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塑造(论文)


女子独舞《旦角》
   女子独舞《庭院深深》  女子独舞《大唐贵妃》
(原作者:郭瀚繁)摘要:中国古典舞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其形象的塑造不仅对于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同时 也是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之下的传统女性所表现的不同心境的一种关照。本文以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源流开篇,在历史的沉积下分析三部以女性人物形象为主 导的作品,以此来观察当下对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状态,最后是对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些浅显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旦角》;《庭院深深》;《大唐贵妃》;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69-2
创建中国古典舞体系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之后就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其中有初步的创立,有古典舞剧目的诞生,有《鱼美人》等剧目的出现,当然,也有 挫折与迷茫。1984年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和武术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舞蹈本体。同时由于加强了 民族特性,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纳入了民族美学的范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典舞的面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①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古典舞 创作开始走向了多样化的发展,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法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古典舞题材的选择上,而在古典舞剧目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剧目是否 成功的关键,于是,中国女性形象这一题材的选择也成为了一股潮流。而如何选取、表现女性人物形象,以及以此产生的对这一题材的思考都是现今值得我们探求的 部分。
一、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源流
虽说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舞蹈家“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技巧,参考芭蕾的训练 方法”(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古典舞蹈”条)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着中国古典审美典范和西方系统训练体系的舞蹈形式,但是谈到女性形象的历史 源流则要追溯到夏朝。夏朝时期,“专业舞人——女乐的出现,为舞蹈最终成为一门艺术准备了条件。”②而在随后的周代、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等,女 乐歌舞一直都是王公大臣、统治阶级于朝会大典、宴享娱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女性身体的“翘袖折腰”就成为了古代女乐舞蹈的固有风格。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舞蹈逐渐代替了古时候单纯进行纯舞表现的舞蹈形式,转而向“以歌舞演故事” 的方式转化,于是,便有了行当的出现。“戏曲表演来自于人体动态表演,是一种变化了的舞蹈表演。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是其形式表现的主体。”③正是因为 有了行当的划分,以女性角色为主的旦角就成为了戏曲舞蹈表演中女性角色的表演载体。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行当的限制,在旦角的舞蹈表现中,每个女性角色便 被赋予了很多程式化的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否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丰富自身我们暂且不用考虑,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实对戏曲中女性形象 的塑造起到了有意义的作用。
1984年身韵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古典舞人也在对各式戏曲身段进行着学习和整理,以符合古典舞发展的需要,其中便有对女性戏曲片段进行学习,包括《霸王别 姬》、《思凡》、《游园惊梦》、《金山寺》、《昭君出塞》等,这为身韵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支架的作用。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而这时,舞蹈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不仅局限在戏曲人物当中,而是跳出这个思维模式,以古典舞身韵为基准,把关注点落在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各个方面上 来,这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能。
二、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塑造作品分析
以中国古典女性形象为典型来创作的古典舞作品并不少见,再次仅以其中散步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旦角》: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女子独舞《旦角》“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个‘旦角’处于舞台、生活亮度空间的自我审视过程”。④这部舞蹈作品比较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如题目一 样展示的是原原本本戏曲行当中旦角的形象,而是“综合运用了戏曲舞蹈的身段和古典舞的身韵以及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将其完美地融会结合,表现了一位活灵活现 的旦角人物。”⑤舞蹈以一位学习旦角的年少姑娘勤学苦练开篇,再通过各式技巧的展现,表现了花旦、刀马旦等种种旦角行当的动作形态,最后,当旦角年老时, 她并没有放弃她所喜欢的事业,即使步履蹒跚,即使双鬓斑白,也依然用颤抖的双手完成着旦角的行当动作,真真切切地体现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之感。
《旦角》这部作品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单纯对于行当本身的塑造,而是透过旦角这一角色之上,审视一个执着于自身事业的女人的一 生。所以,《旦角》的意象性塑造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它证明了古典舞身韵来源于戏曲,却在创作上要高于戏曲行当的人物塑造,那便是它在诉说人生,以及对 于艺术的执着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旦角》这部作品以戏曲题材为背景,源于戏曲但却开始逐渐脱离于戏曲的限制,逐步向着更自由的形象塑造中探求。

(二)《庭院深深》:愁苦哀怨的深闺
如果说《旦角》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还有未能摆脱戏曲束缚之嫌的话,那么《庭院深深》便是抛开程式化的套路模式,而追寻内心情感溢 于言表的上乘之作。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位居于深闺中的女子,在重重门窗,亦可看作是重重礼教的束缚之下,对于自身情感里的那种愁苦和悲凄的审视。在整部作品 中,女子被门窗束缚,被服饰束缚,被道具束缚,束缚、压抑的环境如同层层的织网,将她牢牢地困住,她只能在夹缝中,透过脚上细微轻小的动作,以及上身向内 的身体投射来表现她内心的挣扎。紧接着,她回忆起儿时在溪边玩耍的场景,那种欢快、明亮的气氛似乎把她的心都带动起来,她开始跟着奔跑,跳跃,就在快要忘 我的时候,眼前出现的,却又是那一层层、一道道的门窗,于是,她回到了现实,回到了这个一直囚禁她的鸟笼,回到了只有一把椅子陪伴的世界。(原作者:郭瀚 繁)《庭院深深》正是透过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的生活情状和内心情思, 来揭示在层层社会制度的约束下女性的压抑和限制。在整部作品中,最具画龙点睛的便是椅子这把道具,它不仅表现了女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世界,同时也“成为封建 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女人身心束缚的隐喻,有多少旧时封建女子在这压抑与苦寂中消磨了红颜。”①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在开头和结尾的舞蹈动作基 本上都是在椅子上完成的,这时,椅子仿佛是封建制度的一把枷锁,将女子深深的锁入牢笼之中,女舞者与椅子发生动作关系的时候,其关注点也多在脚上的小动 作,即使有大动作的延展,也会马上收拢回来。而在回忆儿时的天真与自由时,舞者则脱离开椅子,有一连串大而舒展的动作来表现对于童年美好的回忆。当一些幻 想破灭时,她又回到椅子上,将自己的身与心紧紧地收拢起来。在这里,椅子对该女性的人物刻画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映衬的作用。
其实,《庭院深深》所刻画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教机制作用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儒教讲求“以礼设教”,其“注重文化教养,以求在道德上超离野蛮状态,强 调控制情感,保持仪节风度,注重举止合宜,这样一种理性化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史漫长演进的结果”。②所以,在儒教的深刻影响下,其女子所反应出来的性状 就不再是旦角里的英勇善战或是现代人的开放豁达,而是内省自身的束缚之态。故此,《庭院深深》可以说是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形象。

(三)《大唐贵妃》:马嵬坡下的霓裳惊鸿
《大唐贵妃》通过古典舞身韵的运用和身段技巧的展现,向人们展示了杨玉环作为大唐贵妃的传奇一生。编导从杨玉环贵为贵妃一处开始描写,那时的她,万人之 上、荣华富贵,等待的,是唐明皇的宠幸,是数不尽的莺歌燕舞,所以这时,演员的步子是轻快的,舞姿是妖娆的。相传杨玉环善作“霓裳羽衣”舞,而该舞的装饰 十分的华美,所以这时的杨玉环确实风头正劲,确实当的上“大唐贵妃”的称号。而随之,音乐与灯光急转直下,“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明皇为了大局不得不将三 尺白绫赐予自己心爱的女子,这时的她,脸色惨白,目光涣散,等待的,是将士的铁血丹心,是夫君的决绝背影。她也试图挣扎、反抗,最后,能做的只能是顺从命 运。
演员用短短的6分钟,为我们展现了杨贵妃富丽堂皇的开始,和惨烈绝望的结束。历史上对杨贵妃的评价诸多,认为她是亡国祸水,也认为她是政治的牺牲品。而在 这部作品中,编导并没有将这种评价放在其中,仅是用第三者旁观的手法来记述这位大唐贵妃的一生,也正是在这样平顺的手法中,贵妃多彩一生的记述被表露出 来。
这三部作品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首先,都是从塑造女性形象的角度入手,来展现女人的一种生命过程。《旦角》中艰苦学艺、孜孜以求的女性形象;《庭院深深》 中束缚囚禁、渴望自由的女性形象;《大唐贵妃》中富贵荣华、黯然失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关照,而是从宏观的方面描绘在各种大环境 之下女人的一生及其她的心理状 态。其次,三部作品都是通过道具的演说来辅助情感的推动,《旦角》的手帕运用表现了人物对这一行当的执着与追求;《庭院深深》的椅子映衬着封建礼教对女性 的束缚;《大唐贵妃》的白纱代表着宣判玉环富贵一生终结的白绫。不管是哪一种道具,都使得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的淋漓尽致。
三、关于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塑造的思考
诚然,以上仅只是我在当今众多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列举出的个案,但以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在古典舞创作的题材选择中,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关注确实成为了人们乐衷 于做的事情。虽然古典舞身韵是从戏曲身段中生发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就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戏曲仅只是大文化体系下的一个小的分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 性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同时这也有利于今后我们对古典创作的发展,这使得我们的视角更加开阔,手法更加多元。所以,从这一方面上看,对于女性形象的 关注,古典舞人正在做,并且需要去将中国古典女性形象来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戏曲是我们的始发,但我们不能一直忠于对戏曲的再创作和再模仿,而应该在 继承了戏曲独有的身法技巧基础上,将关注点返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上来。
在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大环境之下,所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比如汉代女子的典雅与古朴,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的审美要求下的奔放,以及宋代人的楚楚弱 质,明清戏曲的程式技巧化,这些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儒、释、道宗教的支配下,其女子的性格、动作、神态、语言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的体 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跳出戏曲行当的框架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将每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之下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做一个对比和区别,以此,才能形成对 不同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只有这样,以小见大,才能逐渐做到古典舞创作的多元性和文化性!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袁禾.中国古典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4]贾安林主编.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袁禾主编.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6]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郭瀚繁,女,云南玉溪人,北京舞蹈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舞蹈美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