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弹”写作

西 风: 多伦多华人作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闲“弹”写作


——写给西风的一封信

 


作者:
 老长弓

 

 

说过拜读你的作品后,要评论一下,哥们加粉丝应该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我本不读、不写之人,曾经也不是文学青年,不懂文学评论,不出来什么的,上次电话中又提起,写了也了掉一桩心愿。

 

一:

 

文章说是有好与不好之分的,其实也说不清,读者不同,评论者不同,时空角度都不同,说法自然不一。当然有的文章一出笼就大受追捧,好评如潮,有的文章相传百世都应该说是好文章。我说的文章,单说是文学作品而已。

 

有人说做文章讲究个情绪灵感、心境哀乐,待那一刻情至神发,风飞韵流,好文章随之一泻而出;还有人说,文章者意、趣、神、色,回味也,四者到时,文思急涌,珠玑乱流;也有的说,若把生命悟到了至真处,文化道德等外壳已被揭去,剩下的怎么写都是好文章。意思差不多,这些都好像是说文章总要说出点读者想读的东西。我不懂这些东西哪里来。有人说厚积薄发得有功底,有说必须避俗超凡,冥思彻悟,有点像那么回事,又不像。也许写点东西给一般人看的一般作家要有些阅历,有些感悟,有点洞察力,有点辨析法,再加上点文字驾驭的技能,就可以写了,是吗?

总之写给什么人看,就要贴近点这些人才是。

 

拿电影来比方吧,情节曲折,剧情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上主人公漂亮,当然会有人看,如果看后还会让人回味,留下点思考,可就算得上好电影了。我只看过几部片子而已。张艺谋有的片子里头,倒不重情节,简叙故事,直白人性,能看得懂,震撼人处并不见震撼的画面,虚构的实写,色调浓润,细凿至精,有他的生活积淀和对人性的诠释。不过他有的片子,大渲大染,夸张过度,刺激视觉,观众借此娱乐发泄,大概就是所说的商业片吧,捞票房的。不是非要说不好,只是不大爱看。王朔冯小刚的也有特点的,就仅看过的说,也不以情节怪异招揽、市井形色,平常故事,巧舌浑打、矫情嗔讥,俗趣中见性情,对人性也有见地,据说他们弄剧本,凑几个人海侃上几个晚上,故事就编出来了,这倒也是创作方法,集几个人的所能,素材丰富,剧情也饱满些,动感好些,免得一个人闭门造车受搜肠刮肚之苦。小说与电影有相通之处,文笔好的如同剧情好,演员漂亮,就会有人爱看。文章有人爱看,又有圈内人士的认同,实是不易的。象假托生活来构撘故事,拼接些情节,恐非最难的事,就是那些大作家也不过如此种种的套路。文字上的摆弄也是渐行渐熟的事,并非全要赖悟性。或者说技巧上是可以学习练习的,而探究些内心活动,人性真谛、社会关系、种群生态、生计痛痒、男女情怨等,这些学不来,模仿也不济事,再加上多些的阅读,可能是要花些时间,费点心思。

 

莫言的作品没看过,只是改编的电影看过些片段,据说文字不怎么样,所以也不想看。当然得诺奖的作品未必都很好看。没听说过《红楼梦》是排在“最不想看的书”之首么。倒是村上春树的书偶尔翻过几页,平常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功夫在字外也。晚明清初的如李笠翁、顾炎武的算是合我口味,知识性好,文笔也精彩,元代的小品文也好看。近代周作人的小品杂文有骨肉,他自诩性淡心静,而针芒之影时现。笔头也够老辣,只是太多的引经据典,有卖弄学识之嫌。后来的梁实秋、林语堂、郁达夫之流,似不及前者,但追捧者有之。其他的如果还看过点什么都忘了,无印象了。鲁迅甚被毛泽东推崇,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他以笔为枪,见人就刺,好斗之人。杂文是要有点锋芒的,针砭时弊,可是太多的圈内人互骂,太吵了。巴金、茅盾早先他们从批判旧社会、抨击旧政府,被归在左翼作家之列。好像从前家里的架子上有着一摞他们的全集之类,全懒得去翻一下,所以全无印象。金庸、琼瑶的东西,名气不小,就是没有拿来一读的愿望,奈何呢?不读书的人和写书的人谈写书的事,挺扯的不是?开头说过,我读的少且粗,乱说勿怪。

 

二: 环境

 

有说道没有创作的环境就搞不出好作品,凡好作品都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明末清初的一些作品流传至今,早先的更有所谓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宋词元曲,民国初期也有不少作品,到现在都有影响。“时代出作品”嘛。辛亥之后,封建改民主,新政府伊始,标榜民主吆喝民心,鼓吹新文化,同时他们权力不稳,内斗正炽,无暇顾及意识形态,恰给文学空出了一片自由的天地,文学青年也应时而生,文学发展有了土壤,一旦天下坐定,就要来整顿了。先有焚书坑儒,之后历代 “文字狱”,今天的“文化大革命”,好环境不常有,文学被政治奴役,就不再是文学了。

 

49年始,共产党把作家都收归了国有,纳为御用,给他们定级别发工资,给他们的任务就是两个:一个是鼓吹手,粉饰共产党,二个是骂客打手,帮助共产党整人,也自己互整,行走为“唱红打黑”的角色。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文学的东西还能有几成?他们有的是违心自保,有的也是自愿的。其中又有几人能修得“直不伤时,婉不失己”的道行。

 

在北美以中文写作,环境当说是不错的。加国的政商权贵都不来干预,也无审查之类,尽管写,有人看,尽管出版发行。就意识形态而言,无须很多的顾忌,百花齐放。大可想写什么写什么。这里的新移民故事不少,各种文化冲突、纠结、人性的东西多有显露,题材是有的,还可以拿国内的背景说事。读者也有,需求也有。文学这东西毕竟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帮助的。不足的是读者群不大,小受众的现实。事实上很多人是喜欢文学的,新移民的文化背景都好,只是不少人忙于工作,奔命于生计之中,有心无力,也有不少国人麻木颓废或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无心文学。我相信这是目前的,随着时间,生计有着落各方有安顿,稍有闲时,对文艺的需求是人的本性。“衣食足思文学”嘛,前景乐观。

 

习近平提出“民族复兴”的口号,有意思。还主持了个“文艺座谈会”,你的老乡贾平凹还和习主席说了话。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军事,文学不复兴,民族还不能算是复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应该找回民族的精神,现在国人是不是有点精神不振似的?文学不兴,民族的精、气、神焉存?听说过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不能没有《红楼梦》?

没有优秀文学的民族不是优秀民族,优秀民族自会强于世,何须长城御敌。意识形态这东西从来没有被轻看过,眼下国人虽初有温饱还未在长期的贫困落后的梦中醒过来,不过应该快了。有你们这些作家的呼唤呐喊,为时不会太久的。文学素有教化民众之使命,你是获了大奖的作家,天降神职,肩负民族复兴之大任呢。

 

三:煮字疗饥

 

以文为生者,指的是职业作家。若是名作家,出版社上门约稿,未名者得自己努力,一稿多投,试机会,熬得年年寒窗苦,出了头,名归而利至。出大名,出版商更会一稿难求,大作还会一版再版。作家为名,作家为名,商逐利,圈子内的生态使然。对于很多作家来说,未必都能像林语堂那样,仅以卖文章,就能养得起家里佣人、车夫、厨子一大堆人。而时常有年景不好约稿不继的时候,所以用”煮字疗饥“自

 

兼职作家或业余作家情况别样,当然有业余作的名气大过职业的,且一直自甘业余。业余作家尚不以文自养,他们对文学的钟情或孜孜以求,或欲罢不能,既要潜心创作又要顾及工作,时而两难,有专注写作耽误了生计,落入“寒士”一族的。作文且不能自饱,所以才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挪揄。

 

据说宋朝时文人很受尊崇,斯文上流,作家都衣食无忧,只要写得好文章。 ”百金沽一联”“锦衣玉食”的作家广广的,考得功名,士而优则仕,文人发财升官普遍的。如此好时光在你我这丗还会再来吗?可悲的是,笔杆子终不敌北方胡蛮的弯弓铁骑。有灿烂文化的两宋之亡,实让后人唏嘘。

 

近前来说,文章要能出得去,一方面要应时事,逢迎趣味,谄媚读者,另一方面又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八九不能两全,不易写出或发表出好东西来。话说回来,什么是好作品,读者爱看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吗?此话一说就错,绕不出“艺术片”和“商业片”之争的俗套子。

 

唠叨了,言过了,罢。

 

其实际是,画画写写,爱好而已,所听所闻,所过的经历,心得感想,写下来发出去,娱他人,也娱自己。兴趣。夜半挑灯爬格子,乐意。长人所短,自我价值所在,作品发表或获奖,有成就感,展现自己的文智情商,才气灵性,信笔龙蛇,任性一把,快哉乎。又能不弄点小润笔,助乐。

 

再重申,我实不懂文学,不懂你等江湖中事,乱说勿怪,乱弹勿怪,。只是你一直坚持创作,大有成绩,受感动,哥们情谊,方说了这些。

 

2014年年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