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也称风雨人行桥)发生火灾。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的廊桥被烧毁。目前,消防部门正在对火灾原因进行调查。火后的现场,曾经供游人玩赏休憩的塔、亭、阁等木质建筑毁于一旦,只剩下光秃秃的桥墩立于阿蓬江上。一根根被烧焦的残木,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江面上,一片狼藉。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规模宏大、装饰精巧,这把无名之火烧掉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古桥,更是烧出了散布在中国各地众多古建的保护之惑。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是亚洲第一廊桥,世界第二廊桥,长度仅次于加拿大的亚特兰德廊桥(横跨圣约翰河Saint John River,全长391米,建于1921年。最初的桥是建在1898年-1901年之间,1901年7月4日正式开通,但在1920年被损坏,1921年重建)。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
濯水古镇历史:
濯水古镇是土家族聚居地,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
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
濯水古镇位于黔江区东南角,距黔江主城18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从这里交汇穿过,交通极为便利。濯水古镇是土家族聚居地,完好保留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无论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等各个领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朴的民俗风情。流淌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
濯水古镇因河而兴,明清时代曾是黔江及周边的集贸中心,依托阿蓬江河运商贾云集,盐号、商号、钱庄遍布,临水而居的吊脚楼群沿江耸立,老街古韵、后河古戏、阿蓬水音、土家美食成为濯水老街的代表符号,绿豆米粉、泉孔白酒远近飘香,使濯水老街韵味无穷。对于喜爱古建筑和古文化的市民来说,濯水古镇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这里有两个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绿豆粉和后河古戏,还有就是这座被称为“亚洲第一长桥”的风雨廊桥。据此推测: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的年代,在150年--180年之间。
濯水古镇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历史为濯水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华夏文明在这里的交织,形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廊桥历史:
廊桥(boarding bridge;Lounge Bridge;gallery bridge;Corridor Bridge),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世界各地,譬如欧洲(以中欧为多)、北美、亚洲等地都有廊桥,各具特色。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但有专家认为这种虹桥技术依然存于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并未失传。
据统计,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还不到200座,且大量分布于闽东北的寿宁、屏南、周宁、古田、政和等地,闽南泉州也有部分廊桥,在浙西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县,也有部分廊桥保存至今。寿宁木拱廊桥从数量上讲,是现已发掘的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全国数量最多的地方。千百年来,经过风雨侵蚀,战争毁坏和意外火灾,目前还“健在”有19座,历史上曾记载寿宁是“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从年代序列上讲,寿宁木拱廊桥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寿宁贯木拱廊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侏罗纪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