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荣牧师《约翰福音》查经第一讲
时间:2008年10月8日晚19:30-21:30
地点:台北新生南路浸信会怀恩堂(台大麦当劳旁)
讲员:唐崇荣牧师
整理:祝帅弟兄(根据现场速记笔记整理,文责自负)
《约翰福音》是福音中的福音,是基督教信仰和布道的核心。它是在一个充满动荡的世界中,神再一次的启示的集大成,向正在发展的希腊和整个西方世界所传讲的 信息。约翰写作《约翰福音》的时候,已经是90岁的老人。这个名字的希伯来文的意思是“上帝的恩典”。新约中的约翰,可以与旧约中的大卫相提并论。我们将 使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大约200个小时来查考《约翰福音》。今天是第一讲,我们大约用2-3次讲完《约翰福音》的导论。
一
十二使徒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都是在加利利被捡选的。加利利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旧约的认识和研究也无法与耶路撒冷相提并论,那么神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当时的学术中心耶路撒冷拣选门徒的?
不能说,耶稣认为学术不重要。圣经也并没有否定学术的重要性。事实上,加利利人写作的《圣经》,已经超过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儒家、道家、奥 义书和佛经。以利亚同样出身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上帝就是这样从贫乏人中兴起人来,使他与王子同坐。把智慧向婴孩就显明出来,让自以为聪明的人自 讨羞愧。
事实上,加利利是一个风景美丽、渔民收入丰厚的地方,当地出产最好的淡水鱼,供应罗马帝国的皇宫,使当地的人民不至于贫穷。当地还有很多别墅,是有钱人休 闲度假的地方。是旅游、渔业和疗养的中心。彼得也是当时有身分有权势的人,可以带刀进入京都,不可轻看加利利人。
12门徒中,至少有7个人是特别按照名字来呼召的,这是以个人方式布道的最好的范本。彼得,是一个已经建立了家室的人,有岳母,这说明已经建立家庭的人仍 有可能蒙呼召。约翰年幼,也就是说他还没有结婚。但约翰写出的书,其重要性不在希伯来书和罗马书之下。耶稣没有看轻青少年,因为如果他拣选的门徒如果都是 同一个年龄段的话,那么将来教会就会出现断层和真空。
《圣经》作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不突出自己的名字。约翰自称“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利未马太在跟随耶稣之后,还请席吃饭,认为信主是应当庆祝的事情。他是 税吏,可以A钱(众笑——注:这是最近台湾因为陈水扁案而特别流行的一个词)。但现在庆贺他撇下一切,来跟随主。试问我们今天有几个人信主的那天会请客?
约翰不写“爱主的”,而写的是“主所爱的”,他知道耶稣先爱了他。约翰年幼的时候是“雷子”,但晚年充满爱和希乐。许多教会以接受约翰的祝福为更加蒙福的 事情。柏拉图之爱,是自下而上的向往;但约翰之爱,是从上到下的:“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这就结束 了希腊哲学对于爱的界定。
约翰的记性比年长的人更完美,因此一点听耶稣基督的话的机会都不放过,因此他可以在90岁写《约翰福音》的时候,可以一字不漏地记下马太没有写到的,马可忘记的,路加没有机会知道的耶稣的每一句话。
耶稣也并没有因为约翰爱他而宠爱约翰。他曾经对约翰有很重的责备:“你的心如何,你不知道”。主给他最严格的责备和最严谨的训练。在客西马尼园和登山变相的时候,都有约翰在一起。约翰从未失去任何一个跟随耶稣的机会,因此可以回想出别的门徒没有办法回想出的话语。
二
约翰年老的时候,所面对的世界局势和彼得、保罗的时代都不一样。主后68年的时候,彼得、保罗两个人已经都死了,他们未竟的工作就交给了比他们年轻的约 翰。约翰成了在这两位使徒死后几十年内独当一面、承前启后的唯一一位使徒。他在一个真空的时代向全世界宣战,把真理坚守下去。
《约翰福音》成书的时候,彼得、保罗都已经死了20多年。在暴君尼罗焚烧罗马城之后的20余年,逼迫继续来到。这时候十二个使徒中间,除了犹大自杀、雅各布被砍头之外,其余的人也大多已经殉道。为什么会这样受到逼迫呢?
按照罗马帝国的法律,每个公民都是直接属于帝国皇帝的,每个公民都应该称西泽为主。罗马起源于主前750多年两兄弟建立的罗马会社,此后逐渐演变成政权罗 马共和国。在罗马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之前,注重保护国民,领袖要通过议会表决,也制造国防武器,来打击入侵的蛮族,来保护国民的平安。由于许多地方欢迎这 种制度,所以罗马的版图不断扩张。随着边界的设防,罗马开始主动进攻所有被怀疑有可能会入侵的外敌来扩大领土。
几百年后,这一善战求平安的政权越来越强大,变成一个国际国家,有倾向去吸收各国的精英。主前四世纪,马其顿的腓力二世,任用有军事天才的亚历山大大帝。 马其顿的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已经扩张到亚述帝国甚至印度境内。当亚历山大大帝在亚述焚烧战败国的王宫的时候,他才发现亚述的首都比马其顿大500倍。 马其顿之所以能够战胜亚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为百姓,为自由,而不是为奴仆而战,因而是民心所向。
据一些史书的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在临死前曾经访问过耶路撒冷,在那里,他听到一个祭司宣读《但以理书》,他惊奇地发现《圣经》上竟然预言了他的帝国。他问 祭司自己的国会怎样,祭司向他说《圣经》上的预言:他年轻的时候就要离开世界,他的帝国将由他手下的四个将军分裂为四个国家,他听了吓了一跳。当亚历山大 大帝离开犹太到达埃及的时候,在那个地方因为拉肚子,果然只有32岁的时候就死了。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一蹶不振,被罗马进军、俘虏。罗马人发现马其顿这个地方吸收了希腊的文化,有很好的雕刻、戏剧、法律、诗歌、建筑……罗马征 服了希腊的土地,然而,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人的头脑。马其顿变成用艺术的力量政府了罗马,而罗马也成功加入了文气。
此后,罗马攻打埃及,在1世纪的时候变成了帝国。第一个皇帝就是奥古斯都。他对天下实行大普查,要求全体人民都回到自己的家乡,报名上册。这就是《路加福 音》中记载的耶稣降生的背景。奥古斯都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登基的那一个月份——八月(“August”)。原先的八月(October)变成了十月, 原先的七月(September)则变成了九月。
在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候,共和制度就消失了。“奥始皇”比秦始皇晚了200年。基督耶稣就是降生在奥始皇的时期。这个时候帝国的霸权越来越强盛,颁布“所 有的产业都是归西泽所有,每个人都要称西泽为主”。亚、非、拉境内的全部的罗马帝国都臣服于这一法令,只有一个民族不遵行:那就是犹太民族。他们坚持只能 称耶和华上帝为主。
罗马帝国最为头疼的就是这个民族,因为王权吓不倒它们。罗马帝国想要消灭所有的犹太人,但是那样成本太高,也做不到。所以,后来罗马帝国想了一个办法:全 部罗马帝国国民中,只有犹太人不必称西泽为主。——这就是“一国两制”的开始。但与此同时加了一个附加的条件:那就是只能在耶路撒冷的国土之上这样子,而 不能把这种观念带入外族。那个时候,耶路撒冷的人口不过几十万人,但驻扎在那里的罗马帝国的军队却达18万兵丁。犹太人从心理面是不愿意接受罗马帝国的, 但是他们还可以称耶和华为主,这是他们向上帝感恩的地方。
三
那么,这样的“一国两制”到了什么时候开始变为不能控制的事情呢?那就是基督徒的兴起。主后60年开始了对于基督徒的大逼迫,《约翰福音》成书的时候,基 督徒已经死了20万人。主后70年,提多将军毁灭了圣殿,把金灯台拿到了罗马。所以今天你去罗马,看到最大的门是君士坦丁门,但低位更高的应该是提多门。 提多门上就有金灯台的浮雕。因此在主后70年的时候,犹太人从亚伯拉罕、亚伦时代开始的祭司制度就停止了。所以主后70年到现在,以色列再也没有先知、祭 司和君王,只剩下拉比。所以以色列的文化已经无法复兴。当然,这三大职分已经集中在了耶稣基督的身上。
罗马帝国容忍犹太人敬拜上帝为主,但是在大约主后30年的时候,犹太人内部开始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开始称拿撒勒人耶稣为主。对于基督徒的逼迫是从犹太人开 始的。他们因为痛恨基督徒,所以制造谣言,利用罗马帝国的武力来攻击自己的同胞,这是犹太人逼迫犹太人。他们把自己的同胞交给罗马人尼禄。
当时的罗马城,是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有用最好的花岗岩建立的王宫,但是尼禄还想要更大的城市,他要把罗马城改名为“尼禄城”(Neropolis)。 所以他要毁灭当时的罗马城,就放火把最贫穷的地区那些被认为对帝国是没有用处的人都烧掉了,好用烧掉的土地建立尼禄城的皇宫。当百姓群起抗议的时候,尼禄 借口说是“基督徒”放火烧的。从此大批军官开始烧杀基督徒。基督徒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最可怕的仇敌。但基督徒甘受逼迫,被喂给饥饿的狮子。保罗也被砍头而 死。
据传说,彼得看到这种场面的时候逃跑了,他离开罗马城的时候看到了耶稣,他问耶稣去哪里,耶稣说,我要去罗马,第二次被钉十字架,因为我的门徒因为惧怕而 逃跑了。彼得认为这是耶稣要求他回去。于是彼得就回到了罗马城。彼得回去的时候,尼禄正在看狮子吃基督徒。彼得大声宣告说:“罗马市民啊,真正的情况是尼 罗在说谎!”彼得最终被倒钉在了十字架上。但这个时候罗马市民也已经开始看出来了,这么温柔、善良、顺服的基督徒,不太可能去烧罗马城。于是大家恍然大 悟,马上反过来清算尼禄。于是尼禄也自杀而死。但此后大逼迫并没有停止,直到主后320年,几乎涉及君士坦丁之前的所有君王。
在当时,罗马帝国已经从共和制走向军国主义,基督徒已经无路可走。基督教面临三大仇敌:政治,哲学,异端和假基督徒的出卖。但这个时候,也正是基督教兴旺的时候。
第一,耶稣基督降生的时候正是罗马的转型期,基督死的时候正是罗马帝国被政治利用的时候。主后73年,以色列亡国。当时消灭基督徒的手段正是军队和逼迫。在利用更凶的时候,上帝让自己的儿女受到逼迫。
第二,基督教在当时的文学、哲学中,被自以为有智慧的人轻看。他们毁谤基督徒杀婴儿、淫乱等等。但2世纪的时候哲学家内部也乱了,有一些作者反过来为基督教说话。其中,犹斯丁就是在临死前变成基督徒的。
第三,异端的兴起。异端开始与主后70、80到主后200年间,在前三部福音书到第四福音出现之间,在此后的100多年闲还在危害社会。此间约翰写了《约翰福音》,此时距离彼得和保罗的去世,已经过了20多年。
那么,约翰为什么没有殉道?据传说,在大逼迫的时候,约翰也被判了死罪,要放到油锅中煎死。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个老人说,这个人已经没有用了,不必煎了。 这样才把老约翰流放到拔摩海岛上去。在那里,他孤独一人仰望上帝,看到天开了,神向他启示了这个世界的末日和结局。所以,基督教是唯一一个讲述了世界的开 端和世界末日的宗教。
唐崇荣牧师《约翰福音》查经第二讲
整理:deepshock
(祝按:这一讲整理得比较简单)
《圣经》是由四十多位不同的作者,历时1500多年才完成的。这符合上帝不接受单一见证的原则,以至于福音书不是一本,而是有四本不同的福音书见证主耶稣在世上的事情。
这和伊斯兰教的《可兰经》有本质的不同,《可兰经》只是默罕默德一个人宣称从天使中领受的启示。这种不接受单一见证的原则,是圣经的一个总原则。
四本福音书有不同的侧重点,按照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
《马可福音》—- 强调耶稣基督仆人的身份,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很多耶稣所行的神迹。
《马太福音》—- 强调耶稣基督是天国的君王,大卫的子孙,“犹大支派的狮子”
《路加福音》—- 侧重描述了耶稣基督乃是一个完全的人,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角度,按照严谨的时间进行次序,以严肃的文学笔法,描述了耶稣基督在世上所行的,所讲的。
《约翰福音》则与其他三部福音书不同,首先约翰的记载不是对耶稣基督生平的回顾,而是完整的论述了耶稣基督的神性,也就是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而这种神性, 在约翰福音中,不是通过神迹奇事来彰显的(《约翰福音》记载了最少的神迹),而是透过耶稣基督讲话的权威和权柄,将他的神性表明出来,他乃是道成肉身的弥 赛亚在人间传讲天道。唐崇荣牧师《约翰福音》查经第三讲
整理:deepshock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翰福音》1:1)
圣经中记载了两个关于开始的概念,一个是《创世纪》1:1 中的“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另外一处就是这里的“太初有道。”虽然英文翻译中都用了"In the beginning"来表述,但在原文中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中文和合本翻译的很恰当。
《创世纪》中的起初,是时间的开始,是被造界的开始。
《约翰福音》中用了“太初”,表述的是创造者的那个最本质的“开始”,
中文“太”字在《康熙字典》解释为“大,通”,有根本,本质的意思。比如我们常用的词太庙,太极等等,表明的是一种根本的本质。太字最初没有下面的点儿,后来加上为了区分小大的“大”才加上了点儿。(所以大学生可能叫做太学生更合理,汉朝就设有太学)。
上帝启示我们,他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所以“太初有道”,就清楚揭示了道是在世界被创造以前就存在的,这道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时空范围限制之下。“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让 我们明白道与上帝一样,是自有永有的,而道就是上帝本身的一个位格。上帝自己的永恒与无限就是一切的“起初”,约翰福音记载的那个“太初”。
这是约翰惊人的宣示,因为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关于“元初”,也从来没有人这样认识道。
这里所论及的道,就是万有现象背后的那个最本质的真理,这真理是自存永存的,并不改变。而约翰福音1章1节告诉我们,道不是在时空当中被造的,这万有的原理,就是永恒的上帝。寥寥数笔,把道的自存性,永存性和神性启示得淋漓尽致。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谈论“神”或者“上帝”的概念,但论及道的文明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
先来看希腊文明,希腊的道叫做Logos,可以翻译为话语或者逻辑,但唐牧师认为孙中山先生的翻译最恰当,就是“理则”,就是理性的原则,是共同的真理。 Logos在英文中就是logy,所以生物学有生物学的原则,就是biology,地质学有地质学的原则就是geology,方法论也有方法论的原则,就 叫做methodology,而logos就是前面这个具体门类原则背后的那个总原则。
而对这个logos的认识,是从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开始的,他的哲学思想中认为万物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都在不断的改变”,中国也有一本关于变化的书,叫做《易经》。
希腊人对于logos认识的最高峰发生在公元前400年的斯多亚派哲学,又叫做行善派。温家宝总理在接受CNN访问的时候提到他曾经多次阅读马可·奥勒 留·安东耐诺斯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的《沉思录》,而马可·奥勒留·安东耐诺斯就是一位斯多亚学派哲学家。(我很奇怪为什么温总理去多次看《沉思录》,思想武器不都是在 共产主义的理论著作中全有了吗?比如马列毛邓江。奇怪,不懂。)
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头脑有想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有他的原则,亚里斯多德更是认为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斯多亚学派认为宇宙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被动层次,就是纯物质,称为“世界的身体”,另外一个是主动层次,就是纯意识,称为“世界的灵魂”,而这两个层次之 间还有很多层次,就是感觉,意志,思想,灵感。而理性是根据什么思想的呢?苏格拉底给出的方向是“universal truth”,就是哲学里面所论及的“共相”,就是logos,共通之理。
斯多亚学派logos是宇宙中的那个母体的真理,也就是道,而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一个从母体而来的小道,叫做logigos,而人生的意义就是回归这个母体的真理,中华文明中也有这样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佛教中也有类似与道合一的思想。
但这道究竟是什么?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是——我所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诚实的答案,因为苏格拉底甚至认识到这道比我们这个个体的人要大得多,我们无法通过自己完全理解他。我国的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就当人类凭着自己不可避免地要滑向怀疑主义的深渊的时候(因为我们凭着自己不能知道这个共理),约翰为主作见证:“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我们看到,原来希腊人所苦苦求索的那个道,就是那创造天地的上帝。这道不仅仅是我们冥想中的一个概念,而是又真又活的。这上帝就是那个诸般真理背后的那个 真理的本体,难怪犹太人会崇拜一个没有形象的上帝,上帝不允许去崇拜有形象的神祗,这样一位真理的实体,时空的创造者,生命的主宰,自有永有的永恒上帝, 如何能被任何时空之中的形象来代表?感谢上帝,藉着使徒约翰赐下这样奥妙的启示。
下周唐崇荣牧师将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对于道的理解来看《约翰福音》的超越性。唐崇荣牧师《约翰福音》查经第四讲
整理:deepshock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好消息是唐牧师身体检查的结果很正常,这周看上去他气色也非常不错,感谢主!
这周唐牧师并没有按照原计划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角度去解释人类对道的追求,而是从希腊哲学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圣经中所启示的道是如何真切的超越了人类文明中关于道的本源和对于道的认识的层次。
“太初有什么”
上个星期我们了解了“太初”的含义不是时间的开始,而是那个起初的起初,最本质的开始。那么太初有什么呢?希腊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人也思考过这个问 题。这个太初在希腊文中就是Arch,所以考古学的这个词Archeology,恰恰就是那种对开始的一种探索。太初有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我们现 在这个一切都源自于这个先于我们存在的存在。
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思考起初的是米利都派,这个学派的始祖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但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不同意,认为万物的本源乃是气,因为气弥漫在空 间之中,气的聚集成为了水和其他的物质等等等等。后来希腊人又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火、风、土四种元素,我国古代也有类似如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解释。哲学 家、几何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还给出过太初有“数”的观念。
但阿那克西美尼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又推翻老师的答案,他认为太初没有别的,只能有“无限”,因为无论是气,还是水,都还是被限制的,而有限不能解释“无 限”的概念,所以一开始先有的应该是“无限”。这让人思考老子的话“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唐牧师认为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无极的意 思,就是那个无限的本体,从无限的本体中产生了有限的存在,从这个有限中就源出了万物。
当这些从人而来关于世界本源的伟大思考都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加利利的渔夫约翰站出来在这本福音书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太初有什么呢?有道!,道在什么位置上 呢?,道与那个上帝同在,是自存永存的。道是什么呢?道的本质就是上帝本身。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是藉着道所创造的(约1:3)。
这里你看到了理性与人的崇拜心理完美的结合,也就是哲学家一直寻找的那个终极答案。这种创造的观念,是老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所没有的。这种认为万有的存在是由一个更本质的“存在”所创造的思想无法从人的理性中被想出来,这是来源于上帝的启示。
“完美的世界在哪里?”
佛祖给出的答案是:“一切都是空。”,没有什么是本质,这是他想出来的。但希腊人柏拉图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的,但不存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现实之 中,而存在与理想之中,而现实这个本质所投射出来的假象,所以理想总是很完美,而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他的思考超越了物质本身的形式,这就叫做“形而上 学”,柏拉图也就成了唯心主义的始祖。他的徒弟亚里斯多德从根本上否定老师的观念,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在物质之中,没有什么是超越这个物质的,他认为物质 中的本质可以被认识,完美的世界就在这个世界之中,并且发展了完整的逻辑学,也就成了研究这种存在于物质中的真理最重要的方法论。
还记得我上周记过苏格拉底宣布“他所唯一知道的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之后人类就不可避免地滑入怀疑主义的深渊吗?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拉斐尔《雅典学派》 这幅画,画面画了很多个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学者,但只有正中央的两个人头上有一片蓝天,就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表明只有这两个人有着宇宙性的头脑,其他人 都在言谈片段的真理。图画中柏拉图右手指向天空,亚里斯多德左手指向地面,核心的分歧就在乎于宇宙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幅图就表现人类靠着自己寻找答 案的结论,实质上只有争论而已。
“盒子”外面的声音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约翰福音最初的这三句话,“万物是借着他造的。”,这简单几个字把创造观带进宇宙观之中,“存在”本身不是自己的原因,存在的原因就是 道的存在,道创造了这个世界,从不存在到存在。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从人而来的声音,这是从“盒子”外面而来的,他明确的告诉我们,道不是我们凭着自己就能 认识的,而是道让我们认识他,我们才能借着他所给我们的理性去认识他,在这个启示的过程中,道是主动的。
所以,上帝在希伯来书11:1-3中启示了真正的认识论,和约翰福音1-3形成美好的呼应。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造成的。”,我们看到,“知道”不是 “信”的原因,“信”乃是“知道”的原因!这是一个真正的奥秘,在圣经中被启示出来,关于真理的事情,关于道的事情,关于上帝的事情,不是因知而信,不是 因证而信,不是因经历而信,而是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
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故事我们知道,人类凭着自己在一个时空相对的世界中无法找到真正的“知”,只有无穷无尽的争论,所谓我知了我才信,我找到证据了我 才信,我经历过我才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伪命题,但世界不是佛祖所论的虚空,乃是由道所创造的有规律有理性有意义的世界,道的绝对托住了万有,所以我们本着 道的启示就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所认识。
信是知的前提,而圣经告诉我们,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信的对象就是决定了信的价值,由道产生的信心才有价值。
让我们闭上眼睛,我们处的世界的道的影子无处不在,生物学(Biology)、心理学(Psychology)、社会学(sociology)、地质学 (geology) 等等等等,这些不同门类的中的“道”都指向了那个永恒中的道的本体(Logos),上帝在永恒之中藉着道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每个角落,我们每个 人的心灵中都有这道的影子,世界不是一个虚无的世界,相对的大千世界背后是自存永存的道,只有这样,人生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年华流逝,寻找有意义的生活才变 得有意义。
永恒的上帝,创造的过程,造就了被造的存在,这是一张何等绚丽、和谐的画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老子、孔子等等伟大的人物苦苦思索的答案,竟然就这样由上帝藉着约翰的笔启示给了我们,真的要感谢上帝!唐崇荣牧师《约翰福音》查经第五讲
整理:deepshock
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2 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 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1:1-3)
这周听唐牧师的查经会之后有一个体会,就是唐牧师讲道太深,信息量太大,我恐怕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整个查经会的信息表达清楚,只能靠着主尽我最大的努力了。
上周我们提到了世界重要的古代文明有二十几个,但谈论道的仅有三个文明,就是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些文明中对宇宙真理的思考,代表了被造的 人凭着自己、透过上帝的普遍启示所达到高峰。希腊的哲学家透过这自然启示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东方的先人们通过这自然启示就发展出了伟大的宗教,其中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翘楚。
孔子的思想是“人道”,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昆仲之间、朋友之间,搭建了一个后人奉为圭臬的人伦体 系。孔子的思想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却独缺天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表示孔子认为超越物质的灵界是不存在的,而恰恰是孔子不知天道的诚实回 应,“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都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道的重要性的认同,但他却也坦白自己并不明白这天道。
传说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没有解释给他道是什么,反倒是规劝孔子要以更谦卑的态度才可以求天道,但孔子没有去求天道,而是退而求其次发展了他的人道,这又恰恰合了老子说讲的:“大道废,有仁义﹔”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对弟子说见到老子好像见到了一条龙,而孔子本身的谦卑已经是今天所有新儒学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了,所以今天这种重新提出儒学至上的思潮实质上是很可悲的。孔子曾经讲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唐牧师认为老子的思想要超过孔子,而且在人类历史中凭着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来进行对于道的思考的人中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的思想能如老子般接近“道”。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明了他自己承认那真正的大道是无法被清楚解释和定义的。
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单单是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体会非比寻常,道乃是先天地生的道,它不依靠任何存在而存在,万物变,但道不变,道却决定了万有的存在。万 有都不是独立的,那支撑万有的道就一定是独立的,支撑万有的总原则是不能动的,而这总原则的道,是自存永存的。“老子的思想伟大到这个地步,老子论道可以 说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所以做中国人一定不要小看自己,这个民族出现过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者。
在介绍印度文明之前我们先进行一点点思考,基督教以外的文化是人的思想,除了基督教的圣经以外没有其他文明宣称是直接从 神所领受的启示。当我们思想这个能力本身是被造的时候,我们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只能创造出我们思想观念中的“上帝”。
但基督教的上帝不是理性的产品,因为上帝乃是比人的理性要大得多的,而人的理性既是被造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更是被罪玷污的,仅仅凭着这样的理性思考上帝,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上帝的。
当我们思考这永恒之道的时候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来思想这道,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中国的老子与孔子,印度的奥义经,是这种尝试的高峰;另外一条就是听上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圣经中所启示的。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调到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精华《奥义经》里面有无数的神,但最大的有三个,其中与希腊文化以及老子思想中的道对等的就是梵天 (Brahma),就是创造的总原则,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的内心中有一个追求大道的动力,叫做阿特曼(atman),这种求道的动力将人与动物区分, 这和希腊的斯多亚学派的归回母体的Logigos就不谋而合了,而中国哲学中的最高境界所阐述的天人合一也有类似的理念。但奥义经中最大的神却不是梵天, 而是代表毁坏力量的湿婆(shiva),另外还有保护神毗湿奴(Vishnu)。这样,印度宗教和希腊哲学,都认识到人类是宇宙的孤儿,人类有归回母体的 动力,而都认为这“道”是万有的总原则,就在万有之中。
在文化中所理解的道是一种宇宙的理性,是在宇宙中可以找得到的。老子仅仅凭着在自然和社会中所领受的普遍启示,写下了“道法自然”,“万物起于有,有生于 无。”,认识到了道的存在不依靠其他的存在,自存永存的属性,也看到万物乃是来源于最初的存在,而这存在是来源于无限、无极。而圣经早在老子之前2000 年摩西问上帝你是谁的时候,上帝就已经回答他:“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记 3:14)
但约翰福音最开始就告诉我们道不在万有之中,道先于万有存在,道的位置在上帝那里,道就是上帝,道不在万有之中。道与万有的关系是“造”的关系,我们在自 然界中所观察的到的一切,是道的作为,道的原则,道的影子。而道既“与上帝同在”,又“是上帝的”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表述,就暗含了基督教信仰中三位一体 上帝的奥秘。
当思想深邃的老子发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呼声的时候,而我们当如何才能认识道呢?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希伯来书11:3)圣经启示了我们认识世界唯一正确的 方法论,让我们看到信乃是知的前提。我如果要知“道”,必须要信“道”,而信“道”,前面已经提过了不能凭着人受造、有限、堕落的理性,而只能透过道的自 我启示。来自加利利的渔民约翰能写下超越世界一切从人而来的文化的字句,不是来自于理性,而正是来自道本身的启示。
我们看到,知识的根基乃是信仰,我们相信宇宙是有规律的,这是我们研究一切自然知识的前提。我们相信人间有公义,这就是我们制定一切法律的前提。我们相信善恶是有分别的,这是我们探讨道德的前提。
今天的人们,把信仰的基础变成了“证据”,“我看见我才信”,“我明白了我才信”,“我经历了我才信”,“我找到证据我才信”,却不顾我们的“看见”,“明白”,“经历”,“证据”统统都是有限的,本着这种有限经验而得到的“信”,可信吗?
事实上希伯来书11章清楚的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方法论是错的,事实上,“我信了我才能看见”,“我信了我才能明白”,“我信了我才能经 历。”,“我信了我才能找到证据”,而且基督教所启示的信不是盲目的信,而是有对象的信,信仰的对象决定信仰的价值,只有信上帝的话,才可以认识无限的上 帝,只有相信“道”的自我启示,才能认识这永恒的“道”。
《约翰福音》是福音书中的福音书,基督论中的基督论。约翰对“道”的认识,从第一句开始就展现出世界其他文化所不可能认识到的地步,在第一章第十四节中, 上帝进一步启示我们“‘道’成了肉身”,这肉身就是约翰所追随的那位耶稣。这样我们看到,与上帝同在的“道”、与人同在的“耶稣”,完美的结合,让我们看 到耶稣基督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样耶稣基督就有了上帝与人之间中保的地位,我们凭着己意苦苦寻找却不得法的“归回母体”、“天人合一”,通过与耶稣基督的 联合才有了可能,这不是自下而上的寻找,而是自上而下的救赎。这救赎的观念,是希腊文化所没有的,是印度文化所没有的,是老子孔子所想不到的,这是上帝自 己的启示,也是上帝亲自成就的,经上记着“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下一周唐牧师将解释约翰福音1:3中的句式相似,意义似乎相同的两句话。
[b]
附:讲座相关新闻链接[/b]
唐崇榮牧師主講:約翰福音
唐牧師說這是最後一次的專卷查經課程,當約翰福音查完之後,不再每週三來台灣,所以請大家保握難得最後的機會,這是一卷很重要的福音書,歡迎各位都能來一同查考。
時間:週三晚上7:30-9:30
地點:浸信會懷恩堂
日期:2008年
十二月 3,10, 23
12/23(星期二)聖誕佈道會(佈道會地點:國父紀念館)
上個星期唐崇榮牧師宣佈他不再講出埃及記了(他在印尼會講,之後出文字記錄),將從這星期三開始預備花五年的時間講新約中最重要的一卷書:約翰福 音。因為他五年後就73歲了,就不再來台灣了!他自己在印尼雅加達還有MEGA CHURCH要牧養,在自己的神學院教書,每年又在世界各地辦佈道會,燃燒自己的生命,可能身體的關係,有這樣的決定!
(P.S:今年六十八高齡的唐牧師不辭勞苦,每週飛4個亞洲國家,坐巴士住YMCA,只為了傳神的道,希望大家能摒棄成見來共同參與,在我們有生之年,能花一段的時間,好好的聽領受真道,對將來的日子是獲益無窮的。)
唐崇榮國際佈道團相關網站:
台灣: www.stemi.org.tw
132约翰福音16:6-11,《约翰福音》-唐崇荣讲道集
标签:基督教讲道集 圣经讲道集 唐崇荣讲道集 约翰福音 查经
121约翰福音15:1-8,《约翰福音》-唐崇荣讲道集
标签:基督教讲道集 圣经讲道集 唐崇荣讲道集 约翰福音 查经
人气:5
喜欢:0
108约翰福音14:6-14,《约翰福音》-唐崇荣讲道集
标签:基督教讲道集 圣经讲道集 唐崇荣讲道集 约翰福音 查经
人气:18
喜欢:4
资源数:135
访问数: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