一句又是倒装粘连的“老子语法”,为便于理解,我把三句反过来推:天意就是“道”(老子说天道自然公平);只要顺天意,人性就全面;人性全面,自然会出于公心。上述“自然观”最终被百姓们都理解为“天意”决定一切。一方面寓含自然主义道理,一方面成为在中国流传千古而绵延不绝的“宿命论”的思想根源。但从《道德经》原创表述中,很难说“宿命论”也是老子的本意。
    不过,如果把“天意”解释为自然规律且莫神化“天意”,老子的自然观却拥有取之不尽的精华。这就要在递进一层中进行分析:“道”指自然规律,“大道”指什么?凡自然的,就是“大道”么?非也。老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这表明,有的自然规律在老子眼里还未可至高至大,他所推崇的自然规律不仅是“道”而且是“大道”,是无形的;他认为只有“大道”才是无形的。这就使人不难理解,整个《道德经》的最高目标是在追求什么。
    在老子眼里,哪些属于“大道”?首先,我们确信老子的“大道”是以人为本的,《道德经》中所赞美的“大道”全部是顺乎社会人自然心理状态的“悄然之举”,但,绝非是隐形和看不见的事物。如:“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喜欢管理一切却不显露以势压人的架子(无形),当万物归依他时,他仍然不摆出君临天下的样子(无形)。“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在不张扬中取得想要的东西。“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做不图功利的事,干不显眼的活,尝平平淡淡的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达成最难目标要从平凡起步,干出显赫事业要从细小开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须强行动员和发号施令而能够大功告成的那些事,百姓都会告诉说:这是我们本来很愿意做的事。事遂万众之心愿,就是“大气象”,所谓“大象无形”,表述的正是要在无形之中成大事。
    原来,老子的“大道”是基于人、基于人的自然心态来考虑的。他认为,所有在无形之中能够办成的事,实际上也就是在人们心理上感到“悄然”的事,能在不知不觉中促成事物向好处转化者,即为“大道”之功,很自然。这就足以表明:“大道无形”主要不是外在隐形而在于让人心感到自然,感到不知不觉。由此可见,“无形管理”的真正内涵,不是管理者用权行事要隐身、要藏匿、要暗箱操作,而是管理者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因势利导、采用各种方式顺应人心,善假以对方所具备的客观愿望达到管理目的,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向有利于管理目标达成的方向发生显著改变和彻底改变。
    这就看出了《道德经》很精华、很有益的一面。第一它主张:为人,最高道德是顺天意,不做破坏自然生态的事,多做顺应自然生态的事。第二它主张:为官,最高道德是顺民意,不做破坏社会生态的事,多做维护社会生态的事。那么,比较一下上述“无形管理”的缺陷在哪里?它只是“管理之手”的隐蔽、藏匿和无形,未必顺乎人心民意,它只答对了《道德经》的概念形式。它因“管理之手”的无形,使对象“有知有觉”地对社会生态产生误解和抱怨;它以破坏社会生态的高成本代价,换取了管理层的低成本效益。
    正确理解老子的“大道无形”,可悟出此句所寓含的方法论,正是管理者应所追求的高境界。老子赞赏“善行无辙迹”即善于走路的人不留痕迹(幽默:道家修炼穿墙术、隐身术是否源于此句的夸张演义?);他崇尚“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即善于留住人的人不用上锁却无人能开,善于拴住人的人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都体现的是现代管理理念的“大道无形”。
    与老子相通的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润物的悄然);“水溪潺潺,聚则成洪,堵而泛滥,疏而长流”(顺势导流的无形管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敏锐于从那些不引人注意的苗头开始,即着手服从长远目的的各类扶植和培育,好的管理是悄然起步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吸取其精华必先有好的思维方法,单一形式逻辑思维不宜阅读这些厚重的东西。对诸子百家思想,我们主张均要在与历史唯物主义进程相对应的前提条件下学与用,才能入木三分,扬长避短。孔子精华较多,老子哲理深奥,孙子运势精湛,孟子辨理高明,荀子劝学有方,庄子神情逍遥……得到这一切,要具备辩证逻辑思维的真功夫和人文修养。然,这对于30年应试教育而产生的社会主流思维方式已经远水不解近渴,较现实的办法,依然是基层管理工作涉及关切人心的事项需要公开、透明和有序的民主渠道。当“无形管理”难以学到真谛时,“有形管理”仍然顶用。
    当然,汲取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精华,与人的基本立场有密切关系。笔者忠告:国企各级要淡化阶级利益观点,我们只代表出资人利益(国家与大众股东)领导自己的企业与国际同行(包括合资伙伴)和国内同行展开市场竞争。所有通过竞争赢得的效益都要服从30年国企改革的两个单纯目的:一是让企业效益来标识我们为出资人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实际业绩,便于企业享受绩效挂钩;二是通过竞争赢得效益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永远保持效率与活力。绝不可在两个单纯目的中掺入狭义利益阶层的复杂目的。我们在制度框架下享受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职务消费,符合市场竞争必须拉开收入差距的客观要求,除此外,国企管理层和经营层没有任何其他利益。如果超出“两个单纯目的”管理企业,均有可能给共产党领导下的良性社会生态环境带来隐患。这是曾经的教训。
(原作:胡志平,引用请注明出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