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本人喜爱旅游,各地风土人情在此与各位分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埃及人所使用的文字,通常稱之為象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幾種語言之一,從公元前四千年到十一世紀間,正是古埃及文字流傳的精華歲月。古埃及人喜歡將象形文字刻印在石碑上,利用它們記述近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文字也是象形文字,所以與古埃及文化有其共通之處,而文字系統,同屬象形,某些地方,埃及的要比中國的更先進。
由於埃及古文字早已失傳,一直無人能找出解讀秘訣。直至一七九八年,法國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一個軍官在尼羅河得到一塊石碑,名為羅塞達石碑(The Rosetta Stone),是解開古埃及文唸法與讀法的重要線索。石碑共分三層,最上層有破損的部份是以古埃及文書寫。中央的完整的部分,則是古埃及普通語。最下半部,則是以阿提格方言為主的古希臘語,約廣泛被使用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是地中海附近流浪猶太人的標準希臘語言。由於希臘文和一般埃及文在當時已經確定了唸法和涵義,經過研究,應可推知石碑下面兩層的不同語言也是敘述同一件事,同一道理,因此在最上一層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一定是下面兩段文字的翻譯,只要加以比較,似乎解讀不是難事。當初羅塞達石碑被複製的拓片被英、法兩國所擁有,兩國展開一場象形文字破解之戰。想不到這件看似簡單的工作,花了十數年的時光,仍然一無頭緒,大家都陷於傳統思維的框框,始終找不出圖像和意義之間的關聯。
約在公元一八二一年間,法國一名年剛三十歲的年青學者張寶良(J.F.Champollion),終於打敗當時解讀象形文字的激烈競爭者,找出十四個象形文字的音,證明埃及古文字不僅是「象形」,且有字母符號。張寶良於四十二歲便去世,但臨終時已寫出一部關於埃及古文字的文法書,並建立了「埃及學」(Egyptology)。而這塊「羅塞達石碑」,是解開古埃及秘密的最重要的天書,在英法戰爭中,英國打敗法國,把石碑運到倫敦,現藏大英博物館。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僧侶體(hieratic)和古埃及世俗體(demotic),是古埃及常用的三種文字。象形文字的使用是從公元前三千一百年到公元四百年間,很容易辨識,是一種繪畫形式的文字體系,基本上就是圖畫,一種想像描寫的象徵,被古埃及用來記載某些事物或事件。象形文字通常使用的符號大約有七百個(到了羅馬時代增加到五千個),象形文字作為雕刻的碑文或銘文,大約流行了將近四千年之久,最後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四世紀菲萊(Philae)島上的銘文。

埃及象形文字,稱為Hieroglyph,這個字由希臘文演變,意思是「神聖雕刻」,最初僅是表示具體事物的象形符號,其後包括抽象觀念,定出音節,創出廿四個符號,遂分為三種不同字體,有象形的,音節的以及字母的。我們今日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看似不難。譬如太陽,畫一個圓圈,中間另有黑點的小圓圈,正是太陽的模樣。又如「眼睛」,是畫出眼睛形狀,簡單得很。但難度在於,其一是一字多解,「太陽」還可解作光線、時間;「眼睛」也可解作注視、哭喊,總之名詞、形容詞及動詞混作一團;其二是其行文可以是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若是兩個人對話,站在左邊的所說的話,便是由左至右了。

另一個缺點是,象形文字由於形體複雜,書寫速度太慢,所以那些經常要使用文字的僧侶,逐漸將其簡化,並採用速寫與圓筆的形式,創造了一種較早的草書體,或者說類似於行書,稱為「僧侶體」。僧侶體最早出現於第五王朝,那時僧侶體與象形文字尚難區別,到了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僧侶體文字通常寫在紙草上,一般用來抄寫文學作品和商業文書,大約到了第二十一王朝前後,僧侶體才開始把宗教文獻寫在紙草上。大約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即在第二十五王朝時代,從新王國後期商業文書的僧侶體文字,演變出一種更為快速的書寫形式文字,也可說是真正的草書,這就是世俗體文字,最初是政府官員們用來書寫契約,公文和法律文書等,到了托勒密王朝和羅馬統治時期,不僅商業上,在平民的日常生活、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也都用世俗體來書寫,甚至石碑上也偶而見到這種書體。古埃及文字從公元前三三二年開始,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埃及語逐漸發生變化。而隨著基督教漸漸傳播,古埃及文變成由二十四個希臘字母加七個補充字母構成的科普特文,成為民間通用的語言文字,逐漸替代了古埃及的文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