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日。回顾那场战争,中国犯了许多错误,而这些错误,今天还在继续。总结当年的教训,避免今日的失误是我们纪念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长期以来,甲午战争失败被简单归结为制度腐败。事实上,甲午战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对这样的事件做简单化的处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正是导致甲午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
一。思维方式粗放
关于甲午战争失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慈禧挪用了海军军费260万两白银去修颐和园。然而,资料显示,清政府在海军上的投资高达1亿两白银【1】。260万两白银仅占其中的2.6%。而且这笔钱并非海军军费,而是海军经费,它同北洋海军没有任何关系【2】。
承然,在国家危难之际,拿走260万两白银去修颐和园是不应该的。但这件事对甲午战败的影响不应该夸大,尤其不应该列为主要原因。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整整120年,在中国的公众思维当中,依然把失败原因简单地用“腐败”两个字来概括,充分反映了国人对事物原因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非常细致,非常具体。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不能不列为中国战败的第一原因。
二。情报收集落后,战略判断失误
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不重视情报收集,因此在关键时刻战略判断失误。
日本皇室捐款资助战争,中国皇室却在花钱造颐和园。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并非中国比日本更腐败,而是因为日本看到了危险,而中国却对危险浑然不觉。是什么原因导致慈禧看不到战争的危险呢?根源是李鸿章的战略判断失误。
甲午战争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海军的实力超过日本,1889年美国海军的报告中,认为当时中国海军实力亚洲第一,超过日本和美国。李鸿章沾沾自喜,说“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动摇之势”。由于日本感到海军力量的不足,从此加快了海军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海军军费。此时,中国海军却放松海军建设,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停止拨付海军器械弹药经费。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总排水量是43000吨,而日本舰队排水量达到55000吨,高出中国实力的四分之一以上。
前面说过,中国的海军投资总量高达一亿两白银,清政府对海军发展不可谓不重视。然而,在日本海军吨位超过北洋水师之后的五年时间内,中共不但没有增加海军军费,还进行削减。其根源就是李鸿章的判断失误,根本原因是不重视情报收集,没有细致的工作态度,导致重大的战略失败。
三。防守型战略失败于进攻型战略
甲午战争中,日本所持的是进攻性战略,中国所持的是防守型战略。甲午战败可以看成是防守型战略失败于进攻性战略。
日本制定的战略规划就是对中国发动进攻,而中国的战略规划就是建立对日本的防御。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方案对双方战争的胜负起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中国总体实力远高于日本,但是需要分兵把守长长的海岸线。除了北海舰队,我们还有南海舰队。两个舰队的存在,分散了国家的经费。当北海舰队失利之时,南海舰队却掉不过来,理由是东南沿海也需要防范。
由于日本属于进攻方,它可以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专攻一点。因此就能把弱势变成优势。
甲午战争的最终失败不是甲午海战的失败,而是甲午陆战的失败。如果没有甲午陆战,中方不会投降,更不会赔偿2.3亿两白银,导致国家最终崩溃。
中国的人数远多于日本,为什么陆战会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是防守方,因此处处设防,分散了实力。而日本是进攻方,灵活机动,永远可以集中兵力发动进攻。甲午海战的失败,使得日本掌握了制海权,通过海路迅速调兵,在局部战争上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打败国民党,使用的也是同样的战略。
防守型战略的另一个弱点是长期的军备消耗。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海军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虽然舰艇吨位一度超过日本,但是对整个舰队的维护消耗很大。每年的维护费用就需要100万两以上。许多战舰在战前已经老化,而日本的战舰大部全新。
中国虽然资金雄厚,但是长期的备战消耗也使得国力难以承受。这也是后来停止增加海军军费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日本倾其国力,在短时间内使得海军力量超过了中国,如果它不发动战争,那么维护海军的费用也会拖垮这个国家。这也是日本采用进攻型战略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观点认为,日本的胜利原因是他们进行了明治维新,及时进行了国家的改革。实际上,日本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对外进攻的军国主义道路。假如当时中国也进行改革,把防守型战略改成进攻型战略,把日本的舰队消灭在日本的港口里。历史就会完全改写。
不过,笔者并不认同这种改革。如果历史能够重来,中国的最佳战略是同日本进行军备竞赛,使海军力量永远保持在日本之上。
四。重建设轻维护
前面讲过,海军建设的维护费用很高,训练费用也很高,战舰更新换代的费用更高,这些都是当时的统治者没有料到的。但是,海战的失败,实际上败在维护和训练上面。下面仅述三个代表性事件:
很明显,舰队平时缺乏实弹训练。对战斗中的意外情况也缺乏充分的准备。
2)“福龙”号鱼雷艇在40米距离上向“西京丸”发射3枚鱼雷,当时“西京丸”上有日本的海军部长,但三发鱼雷无一命中。这一事件的根源是,平时训练摆样子,只求轰轰烈烈,不求实效。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炮术训练“预量数码,设置浮标,遵标行驶。数码已知,方固易中”。也就是说,演习的时候预先量好距离再开炮,自然是发发命中。
3)中方曾有一发炮弹命中敌方旗舰要害部位,但没有爆炸。如果该弹爆炸,把敌方旗舰炸沉,整个海战结局恐怕就要改写。虽然这是偶然事件,但反映出炮弹维护和检查方面的问题。
五。结语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局势同当时有很多相似性。中国现在正在强盛的过程中,军事实力非同以往,但是中国所面临的战争危险并不少于当年。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弱点,不能重滔覆辙;也要认识对手的习性,防范历史重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防守性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别人也采用防守性思维。美国战略家说过一句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甲午战争的过程已经很清楚地说明,我们的对手为什么会采用进攻性的战略。
中国应该坚守防御型战略,但是要清醒地看到这种战略所存在的弱点,应该对其他人的进攻性战略做好充分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战争赔款高达2.3亿两白银,这笔钱足以购买23个北洋水师的军舰。如果在战前再拿出几千万两白银,再建几个北洋水师,日本断然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官员对形势的误判,让中国付出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代价。在这背后,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是整个国家的思维方法和处事原则。
【1】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与惨痛教训,网易论坛;
【2】慈禧太后没有挪用北洋海军军费,
后记
本文写完之后又读到几篇关于甲午战争的分析文章,其中有若干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在此摘录如下(原文可以点击链接):
1)张宏良 甲午战败的原因不是腐败而是全盘西化
同本文相似的地方是,该文也认为腐败不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因素。张先生尤其指出了一个同大多数人不同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是全盘西化的改革,完全由洋人主导;而日本的改革是一种民族主义改革。原文指出:
“当时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口号是“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主义的改革路线,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形成了国家强大的精神力量,甚至形成了效忠天皇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自杀文化。”
2)难忘的甲午战争,被遗忘的甲午陆战?
这是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因为甲午战争最重要的失败是陆战失败,而不是海战失败。这篇文章分析了陆战失败的原因,指出中国军队在编制方面没有进行改革,后勤补给工作也没有做好。而且有作战能力的陆军总数数量相当少。
3) 甲午战争流传的谬误
过去有很多关于北洋水师如何腐败的传说,比如官兵嫖妓,炮筒上晾衣服等等。这篇文章指出,很多这类指控实际上并不存在。
4)张文木: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
张文木的文章指出,日本自甲午以来过度注重军事化,而军人缺乏政治头脑。军人在战役上表现出色,但在国家总体战略上失误,所以最终导致二次大战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