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与以色列建交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二十几年来,中以两国在贸易、能源、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2012年一年,中以两国双边贸易额就已经接近100亿美元,比建交时增长近200倍,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
对于以色列而言,由于地处沙漠边缘,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因此几十年来以色列一直坚持走科技强国的路线,由此也催生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水相关领域,以色列的成就世界瞩目。
以色列致力于将沙漠变“绿洲”,促使以色列开发保存水资源的新途径,并建造了国家输水道,将肯奈瑞特湖水引至南部地区,使该地区的大片农田得以灌溉。
近年来,以色列水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用水量超过储水量近一倍),其主要水源北部的加利利湖水面已多年处于红线之下,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供水,那么新的水源从哪里来?提高循环水利用率?现已高达75%,位居世界第一;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以滴灌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水利管理系统,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已经近乎极致。
施特劳斯净水与以色列顶尖科研人员历时四年共同研发的MAZE净水技术,通过一个小小的滤芯,使水中的杂质细菌等有害物质非常有效的与滤料密切接触,不只滤除细菌杂质,更能留住有益矿物质。
由于在饮用水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项技术不仅受到了美国环保署和国家科学基金技术授权,更获得十余项专利和美国水质协会的权威认证,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净水技术。
以色列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实现废水零排放
以色列一家水产养殖技术公司在波兰建成了欧洲最大的罗非鱼工业化养殖设施。这套设施占地8000多平方米,每年可产出1200吨罗非鱼。该套系统的建造成本约为1200万欧元,预计五年内可收回成本。该公司新开发的用于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受专利保护的创新技术,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季节、各种天气类型下,进行鱼类养殖。系统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低,具备高盈利能力。
目前,该公司同时展开数个项目,其中包括在俄罗斯莫斯科附近的年产500吨鳟鱼的项目将于2013年投产,还与投资公司签订合同,将在以色列、非洲和东南亚新建该公司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公司还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欧洲水产品加工展览上展出新近研发的鲷科鱼类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新系统。公司已完成了一个年产2000吨鲷科鱼类养殖系统的设计,并将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部开建这一系统设施。由于使用了废水零排放的解决方案,它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该项目将于2014年1月投产。
“海水淡化”解决“吃水”问题
阿什科隆海水淡化厂是全球第二大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工厂,每天生产1.18亿立方米饮用水,占以色列年用水需求量的55%,而每立方米成本仅为0.53美元。工厂将一公里外15米深的海水通过大型管道抽至离心设备,经过加工处理,最终变成可以饮用的淡水。阿什科隆工厂中使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其独有的“三中心设计”(泵中心、膜中心和能量回收中心)、三根管路取水和独特的脱硼系统。全自动化工厂使用一流节能技术,工厂由独立联合循环发电厂供电。
以色列水务和海水淡化管理局(WDA)主席亚伯拉罕·泰尼表示,以色列公司目前占有全球近一半的海水淡化市场,用户遍及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全球各地。
以色列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IDE是阿什科隆海水淡化厂的经营者,其成熟的技术与高效的运营使IDE能够为处于全球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最佳方案。该公司与中方合作在天津北疆发电厂修建了中国最大的热法海水淡化装置,海水淡化全部由发电站的废热提供动力。他说,该公司正在同多家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合作谈判,有望近期签署新的合作协议。从技术角度上看,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工业区将成为海水淡化的未来市场。而IDE公司的技术与管理系统将阿什科隆海水淡化厂的成本维持在全球最低的每吨53美分,光凭这一点,就能够吸引更多对“绿色科技”感兴趣的中国合作伙伴,“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赢”。
污水净化解决灌溉难题
里雄莱锡安的丹地区污水处理厂负责处理特拉维夫地区约200万居民生活污水。以色列32%的污水经过这里处理后,被输往南部内盖夫沙漠地区的农庄,用于农业生产,已经占到该地区灌溉用水的70%。
为了解决工业、农业用水,以色列将污水回收率一提再提,直至目前的75%,成为世界水资源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仅有约10%的污水得以回收利用。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正在以加速度发展。根据联合国数据,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国占了1/4。中国城镇率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59%。但中国的城市建设正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用水用电紧张、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欠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以色列拥有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几乎全部技术,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水技术和安防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值得中国借鉴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