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是重视人类的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关注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与重视人类的价值,相对的,另有重视神类、重视自然类或者重视动物类等的思想主张。
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已有“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命关天”、“仁者莫大于爱人”等等思想。
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有密切关系。而在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甚至用同一个名词来表示(英语中为Humanitarianism)。
在西方,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针对基督教教会统治社会的神道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该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幸福。后来也延伸为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
人道主义因为不讲阶级性,中国大陆在信仰马列主义的毛泽东政府统治的时代,曾受到批判
***************************************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罗哲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主要理论
神学观点
如同“演化论”脱离“创造论”没有客观的探讨生物进化、退化的机制与生成原因(甚至直接标榜为进化论),就造成诸如“种族”、“竞争”、“军国主义”等人类社会灾难一般,人本主义如今也被广泛地滥用到“人性主宰一切”、“人定胜天”的灾难中。
以基督教神学观点而言人本主义是脱离神的爱(赋予人自由意志并且以死来挽回人性的黑暗)的一个开启诡辩“自由意志”的术语。人遇到亲人离弃会造成对人格(性)极大的伤害,特别是在儿童心智成长阶段,即说明“自我实现”在现实情境中,特别是社会遭遇战乱、经济动荡时,即会变得脆弱不堪,人际间也常是疏离的、焦虑、空虚的。
甚至常被双亲关爱的儿童成长后的人格也比处于双亲冷漠中成长的孩童较具自我实现能力。
是以在父母给予丰厚的关爱下成长的小孩,才能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但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好运,但都有共同的课题,领受神(天父公义永恒)的爱,则可使处于逆境或顺境中的人,回到平安喜乐的“自我实现”之余,尚能重视到其他人的“自我实现”。
*********************************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1]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至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人文主义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显然不同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
先例
中国
中国人文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商周之际,原来神灵崇拜风气浓厚的殷商宗教社会在周代逐渐产生出理性思想,有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乃至“天不可信”等观念,周公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爱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思想,这些便是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雏形。到了春秋时期,自然天道观进一步发展,孔子的“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等等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
古希腊
古希腊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提出了一些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参见《外国美术简史》,第6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二版)
文艺复兴至现代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级的主要精神,由中古时代“以神为中心”,转为重视“人的尊严”,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欧洲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发扬光大则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这也间接导致西元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
作为概念的人文主义的历史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ät,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这一词汇传到东方时,在日本译为“人文主义”,后来中国采用了日语的说法。
定义
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古代中国孔子时代或者古希腊的时候一些思想被认为是很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新教、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也有声称是人文主义的派别。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代表著作
- 《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