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文化拾遗(1):“淇河”词条的非文化性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 2013年10月   中华淇河文化研究 (草)

淇水,是黄河流域商殷文化最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中华文化第一部巨著《诗经》最主要的诗章来源地。说中国文化,离不开诗经;而说诗经,就离不开淇水。《诗经》中六十篇,都与“淇水”朝歌有关。例如《诗经。泉水》里的“泉水”、“淇”、“肥泉”、“淇奥”,均指淇水。

现在,“淇水”不见经传,因为都叫“淇河”了。并且还是当作地理词条说的:“淇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条河流,属卫河支流,海河流域”。这类说辞实在理科得很,在文化上、历史上极其谬误,完全割裂了中华河洛文化的黄河流域的本源。

词条说;“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太行山区,向东流经河南辉县、林州临淇、鹤壁淇滨、淇县及浚县,最后注入卫河。总长161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 其实,诗经时代的淇水多指起源于林县临淇东部山区的那一支:潺潺小溪汇流成河,过林县临淇、鹤壁淇滨、淇县、浚县入卫河。由“左为泉水,右为淇水”的淇澳(转弯处)说明了一切。那时候的人绝不会去回溯到一个百公里外的小河泾的源头,如同唐朝的李白说黄河直流三千尺,绝不会跑到巴颜喀拉山说和它也有关。即使今天,是玛曲,还是卡日曲,论说都可以申请巨额经费,当个学部委员呢。

虽说淇水转弯流到卫河,再最终远远流入海河,但卫河的中上游都在黄河隔壁,其文化属黄河流域而不是几千公里之外的海河流域,这是非常直接的,不要一个河流到那算那。青海的水还流过楚荆到了上海呢,难不成说青海的文化是楚汉流域文化,不是大笑话吗。

这一点上,历史研究潮流没有被地理学者们的学究教条给割裂开来,实属万幸。但百科全书按地理河流解说词条把文化给彻底割裂,就很可怕。你看北大L,东北出身,用的百科地理作引注,才有那个海河关联说。百科词条害人那。

直接说,诗经时代,淇水是典型的黄河水系。直到千年之后的东汉建安年代,曹操于淇口作堰,遏使东北流,注入白沟(今卫河),以通漕运于海河,遂成为现代人说的卫河支流。所以,在淇水文化的起点:诗经时代,淇水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点,和现代意义的海河流域没有丝毫关系。

目前,淇河是豫北地区唯一的一条未被污染的河,说是“北方漓江”。我最近到过千鹤湖上游看过,水源很好,但看两岸的冲刷线,水位已经下降很大。右流汤河早已干了,汤阳汤阴只有历史的区分。恒水中上游在林州境内几乎全枯了,小南海、善应湖的水都是靠地下的那部分和雨水的存积。淇水上游的生态好,因为那里的百姓发展非常的慢,与三十年前没有区别。是那里老百姓的原始性生作救了淇水。并不是别的。这是很忧心的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