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寺庙见过不少阿弥陀佛的像,但是没有见过在北京万寿寺展出的来自青海的唐卡中的这种佛像.
网上检索显示的佛像
以往听说过对观音菩萨性别的争论,男,女,或是中性,似乎没有定论.
这些阿弥陀佛的形象, 袒胸露乳,像是女身了.在场的工作人员不能解释原因.
也许这就是介绍中提示的,人们可以”各有各的解释”,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这些佛像的确很美,无论是形象或是色彩.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但是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日本东密兴教大师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乃释迦牟尼佛法身),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
阿弥陀佛 - 阿弥陀佛简介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ē mí tuó fó),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为梵语Amitabha的译音,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明佛。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认为凡愿往生极乐净土者,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终时佛即出现,引导其进入极乐国土。
据记载,在很古的时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发了四十八誓愿,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愿望,而成为阿弥陀佛,现在仍在弥陀的西方净土说经法,据说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够避免一切痛苦。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
阿弥陀佛真言:唵-阿弥陀利-底势-可罗-吽
阿弥陀佛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即日成佛,自无生日一说,该生日其实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因为永明延寿大师被公认为是阿弥陀佛再来,因此以此作为阿弥陀佛的生日。)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然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它诸佛所未见。又于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早期经典中,亦仅有阿弥陀之称号,故推知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于现存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可见有关弥陀信仰及净土教义之深入人心。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在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
在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
阿弥陀佛,名号为无量光佛(梵文:??????,Amitābha,藏文:?????????????,藏语拼音:Ö-ba-mê,威利:'od dpag med,又译月巴墨佛)、无量寿佛(梵文:?????????,Amitāyus,藏文:????????????,藏语拼音:cê-ba-mê,威利:tshe dpag med),又称为无量清净佛、弥陀佛、甘露王如来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发展时,阿弥陀佛与东方妙喜国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为五方佛之一,为莲花部主,主妙观察智。但因为净土宗的影响,在唐朝之后,阿弥陀佛成为汉传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后期的中国佛教徒,多以药师如来主消灾延寿、阿弥陀佛主往生事。
名号释义
巴利文三藏中未记载阿弥陀佛。在汉传佛教中,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般舟三昧经》将其名号译为阿弥陀佛[1]。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也使用阿弥陀佛译名,成为最通行的说法[2][3]。经中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4]。玄奘译本中,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名称,而是使用无量光佛(Amitābha,单数主格为Amitābhas),和无量寿佛(Amitāyus)这两个名字[5],藏传《无量寿经》、现代学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无量寿经》皆和玄奘译本相同。
在梵语中,无量光佛(Amitābha)与无量寿佛(Amitāyus)都来自同一个字根 amita(阿弥陀)。 Amita来自梵文 mā(意为“测量”)的过去分词 mita(弥陀),加上否定词头 a(阿),意为“无量、无可测量”。后缀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另一个梵文名Amitāyus,后缀 āyus 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音译阿弥陀庾斯。
《般舟三昧经》中说,成就阿弥陀佛念佛三昧时,可以见到一切诸佛[6]。《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观阿弥陀佛色身庄严,当观想成就时,能见一切诸佛[7]。印顺法师认为,修持观想阿弥陀佛法门,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见无量诸佛;观阿弥陀佛,即是观无量诸佛,因此阿弥陀佛被称为“无量佛”;此为阿弥陀佛的根本义。
宣扬专修阿弥陀佛法门的经典中,影响最广的,首推曹魏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8]。在此经中,以无量寿佛(Amitāyus)为他的主要名称[9]。在《无量寿经》中,也记载阿弥陀佛另一个名号为无量光佛(Amitābha)[10]。宋施护《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以无量光佛为他的主要名称[11]。三国吴支谦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称他为无量清净佛[12]。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又称往生咒)称他为“阿弥唎哆”。阿弥唎哆,梵语am?ta,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意译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来表示永远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等等的说法。因无量寿佛,梵音与“阿弥唎哆”相近,且寿命无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称号 。
其他翻译还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甘露王如来、无量佛、无量寿佛、阿弥多廋、无量光佛、阿弥多婆、阿弥亸皤、阿弥陀婆、无量清净佛、月巴墨佛、无极尊。
在藏传佛教中,阿弥陀佛其实也有无量光佛与无量寿佛两种不同译法,与汉传佛教相同,只是汉传佛教多意译作无量寿佛,藏传佛教多意译作无量光佛。
除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拥有“无量光”与“无量寿”的名号[13][14]。《十住毗婆沙论》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为无量明佛[15]。
日本东密兴教大师,根据金刚界经典,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16],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1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C%A5%E9%99%80%E4%BD%9B
二、觀音菩薩的性別
觀音菩薩,既然是從佛道中來的菩薩,早證佛果,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何止是以三十二應身,化度群迷,同時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則其性別,說是男是女,是凡是聖,是人非人,皆無不可。瑜伽焰口中的面燃大士,便是觀音菩薩所現的鬼王身。然則,又豈可僅憑凡夫妄念,測度菩薩的性別?當知凡夫境界,未出輪迴,為時空所困,處處執著,因此見有男女、人畜、凡聖、甚至善惡好醜種種對待之法,若能超越時空,脫離輪迴,悟歸佛性;佛性平等,絕對待,謝是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來生佛之分,凡聖之別?聖凡都無,生佛一如,遑論性別矣!
所謂性別,只是凡夫之人,妄想執著的假名假相而已。為佛弟子,不知會相歸性,破妄顯真,反而固執性別,妄論高低,甚至重男輕女,實不應該。維摩經中,有一天女散華,華至菩薩,即皆墜落,及至大弟子們身上,便著不墜,身為佛之大弟子,滿身皆花,實在不雅觀,於是眾大弟子,皆用神通,力謀去花,但華終不去,於是天女問舍利佛,何故去花?舍利弗答:「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說:「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於是,展開一番辯論。
http://book.bfnn.org/books2/1916.htm
《无量寿经》与“阿弥陀佛”的性别观
(2012-05-28 18:58: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c06100102e168.html
北京作为一个文化古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都是不容错过的景点。然而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西三环,有一座坐落于路边的古刹,却很少为外地人知道,这便是曾经鼎鼎大名的万寿寺。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称聚瑟寺。该寺营建最初是为了收藏佛经。据明代史料记载,当时在京城有番汉两“经厂”,年久失修。穆宗皇帝曾打算重新修建,但未能如愿。万历皇帝继位后决心完成先皇帝的遗愿,下旨命司礼太监冯保在京西督造佛寺。万历之母慈圣李太后十分高兴,便自己出资支持这项工程,在太后的带动下,宫内的妃嫔、公主以及中贵无不纷纷捐资。
万历五年(1577年)工程顺利动工,次年六月落成,改名万寿寺,从此成为皇家寺庙。到了清代,万寿寺因其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备受皇室青睐,逐渐成为清代皇家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
万寿寺占地约3万平方米,寺内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自山门起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已毁)、大禅堂。其后还有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光绪御碑亭、千佛阁等。东路为僧人生活区。寺内亭阁台榭、池石假山错落有致。
乾隆16年和26年,乾隆帝为其母祝寿,曾两次重修万寿寺。修葺一新的万寿寺,更具规模。尤其是中路建造西洋风格的门楼,金碧辉煌的御碑亭和典雅秀丽的三圣殿都是这个时期所建。而寺院最大的改观,则是西路行宫的建造。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光绪命内务府又一次重修万寿寺。增建御碑亭一座,户部尚书翁同龢撰写了重修碑文。
万寿寺前,长河奔流,旧时设有码头。每当春末夏初,帝王太后从紫禁城走水路到颐和园避暑,均在此驻跸下船稍事休息。当年慈禧太后往来于紫禁城和颐和园途中,也常常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而西路院落行宫的后罩楼则是慈禧梳洗休息的地方,故称为“梳妆楼”。据统计,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大太监李莲英为讨好慈禧,特意命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三世佛的后面制作了一个面似慈禧的观音像。据说,慈禧“老佛爷”之名就由此而得。
历经多次修葺和扩建,万寿寺最终成为集寺院、行宫、园林为一体,东中西三路毗邻的皇家重寺,被誉为“京西小故宫”。
如今的万寿寺已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享受到佛国风光,还可以尽赏大量的古代艺术精品。而在当年的慈禧水道上花上几十元,还可享受到老佛爷当年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