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占产出的比例看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缺陷

讨论时事中的数字和逻辑问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消费占产出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
在原始社会,人类产出的100%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产品,连私有制都不可能存在。
在封建社会,人类产出的90%以上被消费,剩下的一些用于修路,水利、煤矿、炼铁厂、砖瓦厂等等。
在现代社会,人类产出的75%左右用于消费,包括衣食住行和其它消费。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用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所以消费占产出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小。到目前为止,这个趋势并不明显,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这是由以下5个原因造成的:
1)劳动时间减少了:现在每天8小时、每周5天工作制。比起百年前每天10小时,每周6天工作,工作时间减少了1/3。义务教育、退休、假期等也使得劳动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少了,产出少了,分母小了,消费占产出的比例下降就不明显了。
2)劳动者在人口中比例下降,而公务员、教师、医生、金融、保险等不直接创造产品的人员比例增加。
3)人类的消费标准提高了。以前住草房,现在住砖房;以前没有电视、手机,现在有了。
4)经济全球化。要提高全世界的生产效率是需要时间的。制造业先从欧美转移到拉丁美洲,等拉丁美洲人工成本高了以后再转移到亚洲。将来亚洲人工成本高了以后制造业会转移到非洲。在产业转移期间,欧美的产出增加缓慢,所以消费占产出的比例的下降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上升时期。
5)人口的增加。在地球资源限制下,人口的增加使得消费增加快于产出增加,这是马尔萨斯理论的终极版。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5个原因的前景:它们是否会持续保持现有的消费占产出的比例。
1)人类是否会实行每天7小时,每周4天工作制?这种4天打鱼、3天晒网的制度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会觉得不对劲:人类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把自己当猪养?
2)教师和医生的比例会增加,但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人数会减少。计算机和网络很容易实现大多数金融和保险业的功能,所以这两个行业将不再需要那么多就业人员。
3)人类的消费逐渐从生活的必需品扩展到非必需品。例如人均居住面积30平米是必需品,保证必要的卧、厨、浴居住功能。更大的居住面积就是为了宽松、待客、娱乐等非必需的享受,或者是为了炫耀的心理满足。电视、手机等产品在现代生产条件下需要的劳动时间并不太多,以后还会进一步下降。
4)生产力和科技总是从高的国家向低的国家传导的,最终会达到平衡。这就像热熵理论:热量总是从高温的区域向低温的区域传导,最终达到热平衡。中国将来会不会把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和非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很有成效的。那些人口无限制增长的国家会在贫困的挣扎中逐渐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它们也许会学中国的做法。但还有比中国的行政法律硬性规定更好的办法:建立养老制度,消除养儿防老的观念是降低人口增长率最有效的措施。当然这也有一个恶性循环:一个贫穷的国家很难建立养老制度,而没有养老制度的国家很难消除贫穷。

另一个极端是欧美国家原住民人口下降,因此引进大量移民从事低端工作。这是失策。移民可能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甚至如果移民努力学习、努力积累财富,大量进入高端行业,则原住民就该从事低端劳动去了。较好的做法是不引进移民,而把低端工作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这样可以使社会的生活、生产水平更快提高。

上面分析的主要结论是人类社会消费占产出比例会持续增大。这与现在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是冲突的。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的:如果产出不用于消费,那为什么要生产?生产了无用的产品不是浪费吗?答案是用于科技研发,尤其是那些在短期内得不到利润但长期对人类有益的科技研发。

例如:
制造能完成危险劳动、体力劳动、枯燥劳动的机器人,以使人类只从事科技研发、社会管理、文化艺术等轻松有趣的工作。
改造人类的基因,使人类的寿命能增加到200岁甚至更长。
核聚变发电,据说可以给人类带来万年清洁能源。顺便说一句,2006年,中国热核聚变装置EAST完成世界首次核聚变放电实验,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
在太空利用太阳能制备核聚变燃料氘(音‘刀’,元素符号为D或2H)和氚(音‘川’,元素符号为T或3H)。这样只要太阳不灭,人类就不会缺乏能源。
能够超越人类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据说人类大脑的运算速度是世界最快计算机的1万倍。而且不仅是运算速度,还要像人类一样能逻辑推理、联想、选择、甚至能发明创造、自我改进。要制造这样的人工智能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太空探索,人类飞出太阳系,甚至飞出银河系。
人工光合作用,用阳光、空气和水制造淀粉。

现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学理论使得消费占产出的比例过大,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呼唤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经济学理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