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画家和慧眼皇帝

王希孟(1096年~1119年),中国宋代著名画家,擅作青绿山水。北宋政和年间入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得宋徽宗指导画技。



《千里江山图》是他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千里江山图》后来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提拔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王希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关于他的史料很少。

《千里江山图》后在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又:转马继戈贴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从此卷所描绘的景物看,系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在部分山峦的表现上加进了一些北方山水的特征,可谓集南北山水于一体的精心之作。从画面表现的建筑形式以及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生产劳作使用的工具等方面看,画家对江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其艺术创作当来源于生活,而王希孟于18岁时即创作出如此宏幅巨制,不可能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由此笔者推测,画家王希孟应是江南人,至于具体籍贯便无从知晓了。 

——————————————————————————————————————————————

我总是不自觉地把他和莫扎特连在一起。这位才子甚至更早离世。不过也全仗了一位慧眼皇帝。我自以为是的认为,宋朝之后中国的古代绘画就死了。元朝是个外族野蛮政权,明朝是个地皮流氓上位的恐怖政权,清朝虽然满汉全席,但是恐怖政治有过之而无不及,艺术生存空间比之宋朝简直就是夹缝。所谓的文人画是一种倒退。写意某种程度上或者说政治意义上是对当时政权的蔑视,但是艺术意义上从技法上讲是退步了,这就如同我对西方现代绘画缺乏欣赏能力一回事,最简单的一点是,连散点透视都没有了,艺术因为高压政治不幸的充当了文字的表意工具。这是艺术的悲剧。

当代国画工笔画多少是对宋朝的回归兼发展,因为融入了西画的严谨元素而变得颇具欣赏价值。这跟名气是两码事,盛名之下其实难保,天价作品不是传世之作是不言而喻的。

随便胡乱几句。这是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