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欧洲人非常注重礼仪,他们不习惯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的人行拥抱礼、亲吻礼、贴面礼等。
每种文化都对拥抱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一般上东方国家没有拥抱的风气,西方国家的拥抱文化相当普遍。在西方文化里,一般上父母、家人和朋友之间很久没见面,和/或快将告别的时候,都会给对方一个很深的拥抱。而这样的拥抱也表达了两个人之间对对方的感觉。但在东方文化里,由于不鼓励人与人身体间的亲密接触,故拥抱在东方文化非常罕见。大部分的拥抱只能在夫妻、情侣或父母与年幼子女之间见到。朋友间或成年家人间的拥抱是非常少见的。在中亚国家里,异性之间的拥抱受伊斯兰律法影响,一般不允许在公共场所进行,而同性之间的拥抱却相当普遍。在中华文化里,一般人都不会主动去拥抱,朋友之间忽然在路边邂逅也一般不会拥抱,古时候,不少人以鞠躬或抱拳拱手的方式问好,现在取而代之是握手或招手。因为大部分的人认为拥抱很肉麻,也觉得在大庭广众面前很不好意思。
其实,拥抱是一个可以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人们在热恋、高兴、成功、悲哀、痛苦等场合下,也有拥抱的行为,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在拥抱过程中的感觉。当人在感动、紧张、情绪受到极大的波动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也会互相拥抱给对方人情上的温暖。一般上夫妻或情侣间互相拥抱表达爱意,这样的拥抱除了简单的身体碰触外,也不时出现接吻,不少时候也是发生性行为的前奏。不少人认为:由于拥抱直接碰触对方的身体,而这样的碰触对双方的身体都会产生生理影响,这些生理影响包裹突然觉得放松,因此,拥抱被认为有助于一个人的健康。
2005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在38对情侣的身上做了拥抱的实验。这研究显示,当情侣拥抱的时候,男女双方的大脑里的后脑垂腺制造的催生素会突然增加,由于催生素能降低血压,因此也能够减低患心脏病的机率。这项也指出,女性在拥抱过程中,体内的皮质醇会降低,由于皮质醇会增加血压,因此,女性在拥抱时候,血压的降低程度比男性要来得多。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而心理学家证实,拥抱具有心理治疗的能力,可促进健康、快乐、安定感。拥抱接触,已被视为医疗的基本工具。
自由拥抱运动,是指在主动上街拥抱陌生人的一个活动。由澳大利亚人Juan Mann的“Free Hugs(自由拥抱)”提出,以拒绝冷漠,通过拥抱向陌生人传递温暖。后来,美国纽约出现了一个“Cuddle party”,它很快成为了一种最新的时尚风潮,蔓延到加州,并迅速登陆加拿大和英国。在聚会的3个多小时里你想拥抱谁都可以,但不能谈论性或其他一些敏感话题。“拥抱派对”创办者雷德·米豪尔克是一个按摩师和性教育工作者。他说,每个人都有接受异性拥抱的需要,即使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同样如此。很多人参加派对是因为他们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温暖。除了家人同事朋友等寥寥数人,周围擦身而过的都是冷着面孔的陌生人,他们渴望一个毫无窒碍的温暖的拥抱。笔者来加拿大之后,在大学校园里也经常遇到一些西方美女学生高举“Free Hugs”的纸牌牌,目的就是寻求一种“释压”、寻求社会的认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对拥抱的渴望和对拥抱的忽略几乎是同样的突出。
心理学家认为: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拥抱是身体的本能需要。虽说拥抱为西方之礼,但在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中,拥抱的行为也还是有的:10岁之前,总在父母怀里撒娇,慢慢长大;20岁以后,和热恋的恋人一起,和新婚的伴侣一起,温暖的怀抱就是激情的摇篮;30多岁,那个娇嫩的小生命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即使抱在怀里也生怕自己太用力了,然后小生命也在你的怀里慢慢长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会让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温暖感。
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材都经常使用“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亲吻是爱的表达形式,拥抱也是;如果不习惯用语言来直接表达,那么用身体语言来传达爱意,是最好的替代方式。我们需要拥抱,就像手机需要及时充电;成年人的心智健康与完善,同样需要拥抱这种行为疗法的继续支持;身体在接触中不仅感受着各种生物特征,如呼吸、心跳、味道和气味,同时也在传达着心理信息,如情绪、情感和意志。每天都能表达爱同时得到爱的回报,青春会更长久。这种身心两益的形式是对自己和周围人的一种善待,它会像电流一样延伸到你周围。
如果你认为拥抱是个特定的动作,只能给特定的人,重要的是“要表达,不管有没有身体接触”;关键是让你们的关爱抵达彼此。
现在就转身,给你爱的人一个拥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