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与骨质疏松
首先来看看骨质疏松(osteoporosis)与骨密度(bone density)。
密西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65岁的人中,男性素食者的平均骨质损失是3%,而肉食者是7%;女性素食者的平均骨质损失是18%,肉食者是35%。因而,素食者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发病率比较低。因为欧美人喝咖啡多、吃肉多,钙质容易流失,所以骨质疏松发病率比较高。素食者喜欢食用的蔬菜和水果所提供的钙则更容易吸收,更加支持了这个研究结果。
中国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韩慎武的观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是可以合成骨胶原蛋白的。而骨胶原网络是骨矿物质沉积结构框架。植物性食物不但含有营养成分还含有一些植物功能因子,研究证明这些物质对防止骨质疏松有作用,比如大豆异黄酮、洋葱中的伽马谷酰胺多肽等。这些植物所提供的钙,一点也不比蛋白质提供的钙少。韩慎武支持长期素食的理由有以下两点:一是长期素食有利于节能减排。二是长期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结论:吃素不会导致骨质疏松。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素食者的骨密度(bone density)要比肉食者低5%,严格的素食者的骨密度要低6%。因为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饮食中过多的膳食纤维,阻碍了钙的吸收。有一种说法,某些蔬菜含较多的草酸易形成结石菠菜、芹菜、番茄等含有较多的草酸,与其他食物中的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这是很多喜欢吃素的女性易患结石病的原因之一。
不过,越南的胡志明市有一项调查研究:对105位尼姑与105位荤食女性的骨密度与身体组织进行的营养分析,发现其两族群的骨密度并无明显差异。
以上4种观点,似乎有些差别。下面继续分析原因。
根据“台湾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做的台湾僧伽健康检查报告书显示的数据,素食者的骨质疏松比例的确要比一般人少,但骨质密度却不如一般人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不单只有饮食这一项,还有其它的因素:
1、年龄:是人就会生老病死。随着年纪日渐增长,身体各器官系统都会逐渐退化,骨头也不例外。人的骨质密度在20岁时达到最高峰(称为最高骨质总量),之后便开始渐渐减少,大约从35岁开始,骨质密度每年会以0.75%-1.5%的速度流失,所以越老就会越驼背、越矮。而女性在停经后,骨质便以每年1%-3%的速度快速流失,男性于其老年约流失全部骨质之20%-30%,而女性可高达40%-50%。
2、烟、酒,以及饮用过量的咖啡、茶也会,因为咖啡因会影响钙、铁吸收,导致骨质疏松症。
3、日晒不足、运动量非常少、忧郁紧张者:日晒不足,维生素D会不足。长期坐办公室或生活紧张压力大的人亦容易有。因为压力大时,会减少钙的吸收,增加骨钙分解;而运动可增加骨质量,并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而且,平时若吃含钙食物及钙片,如果没运动,钙还是不会被骨头所吸收利用的,那就等于白吃了,所以要有适度并持之以恒的运动。
4、罹患其它疾病者及长期特别用药:原发性或次发性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双侧卵巢切除致女性荷尔蒙减少、肾脏病、肝脏病,曾经接受卵巢切除手术。长期服用抗痉挛、抗凝血、含铝制酸剂、类固醇、甲状腺剂、利尿剂以及癌症病人接受化学治疗,都会影响钙吸收与代谢,造成骨质疏松症。
5、营养异常:体重过轻的,减肥成痴的人,也容易有骨质疏松。因为体重下降时,骨头觉得不需承受像以往的压力,随着体重压力的减少,也就释放钙质出来。所以别轻率跟着流行去减肥啊!另某些胃肠道疾患者部份的人,对钙质或维生素D、B、B12、K、乳酸等吸收不良,会造成骨质疏松症,那就该多补充钙质及维生素。
了解影响骨质疏松的原因后,就要好好保健。因为这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会发生的。所以,首先饮食,当然以少食高蛋白质食物为第一要务,低盐低脂饮食外,要多吃深绿色的根菜类,如红萝卜、芝麻、葵瓜子、豆类、核仁类、海藻、头发菜、紫菜、海苔、海带芽等,并也少吃过甜的食物(因过多的糖份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那么,骨质疏松(osteoporosis)和骨密度(bone density)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
Osteoporosis的字义是“多孔的骨头”(porous bones)。骨质疏松症主要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妇女的骨质疏松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更年期引致的骨质疏松症主要影响踏入更年期后的女性;随着女性荷尔蒙的流失,骨质慢慢流失。另一方面,因年老所引致的骨质疏松症则是随着年纪老迈,钙质慢慢流失所引致;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同样受形响。。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克/每平方厘米表示,是一个绝对值。骨密度反映骨质疏松程度,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骨质疏松症是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常用检查骨密度部位依次为:腰椎、髋、腕、膝、跟骨等,其中前二者最常用。腰部和髋部骨头承受着人体的全部重量,使用和磨损也最多,这两个部位的骨密度情况最能反映身体骨质情况。
因此,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测来诊断骨质疏松是不够的。由于体重及骨的几何形状对骨密度的影响很大,为防止误诊和漏诊,诊断骨质疏松还要结合骨强度等生物力学的指标。如有的病人骨密度很高,按说不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可偏偏病人极易骨折;还有的病人骨密度很低,按理说应发生骨折却从不发生骨折。
在分析骨强度的过程中,当力以人体的体重为单位时,骨的强度被称为抗骨折能力,而抗骨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骨的几何结构、骨密度、骨骼的材料性能、体重及肌肉力量等诸多因素。任何一个量的变化,都可以引起人的抗骨折能力的变化。把抗骨折能力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新指标,提高了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性,实现了个体化的定量诊断。由此还带来了治疗上的改变,不再只是单纯地增加骨密度,其它如提高肌肉力量,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骨关节功能等也成了治疗骨质疏松,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