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1584--1630) 字元素,号自如,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员猛将。袁崇焕为广西藤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开始步入仕途。,,,,
天启七年,熹宗皇帝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作了皇帝,即崇祯皇帝。
朱由检登基之后,为了实现收复辽东的梦想,他重用这时被阉党压抑罢官在家的袁崇焕,
授以兵部尚书的重任,督师蓟辽。
,,,,,,,
崇祯帝果然中了计。认为是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引兵入关的。于是马上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袁崇焕的部下一听主帅居然被皇帝抓了起来,马上发生哗变,祖大寿等大将甚至决定带兵返回山海关,
不再理会京师被围的紧急状况。崇祯皇帝这下急了,马上命令狱中袁崇焕写信给部下,
要求他们回师抵抗后金军了。袁崇焕就遵从皇帝的旨意写了封信给自己的部下,
要求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回军援师。祖大寿等将领果然怀着对袁崇焕的敬慕之心,回军迎战,
击退了后进的军队。在城外激战的这几个月里,崇祯皇帝不敢动狱中的袁崇焕,害怕引起兵变,
可是心里恨袁崇焕入骨。等后金军队刚一退去,他就以“通敌叛国”的大罪判袁崇焕凌迟处死。
可怜这一代名将,倾尽毕生心血与精力来保卫国家,最后却被扣上投敌的罪名,
更可悲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对皇帝的说词信以为真,认为是袁崇焕引敌人来到城下,
一个个都恨袁崇焕入骨,行刑之日,纷纷出钱买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吃,还边骂袁崇焕这个“叛徒”。
袁崇焕死后曾留下 “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表明自己的冤屈。
於崇禎三年八月,明思宗降旨[168][169],將袁崇煥磔刑(淩遲)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
行刑那天,袁崇煥毫無懼色,他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場,「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
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170],袁崇煥卒年四十七歲。
-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保遼東。”
袁崇焕被冤杀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深夜窃走头颅,
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一个菜园子)即现在的袁崇焕墓。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明朝之敌 清朝 乾隆帝 下令为 152年前 屈死的袁崇焕平反昭雪,
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
祠的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
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嵌于墙上。
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
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
--------
总的来说,历史的确是 那个时代的人民及其领袖英雄所创造的
但
有时 人民 的确很可怜 只是 愚氓
生啖 袁崇焕肉身的 北京市民 何等愚氓!
教育人民 唤起民众是何等之不易!
佘家义士守忠魂:
民國初年,康有為出面,各界在墓旁建立袁崇煥祠[3]。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手書
「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對聯。
1950年代,北京城區改造過程中,決定將城內墓葬遷出,袁崇煥墓也在其中。
社會名士葉恭綽、李濟深、章士釗、柳亞子等人聯名呼籲保護。
毛澤東於1952年5月25日批示予以保護。[4]1954年,墓葬得到維修並保存下來。
「文革」開始後,袁墓被扒,祠堂傾毀,將軍碑陳於荒草,義士碑被墊了台階,
矢志守墓的佘家之收藏亦被付之一炬。原本狹小的佘家院落,又擠進多戶異姓,
並紛紛蓋起私房。在佘家後人佘幼芝的奔走呼號下,直到2002年才徹底遷出居民,
成立紀念館並向遊人開放。守墓三百餘年的佘家人也被不情願的勸離,
百年佳話遂為終結,實乃忠義之憾事。 2006年,袁崇煥墓和祠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袁崇焕被行刑: 今天的西城区西四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