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莫走极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年轻的家长们挠腮深思: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在现代社会中学会生存,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着这个热切的疑问,他们纷纷寻找育子成“龙”的有效途径,并企图修正传统教育而另辟一片新天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部分家长却走向了育儿的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方方面面为孩子担忧,将之放在“玫瑰色的保护区”里,“含在口里怕融化”,“捧在手里怕弄碎”。他们不要孩子干家务事,生怕弄破“小宝宝”娇嫩的肌肤;不让孩子走进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担心突然的变故会侵害他们的“心肝儿”;不向孩子讲述人生道路的坎坷与艰辛,生怕孩子会对前途失去信心;不向孩子述说人间的丑恶,担心这会玷污孩子纯净的心灵……殊不知,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会变得性格脆弱,自我生存能力弱,一旦离开父母便会举步维艰;天真纯洁但头脑简单,行为浮躁不稳重;经不起生活的挑战,一遇挫折便会束手无策。

  另一个极端是,把孩子放进“灰色训练区”,要求孩子从小就研读所谓的“厚黑学”、“拍马术”,掌握适应社会、位居人上的所谓“手腕”、“技巧”;教育孩子不要做“老实人”,着力培养孩子的所谓“胆量”、“气魄”和敢于“叛逆”的性格,以便将来能做生活的“强者”。于是,几岁的孩子便知“缝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懂得“无毒不丈夫”,“生意场上无父子”;熟谙巧取豪夺,八面玲珑……有的父母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一只狡猾的狐狸,一条凶狠的狼!”结果,在这个“训练区”长大的孩子孤高自傲,性格倔犟,心灵不洁,把世界看成是灰蒙蒙一片,对一切怀有敌意;失去爱心,没有友谊。曾有一位拦路抢劫年仅十四岁的“孤胆英雄”在法庭上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过错!父母说过,人要做强人,要我时刻训练自己的铁石心肠,敢于冒险的英雄胆量……”

  不难看出,溺爱孩子是走向第一个极端的主要原因。

  日本妇人会委员田中和子的话或许会给年轻的家长们些许启发。她曾说:“如果说中国的家长缺了点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方法不对,溺爱会使孩子失去自强的信心和能力,望子成龙反而成了‘蛇’。”

  走向第二个极端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没有顾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只知道自己所受挫折的体会,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自己的所谓‘人生哲理’强加于孩子。但他们没有想到,教育孩子时不能摒弃道德与法制,因为离开道德与法制的教育,非但不能达到树人育才的目的,相反只能将孩子引入歧途。正确的方法是,不要“溺爱”,摒弃“灰色训练”,既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锻炼孩子的勇气与胆量,又向孩子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使之成为既有魄力,又有修养的社会新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