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狂言破解“钱学森之问”

康乐园小夜曲,流淌的岁月,音乐,足球,社会时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科院院士狂言破解“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引起举国深思的疑问,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

提起诺贝尔科学奖,不少华人都会想起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等一行人,可所有这些华人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获得者都不是当代中国培养出来的。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自然科学界顶尖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优秀稳定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环境,没有一个能抛开名利钱财地位而酷爱自然科学的群体,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依然可以批量涌现简直是白日做梦。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近日却以一鸣惊人的姿态站出来大胆预言:十年后中国将破解“钱学森之问”。

面对“钱学森之问”,黄维认为任何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间走过了国际上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距离国际学术前沿和世界一流水平这么近。”

黄维还说:“事实上,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近10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排世界第六位。”从科研投入的增加到高校排名的递进,黄维大胆预测:10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


什么是拿诺贝尔奖成为常态?相信这几十年的美国应该算为一例,除此以外其它国家还没有能力在一个几十年的时间阶段里达到这个层次。另外一个例子是历史上曾经有某个群体拿某项诺贝尔奖的频率几乎达到空前绝后的状态,那就是著名的物理学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


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拥有一大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如波尔、玻恩、海森伯、泡利、狄拉克、约尔当、朗道等等,这个群体的关键性人物是波尔,他不仅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而更重要的是一位科学研究和教育大师,尽管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当时曾与哥本哈根学派有过学术上的争议,但他们无一不对波尔所建立的学术研究环境赞叹不已。记得80年代初读大学时读过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翻译的一本书《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描写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一群年青人在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追随波尔所度过的研究岁月,那是物理学史上比太阳还要灿烂的辉煌时期。

估计黄维先生在预言中所说的诺贝尔奖指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这三项自然科学奖,但如果是以诺贝尔文学经济和平奖来说个事的话,更不见得国人能“常态”般地拿奖,莫言的得奖并非是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开始。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都是基础科学,根本不是钱或者火箭高铁就可以等价的。研究成果抄袭、实验结果缺乏可重复性、伪造计算机模拟数据,做科学研究躲开大课题难题,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一切向钱看,所有这些恶习其实国内传媒也不时有报道。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和沃尔夫数学大奖获得者丘成桐曾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腐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断言中国这样下去不可能培养出世界顶级科学家也不可能出现象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般的科研基地。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本人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国内一本发行到西方国家的英文数学杂志上有一篇关于车比雪夫谱法求解孤立波运动的论文,我试图重复这个运算但一直失败,后来我在理论上证明了这个具体算法对于那问题根本是发散的,但是国内的三位数学家却可以用这个发散的算法写出洋洋十几页的国际性论文,计算结果还惊人的漂亮,令你哭笑不得。

黄维先生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从年龄来说黄维是当今中国科学界的黄金一代,身为中科院院士和重点大学校长如此口出狂言破解钱学森之问,相信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有关领导夸大政绩预测的需要。

也许一些人会以数学逻辑证明黄维先生的预测根本没有错,他说的时间是十年后,什么是十年后,以数学语言讲就是从现在算起到国人拿诺贝尔奖成为常态所需要的时间要大于10年,只要十年之内国人拿诺贝尔奖没有达到“常态”的地步,黄维先生的预测就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50年或者500年后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旗手,又有谁可以在目前下结论呢。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赌城安家' 的评论 :

再补充一句,他们的文章所涉及的是Burgers equation(这不是孤立波)和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赌城安家' 的评论 :

赌城安家朋友你好,关注到这样一个细节问题,我们大概曾经是同行吧。那文章我估计网上查不到,因为我看到它的时间是1993年,所以文章大概是1991-1992年写的,三个作者的具体名字我记不得了,因为这是一个发散的方法所以我没有把此文章放到我论文的Bibliography里面。

我当时所做的课题是fifth order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Ut+U*Ux+Uxxx+e*Uxxxxx=0和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Ut+U*Ux+Uxxx)x+s*Uyy=0.从96年中旬开始我改了研究方向没有再做孤立波运动。

谢谢您的留言。
赌城安家 发表评论于
请问“车比雪夫谱法求解孤立波运动”是指哪篇,出处?“国内的三位数学家却可以用这个发散的算法写出洋洋十几页的国际性论文,”又是指哪一篇?多谢!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代表人大' 的评论 :

谢谢留言,你说得对,前面三十多年不少人吹牛皮唱赞歌的原因大概是被洗脑了,最近这二十几年是为了钱和权,过程相似但目的变了。
代表人大 发表评论于
吹牛皮,唱赞歌是本国60多年来的传统。没有说这话的才是该奇怪呢。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人中人' 的评论 :

是无耻可悲,还是前景灿烂可喜可贺,见仁见智罢了,我相信国内一些“科学家”和不少科学教育领域的高官肯定会说是后者,起码为了钱和权得这样唱赞歌。

谢谢人中人朋友来访。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阿留' 的评论 :

没有肥沃的土壤或者合适的温室,要培育出一大批拿诺贝尔科学奖的壮苗乃天方夜谭。我很同意你的看法,20年内看到非海归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前景暗淡,更不用说“常态”了。

你的建议很符合中国国情呢,征收“吹牛皮税”,也能同时创造多些机会让某些人敛财,国家和他们双赢的局面。其实那个什么“网络谣言转载500次”罪也可以按照你的模式去处理,为提高国家的GDP多作贡献。

谢谢阿留兄的留言。
人中人 发表评论于
没有起码的土壤环境,却天天高喊培养成才大树?
无知?还是无耻?
可笑?还是可悲?
阿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康乐园小夜曲' 的评论 :

“如果“吹牛”出来的东西被转载超过500次怎么处理”

建议税务总局增加“牛皮税”哈。: )
阿留 发表评论于
这位院士老爷自己评上院士的所谓“开创性成果”,其实也就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而已。这种人也好意思谈如何得诺贝尔奖?得个搞笑诺贝尔奖倒是有戏。

做开创性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即便一些牛校如MIT,也是建校近100年后才出诺贝尔奖得主,而那100中除了南北战争外美国本土没有战乱,GDP 20世纪初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应用技术也最发达;反观中国的20世纪,前一半在打仗,接下来25年在搞各种政治运动,90年代开始越来越浮躁,这样下来什么时候才能积累出足够供天才发展的学术土壤呢?本土出科学领域的诺奖(不是海归),我看20年内还没多少希望。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加成' 的评论 :

“吹牛”跟“谣言”有没有一丝近似呢?如果“吹牛”出来的东西被转载超过500次怎么处理?

Anyway,吹领导和大老板喜欢听的牛,是升官发财的学问之一。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wenxuecityy' 的评论 :

谢谢xwenxuecityy朋友的更正,我当时从网易新闻里把钱学森和王维的言语直接copy & paste,忘了细看钱学森的称谓。确切些说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专家,其实在国际上很少使用这个科学家分类,通常都会称之为应用数学家。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vesper' 的评论 :

您说的没错,今天钱和权在中国是价值观的核心,诺贝尔奖那点钱从金额来说对很多中国科学家的吸引力真心不大,因为他们现在以一些硕士在读生都可以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拿到比诺贝尔奖金还高的报酬。

一位搞材料科学的朋友回国时探访还在做科研的老同学,他说一年拿不到100万经费的人根本不敢出来跟同行的老同学聚会聊天。据说国内现在一些地方一个博士导师平均可以从科研经费里提成200-300万到自己口袋,这是前两个月一位国内名牌大学的学院学生会主席告诉我的,他说现在哪有人还去攻世界难题啊。
康乐园小夜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谢谢雅美之途朋友留言。

其实不单是他,今天中国不少60后的“科学家”什么东西都敢吹。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中科院两位60后的海洋力学专家拿着一个外国PhD学生前几年做的结果,在北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声称自己的研究方法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做此课题的那位外国人其朋友在北京参加会议耳闻目睹了这样的吹嘘。
加成 发表评论于
黄维从双堆集逃出来了吗?这位败军之将还真敢吹,反正吹牛不犯法。
xwenxuecityy 发表评论于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力学家,不是物理学家。三钱中只有钱三强是物哩学家, 另两位是力学家
vesper 发表评论于
现在国内基本上每个教授都是百万富翁了。那点奖金真的吸引力不大。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这位院士真是敢说啊,十年后中国诺贝尔奖呈常态,现在已经有很多已完成的工作是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了,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我们似乎还没有如此般的成就使大家谈论或猜测一番,最为关键的是大陆应培养出诺贝尔奖的土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