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懂天津人-城里城外(林希)

五花八门身边事,喜怒哀乐笔中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京和天津,皇城文化和草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北京,天津,120公里的距离,开车不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应该说是两个距离最近的特大城市了;但是,天津人和北京人文化心理之间的距离,却比这120公里要远得多。1949前北京的城墙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三尺五寸,有九个城门;而天津城,城周却只有九里十三步,城高三丈五尺,只有四个城门。城区的大小,城墙的高矮和城门的多少倒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京人把城墙看得十分神圣,而天津人从有城墙那一天开始,就没把城墙看作是一回事。当然, 这也是因为天津的城区太小,小小的天津城给天津人提供的生活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天津人住在城里,却要到城外去谋生。这一点,天津人就和北京人比不了,北京城关上城门,北京人可以舒舒服服地活得十分自在;而天津人如果只在城里,就没法活。头一条,城里没有河,九条大河,全在城外,天津人不出城,就连水都没得喝。北京在通自来水之前,喝水有井,而天津就没有井,天津的井水是苦的,只能喝大河里的水,你说天津人不出城行吗?

问题就出在天津人每天都要出城的上面,一个人总出城,实在是太危险了。总出城的人,眼皮子杂,耳朵根子乱,久而久之就会活得不安分,就和不出城的人不一样。不出城,外面的事看不见,自己就可以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还总是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很不错。总出城的人,就会看见大河上过往的行船,好的,坏的,他就要跟着学,越学越觉得自己活得不如人家好。这就和如今总出国的人一样,不出国的人,心里静,身上也没有洋毛病;总出国,就是你立场再坚定,也是免不了要学些洋症候回来。

就因为城墙管用和城墙不管用,天津人和北京人从性格上就不一样,北京人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天津人就天天都盼着有变化。北京人住在城里,无论是吃俸禄,还是做生意,每天,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而天津人很可能一月没有收入,也可能碰巧在大河里捞上一只金元宝来。天津人不本分,许多天津人天天盼着天上掉馅饼,就因为天津人总去河边的缘故。

天津城小,而且城里没有一个稳定的居民层,天津人吃不到俸禄,必须自己给自己找饭辙,天津人每天必须奔波劳碌,天津人说自己一天不挣,就一天没饭吃。这样,天津人就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时间去感受。对于天津人来说,活着,就是最高的人生追求,天津人要想活得好些,就必须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天津不养懒汉,天津人看不起坐家里吃老子的人,天津人说“宁养贼子不养吃儿”。无论你是以什么手段挣钱,天津人都尊敬你;无论你老子有多少钱供你挥霍,天津人也看不起你,顶多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少爷羔子”。八旗子弟可以在北京过得平平安安,到了天津他们就没法活,天津人会把八旗子弟的钱一分一分地全弄到自己手里,然后再看着他们挨饿。所以,天津人看北京人,尤其是北京的八旗子弟,不顺眼。

北京城保护着北京人,只要入侵者攻不进来,北京人就可以过着太平的日子。住在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城堡里,人们可以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信条,他们可以完全不管外界的变化。他们为自己活着,活给自己看。

天津人没有这份福气,天津城管不住天津人,因为天津城养不活这么多的天津人。在天津,是九条大河养活着天津人。如果说到文化上来,也许可以说,北京是城文化,而天津则是河流文化了。在城文化和河流文化这两者之间,本来就被有多少相通的地方,所以,历史上北京人说天津人粗,而天津人说北京人酸,“粗”与“酸”,是融不到一起的。

天津人犯酸行不行?不行,天津人犯酸,没人养活你。北京人粗行不行?也不行,北京人粗了,大家就要把你从东直门轰出去。北京的城墙保护着北京人,同时也把外来文化阻隔在城墙之外,天津城养不活天津人,天津人把外来影响带到城里来。守旧与开放,就成了天津,北京两大城市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生活在城里,环境安定,就是有外来户迁进来,也必须遵守城里的规定和传统,城里人看你不顺眼,大家伙一起哄,就能把你“开”出去,因为城里人是按照传统生活的,传统就是法律。而住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人,却必须一九条大河的流动和汇合来协调自己的生活,因之,天津人的生活信条,只能是顺从和适应。大河涨潮,河运繁忙,你就得抖起精神来给人家干,你要是不拼命干,对不起,过两天潮落了,你再想干,也没有你的份了,天津人说:“扛刀去吧,您哪”!于是尊重传统,墨守成规,对于天津人来说,只能是一句空话,河水不等人,卸货装货,都要赶在潮起潮落的时候,你不干,有人干,没有谁地球也转,别想在天津“拿人”。天津人什么也不信,就只信真格的。

生存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存状态也就不同,城文化和河文化,传统文化和开放文化,纯文化和杂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的文化和非文化的文化,它们之间,是永远不可能相通相融的。

1949年之后,时代进步,北京和天津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北京成了国家的首都,天津成了直辖市,二者的地位和关系一起变了。北京成为国家首都之后,就算是北京人不出城,全国各地的人也要涌到北京来,如果说过去是九条大河决定着天津人的生活,那么如今就是五湖四海一起决定着北京人的生活了。传统固守不住了,也没有必要固守了,北京成了国家的中心,也成了时代的潮头。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人的品味高了,北京人的素质也提高了。不仅是全中国一切的信息全都要在北京集中,就是全世界的信息,也要先进入北京之后,才会再传播到全中国。北京人的经历和见闻,远远地高于全中国其它地方的人。而有了这些经历和见闻,北京人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于是他们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因此,北京人变得善于思辨,他们指点江山,评说天下大事,他们要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全国,他们要明明白白地活着,他们也要全中国人活得明白。再加上全中国的高级干部,精英人士云集北京,这样,北京人也就随之产生了一种优越感,无论是从生活水平上,还是从思想上意识上,北京人和天津人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比较两个城市的区别,标志是看青年人的生活,因为人老了,差别就小了,老到一定的火候,也就被差别了,天下的老人全都是一个模样。天津老头儿和北京老头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区别,全都是没事好做,遛鸟儿,晒太阳,坐在墙根处一天也不说话,都不说话,还有什么差别呢?没有了,高度一致了。

抛开老人们的高度一致,再看看青年一代之间的差别,北京青年和天津青年之间,就显出大的差距来了。曾经有一首民谣,当然也只是随便唱的,唱的是“北京青年学科技,四化建设献能力;上海青年学外语,考好托付留学去;天津青年打木器,搞好对象拜天地”。这虽然只是一种玩笑,但也多少道出了一些道理。北京青年有自己的广阔天地,北京的地位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大显身手,对于他们来说,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而天津青年却没有北京青年的这份福气,天津青年的活动空间小,那就只好打好木器,早早地和对象拜天地。从此,只盼着单位运作正常,按时调工资养家糊口,就是福气了。

面对理想和面对现实,走进理想和走进现实,活得空灵和活得实在,这也许就是如今北京青年和天津青年的根本差别。北京青年说天津青年只想拜天地,天津青年别想行吗?我想发大财,发得了吗?天津卫一共才有多少钱?能只让我一个人赚来吗?大家不都是全要吃饭吗?本本分分,天津人只能这样活。北京青年拥有太多的文化,而天津青年却缺少接近文化的机会。意大利雕塑家罗丹作品展,在北京青年中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旋风;而天津青年根本就不知道谁是罗丹。“嘛叫罗丹?干嘛的?是老外吗”?等等等等,你说说这中间有多大的差距吧。

天津人,北京人,情感上有鸿沟;天津青年,北京青年,生活上有差距;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距离。最先是天津开放,北京封闭,而现在是北京开放,天津落后,于是北京人和天津人就在许多地方显得格格不入了。

老式年间,北京人看不起天津人,天津人也看北京人不顺眼。不喝一眼井的水,果然民性不同。

北京人说天津人“粗”,绝对准确。天津人到北京,向北京人问路,大嗓门:“二爷,跟您扫听个路。介地南门怎么走”?北京人听着就烦,满脸不高兴地回答:“没有地南门,有地安门”。天津人听着更不高兴:“唉,南跟安不是一个音嘛”?在天津是一个音儿,在北京就不是一个音儿了。

北京人到了天津,看着什么都别扭。头一宗,没有一条正道,天津的路倚河而修,不求纵横规范,只图便利通畅,弯弯绕绕,不管北南西东。北京人逛天津,找不着北,草根文化把皇城文化绕迷糊了,只是有罪。

天津民居,以人为本,既有规范四合院,豪宅小洋楼,更有大杂院,“篱笆灯”。但居住条件绝不是天津人身份的标志,豪门出“阿斗”,市井有奇士,天津人从不以居住区炫耀自己,而更敬重自立人格。

天津人信奉平安是福,家里没有病人,外面没有罪人,是天津人最高的生活理想。天津人不仇富,人家富那是人家的造化;天津人教育子女“长本事”,来日凭实力参加残酷竞争;天津人以攀附权贵为耻,天津人认为即使是贩夫走卒,只要是凭本事吃饭,就不嫌“寒碜”。

天津没出过状元,天津没有文渊阁,天津没有白鹿洞,没有岳麓书院,但天津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何以天津选择了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何以选择了天津?原因之一就是天津文化的草根特质---面对最广大民众的教育,自然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天津艺苑,更显出了天津的草根性,戏曲界名言道: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何以一定要在天津走红?天津走红,就是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认同。藏之宫禁,流于堂会,最多就是一种观赏,只有在天津唱红,经历一次草根化过程,才真正具有艺术生命。

天津更是曲艺的发祥地,相声,打鼓,坠子,单弦,评书,时调,天津为艺术葩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代几个剧种在天津成熟,更从天津走向全国,天津是培养艺术大师的沃野,天津人是艺术家们的知音。盘点植根与天津,并在天津发展成熟,从而走向全国的艺术和曲艺艺术,草根性是它们共同的成功因素。

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争奇斗艳,天津自然也不甘寂寞,创建菜系,挖掘天津名吃。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大炸糕,且不论这三种名吃的特色,只这三种名吃的冠名,十八街,耳朵眼,狗不理,草根文化内涵,草根文化包装,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天津当之无愧。

草根文化和皇城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和距离,但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状态的相互借鉴,文化心理的相互渗透,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封闭。如此看来,差异只能是暂时的,而共同进取,共同提高才是永恒的。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文化只要占领每一个角落,天津人也罢,北京人也罢,都要随着生活一起向前。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1955' 的评论 : 你说的一点没错,要不然怎么说天津人“吹大梨”呢。谢谢!
beijing1955 发表评论于
你分析得很透澈从地理位置,文化素养。赞!在我看北京人嘴损了点儿,天津人爱好吹,(我没说所有人千万别抬杠)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unriseRacine' 的评论 : 是啊,估计世界各国首都的人民都有一定的优越感吧,就像一个人的头一样,是身体的重点部位,那是相当的重要,虽然它没有脚不能走路,没有手不能干活儿,没有嘴不能吃饭,但它就是“头”!谢谢!
SunriseRacine 发表评论于
有意思,地域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北京人的优越感不是家庭,学校可以改变的。对比以下,增进了解很有意义。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zhang1' 的评论 : 赞成!谢谢您!
mzhang1 发表评论于
很实在,也很洒脱的文章,透着一股:嘛玩而意儿,我们天津卫人那是粗吗?那是我们不来虚的。
我在天津前后呆过三十多年,在北京读书,工作过。其实天津绝对是比北京要洋气的城市。北京靠城门楼子,四合院,琉璃厂,前门大栅栏闻名,可天津的小洋楼,教堂建筑,美国兵营楼群,多国租界遗留的风景数不胜数。天津人不玩儿虚的,更注重实惠。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西洋东镜' 的评论 : 同感!林夕的小说能找到的我都看过了,像“高买”,“小的儿”,“蛐蛐四爷”,“天津闲人”等等,都是既生动,又富有津味乡土气息的好作品。谢谢!
西洋东镜 发表评论于
特别喜欢林希的津味小说。比如“高买”。只是近年不太看到了。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Quarx' 的评论 : 天津是各朝各代天子们眼吧前的一块小地,自然就不能有所作为,事事都要看天子眼色行事,处处都要仰人鼻息的小心行事,稍有不慎,就闯下大祸,不像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各地诸侯们,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啊,离着朝廷太近一点好处都没有。您是对的!谢谢!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冰点小白兔' 的评论 : 妹妹好!你是对的,林先生祖上是福建人,但他在天津已生活了五六十年了,也算半个老天津吧。我对老城一带不是太熟悉,但知道那里的确是天津本土文化的基地,民俗民风比较浓厚。谢谢妹妹!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颐和园' 的评论 : 谢姐姐捧场! 您好!是啊,天津人里的确是实在的人很多,这可能就像林先生说的那样,比较草根吧。
Quarx 发表评论于
hmmm....恕我直言,"天津是个很保守的地方,但是保守得并不好"! 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 我北京,天津两个地方都待过:天津人对北京人那个恨那,就象有些台湾人恨大陆,高雄人恨台北人。 现在。。。,天津和横贯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好。希望北京,天津两地,都能变得更好。
冰点小白兔 发表评论于
点点好。

看了这段,倒觉得这个林希不像是天津人。

老话讲,老城里的人都是干下三烂的,这话有点糙,但是我觉得体现了天津的文化,一些比较民俗的工作都在城里。

另外天津和北京我都呆过,他两个写的都不到位。

唯有地理文化部分尚可。

顶一个吧,谢点点转载。
颐和园 发表评论于
“天津青年打木器,搞好对象拜天地”,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觉着天津人特实在,特接地气,活得特明白。读此文令俺想起俺那英年早逝的天津大表姐,聪明漂亮,口齿伶俐,人见人耐(爱),她就是天津水土养出的一朵美丽的花儿。

问点儿妹妹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