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铜镜上的球类运动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古代的体育活动也不断地被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了。从现存的古 代青铜器、墓葬壁画、瓷器、铜镜等古代遗留物上,经常能看到古代体育活动的图案纹饰。作为延续时间长,历朝历代皆有的铜镜,当然是古代体育活动纹饰的一个 很好的载体,在现存的古铜镜上就有许多古代体育运动纹饰图案。这些图案有博局纹、蹴鞠、打马球、狩猎纹、对弈纹等。到了唐宋时期,体育活动进入了一个鼎盛 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它们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都造成了深刻的影Ⅱ向。这一时期的许多体育活动,如 荡秋千、放风筝、蹴鞠、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马、游猎、木射、角抵、相扑都非常兴盛和繁荣。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蹴鞠和打马球运动这两种球类运动由于 流行范围广、时间长、参与人员众多而成为当时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两种运动。正因为如此,在唐宋时期的铜镜上出现了蹴鞠和打马球的图案可谓是名至实归。现 就蹴鞠纹镜、打马球镜这两个唐宋时期的著名镜种及这两种比较典型和影响较大的运动的渊源作一简要的探讨。

打马球镜

唐代打马球镜,菱形,圆钮。镜的主纹为四骑士骑马打球的场面。四名骑士骑在马上,有的高举鞠杖,作抢球状;有的俯身向前,鞠杖向下,作击球状。四马驰 骋,四人抢球,整个画面气氛紧张热烈、流畅生动。打马球亦称击鞠、打球、击球,在唐代时称为“击鞠”。这种活动和古代的蹴鞠有很大的不同,玩马球时游戏者 骑于马上,手执一柄头部弯曲的棍子,用棍击打地上的球(球是一种木球,其状如拳,用坚韧的木材做成,中掏空,外涂颜色,并加以雕饰),最后用筹来计算胜 负。这种活动一是要求骑乘有很高的训练程度,二是要求骑术非常娴熟,以能与骑乘相配。马球据说是在唐代时由波斯传人的,当时称为“波罗球”。“击鞠”活动 实际上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但是当时这种活动尚处萌芽阶段,还未定型化。到了唐代时,由于社会 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再加上唐代的马术非常发达,当时西域大宛岁献好马,激发了唐代朝野对养马和马术的兴趣,于是马球也就在唐代广泛开展起来了。唐 代的诸王和贵族们都非常喜欢打马球,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个击鞠的好手。他曾经参加过与吐蕃人进行的马球比赛,结果把吐蕃人打得大败。唐代的宫廷、京师和名城 中大都有马球场,1956年在西安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含光殿马球场”、“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的字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 1971年至1972年间,地处陕西乾县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在进行发掘时,在墓道西壁发现了一幅反映唐代打马球活动的壁画,画面上摹写了打马球的生动场 面:奔驰的骏马及手执一头弯曲的球杖的骑手们在球场上追逐马球,你争我夺,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反映了唐中宗统治时期马球运动发展的盛况,壁画表现了当时 人们备马执杖迎接马球比赛的场景。辽金时期,马球活动仍然颇为流行,当时的统治者每年端午拜天仪式后都要举行射柳、马球诸戏。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皮匠沟辽 代1号墓葬壁画,画面上球手们手执球杖,催马奋进正在激烈进行马球比赛,画面生动逼真,富有动感。宋代的马球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帝王和大臣们往往以此为 乐。宋孝宗就非常喜欢骑马打球,他曾在宫中设立射驰场,时常亲自参赛。在帝王的影响下,一些重视军事的大臣也把打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重要手段。《宋史》卷 一九四《兵志八》记载:“时试之弓弩,课之武艺。暇则驰马击球以为乐”。南宋陆游有诗曰:“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 万匹”。北宋末年,每逢三月三宝津楼举行诸军百戏,击鞠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节目,玩时还有“大打”、“小打”之分。一些宫中的妇女也十分喜欢打马球,宋代 文人创作的许多《宫词》中,就经常提到宫中的嫔妃们玩耍马球时的情景。

蹴鞠纹镜

南宋蹴鞠纹镜, 圆形,圆钮。钮上方为一假山石。远处有流云,钮下方地面平整,饰有高浮雕人物四人。前面一男一女,正在踢球,男子蹲步前倾作防守状,女子正在踢球,小球离 地在女子脚尖之上。女子身后立一双髻长裙侍女,男子身后一人,手执铃状物,似为裁判。天空流云朵朵,草坪上太湖石屹立,一场男女娱乐嬉戏的足球赛正在进 行,画面极富家庭享乐生活的色彩。根据现有资料,蹴鞠活动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普及。先秦时期就很盛行的蹴鞠活动,在汉魏时 期受到了皇帝和官僚士族们的极大喜爱。如西汉时的汉武帝、名将霍去病都是蹴鞠活动的爱好者。汉代帝王贵族们玩蹴鞠之戏时是在一种专门的地方进行的,即“鞠 城”。鞠城一般都挖在地下,其目的是为了不让球滚到很远的地方,免得人追逐奔跑起来劳累。《汉书·艺文志》中还收有25篇蹴鞠经,描写了有关当时帝王贵族 们蹴鞠玩乐的情况。汉代皇室中的蹴鞠规模很大,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较为正规的蹴鞠比赛分为两队,双方各有12名队员参加,以踢进球门之球 数的多少决定胜负。汉代李尤《鞠室铭》中,对汉代蹴鞠活动中鞠场设置、比赛规则、比赛人数均有明确记述。唐宋时期,经过唐人宋人的改革,蹴鞠活动比以前更 为完善、丰富和有趣。唐代的蹴鞠其形制与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区别,汉代的鞠里面填充的是毛发,踢起来虽然很轻,但是弹性不好。到了唐代时,人们将其改为气 球,外面用皮革缝制成表壳,里面放上一个动物的胞,胞内充满气,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气球”。这种球踢起来又轻巧又有弹性,比汉代的“鞠”要精巧、完美的 多。另外,汉代的蹴鞠是在地下的“鞠城”中进行的,到了唐代时,则改为在球场中进行。《隋唐嘉话》中云:“驸马杨慎至油洒地,以筑球场。”这种球场既宽广 又平坦,踢起球来当然要舒服有趣的多了。
唐宋时蹴鞠开始走向民间。唐代时期的平民百姓到了寒食、清明之时,便纷纷地玩起了蹴鞠。杜甫《清明 二首》诗云:“蹴鞠屡过飞鸟上,万里秋千习俗同。”描写的就是当时民间在清明时进行蹴鞠游戏的情状。儿童们也对蹴鞠游戏非常喜欢,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就纷 纷来到户外一展身手。宋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生动地描绘和再现了当时儿童们愉快地进行蹴鞠活动的场景。清代漆绘铜牌上也表现有儿童蹴鞠情景,铜牌表面饰 红漆,长方形,四角微凹。图案中二儿童作蹴鞠游戏状,背景有松树、楼阁掩映,颇富情趣。宋代的民间蹴鞠活动更为普及,而且还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蹴鞠活动的 民间组织,如圆社、蹴鞠打球社等等。“球而优则仕”,宋代的高俅甚至因为球技高超而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成为权高位重的宠臣,可见宋代蹴鞠活动是多么流行。 蹴鞠活动到了明清时期都十分盛行,明代的蹴鞠活动不但经常在男子中广泛开展,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妇女的喜爱,从当时的《蹴鞠谱·坐蹬十三解》中记载的一些如 表(妇人)、用表(使女)、苍老(老妇)、水表(娼妓)、嗟表(少女)、五角表(村妇)之类的圆社行话来看,当时的蹴鞠活动已经广泛普及于广大妇女之中。 清代时的女子蹴鞠活动也比较活跃,李渔《美人踢球诗》云:“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诗中描绘了当时的上层 妇女玩耍蹴鞠游戏时那种娇柔、多姿的情态。
这两种古镜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球类运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它们,我们了解了唐宋时期的社会风情,了解了我国悠久的体育运动史,了解了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