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卫星城

介绍美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地产新闻。 美国加州精英地产,联系电话及微信:626-600-1608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什么是卫星城

卫星城(Satellite City)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但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同时又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卫星城”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ity)”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谘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的居住区。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卫星城的发展过程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比如巴黎周边的“卧城”,顾名思义只是提供一个睡觉的地方,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这对于巴黎市中心过于拥挤的人口和高昂的房价,人们是可以忍受的。每天早上上班族驱车赶到市中心上班,而到了晚上市中心的人口密度一下就降了下来,多数写字楼空空如也。这种工作生活模式对道路系统有较高的有求,一旦交通出现瘫痪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第二代卫星城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部分居民可就地工作,相对减轻了对母城的依赖,适当地缓解了交通压力。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母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一般认为,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各国在卫星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趋向是: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平衡;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联系。卫星城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卫星城的建设各国有所不同,在法国,最初对卫星城建设感兴趣并投入大量资本运作,对卫星城内部产业发展加以关注的多是私人企业。但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私人资金不足和形势的急迫促使法国政府自己去建立卫星城,并积极培育和扶植卫星城产业的发展。在美国由于卫星城的兴起就纯粹是私人的力量,所以这里卫星城的发展基本都是通过房地产开发、完善的基础设施、较低廉的地价等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这些卫星城的产业结构更多的是偏向商务和信息产业等。卫星城对这些产业的吸引基本都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