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驹(清)《切脉歌》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三部分持成定法,八纲易见是良规。
胃资水谷入根本,土具冲和脉委蛇。脏气全凭生克验,天使且向逆从窥。
阳为浮数形偏亢,阴则沉迟势更卑。外感阴来非吉兆,内虚阳显示堪悲。
诸凡偏胜皆成病,忽变非常即弗医。只此数言占必应,《脉经》铺叙总支离。
书籍: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5index.html
英文: http://www.sacredlotus.com/go/diagnosis-chinese-medicine/get/4-pillars-pulse-images-tcm-diagnosis
https://theory.yinyanghouse.com/theory/chinese/pulse_diagnosis
http://www.worldcat.org/title/secret-of-chinese-pulse-diagnosis/oclc/33943722?loc=
最好的网上教材: http://jpkc.bucm.edu.cn/zhongyizhenduan/jxdg05.HTM
高文铸主编《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59740-1-1.html
上乘《内经》,下启《脉经》,对脉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伪托秦越人 所撰的《难经》。《难经》内容简洁,篇幅不大,但其论述脉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全书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22难,加上其他兼论脉学的部分,大约占了全书的 1/3。所论脉学内容,包括脉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正常反常脉象等。特别是书中首先提出并基本完成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不论在方法还是理论上, 都是对《内经》脉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客观地说,《内经》已对寸口脉给予了高度重视,“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均和寸口相关联,为脉诊独取寸口提供 了理论基础。《难经》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完成了脉诊方法的改革。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不仅诊察方便,易行实用,关键还在于它能准确地解决脉诊的 定性问题,而这点又恰好是辩证施治最简要的指标。此后一千多年,脉诊就是沿着独取寸口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西晋王叔和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的需要,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脉经》的脉学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辑集载录了《黄帝内经》以来,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王、阮、傅、戴、关、葛、吕、张”等历代诸家的脉法论述,而且通过其分析归纳,系统整理,对诊脉方法、脉学理论及脉诊临床意义作出了统一规范或明确阐释,使脉学更趋科学实用。在诊脉部位和方法上,《脉经》进一步完善和推 广“独取寸口”的诊法,首次提出腕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一寸口三部定位法,清楚地划分了寸关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并且明确了左手寸关尺分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主肺脾命门等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这不仅解决了寸口脉诊的有关技术问题,而且使独诊寸口法在分布主病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在 脉学理论的建设方面,《脉经》重点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加以规范统一,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 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且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对各种反常脉的病理意义亦作出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样,《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的准则。在脉诊临床联系上,《脉经》把脉象主病与证候辨识结合起来,使 脉法成为临床使用的诊断技术,使脉象成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了脉诊的临床价值及意义。后来脉诊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帜,这与《脉经》的作用是分 不开的。总之,《脉经》的撰成,完成了对古脉法的改革和完善,使脉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而《脉经》被誉为脉学之圭臬、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祖国 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脉经》所确立的脉法规则及原则,沿用至今近两千年,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脉经》收载编辑了大量古代文献 资料,除《内经》、《难经》及仲景、华佗之书外,尚有《脉法赞》、《四时经》等,其中有的原书已经散佚,幸赖此书得以存其吉光片羽。因此本书对于研究古代 脉学,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脉经》不但对中国医学有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早已流传阿拉伯、土耳其、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
浮脈類:浮、洪、濡、散、芤、革。浮脈類的波形如下: 脈象舉取是強, 尋取是中, 按取是弱的結構. 此類特徵是脈博在舉取遠較尋取、按取為強.
浮脈
當病邪尚在肌表之位, 氣血向外抵抗, 而衛氣高漲, 為浮脈(常見於寸、關部位)。
脈象是舉取: 強, 尋取: 中, 按取:弱 的順序, 脈博強度是輕取(舉)即得(100%), 重按稍減而不空(20%而已) 。
洪脈
脈象是浮脈而脈博極強, 來盛去衰, 如浪打指尖, 來勢急激, 但立即消退。
主病是氣分熱盛, 即熱邪亢盛, 像在全身性炎症, 有高熱及發汗, 心博量大, 血流快, 血管擴張, 邪實使得舉、尋、按均有力, 接近實脈之脈象(舉、尋、按)強, 特強, 強的順序, 但洪脈仍維持浮脈的特徵是強, 中, 弱的順序, 且正氣開始有不支的初期現象。另陽過旺亦會帶來傷陰的問題。
濡脈
脈象是浮脈結構但脈細無力, 此主病是脾虛而產生內濕, 或由脾虛而產生精血虛 等諸虛, 對治以強化脾為主治。
危險之浮脈脈象
在浮脈類別中, 散脈、芤脈、革脈是相當危險之脈象, 其狀況是病人在慢性病折磨下, 長期營血的消耗, 使得陰(血)無法納陽(氣), 雖出現浮脈的脈象(即強, 中, 弱的順序), 但其脈力卻遠低於病初期的脈象, 其舉、尋、按三種脈力約在標準浮脈的一半以下, 約40%、20%、10%, 或更低, 而非標準的100%、40%、20%,當輕取時脈博力道尚有, 重按幾乎全無了。
芤脈
脈象是浮脈而脈博無力中空, 主病是失血過多, 津液大傷, 等營血不足,
一般情形是急性的失血過多或津液大傷後為芤脈, 再嚴重則進一步變化成散脈, 則是非常危險, 若長期下來, 亦會轉至革脈。
散脈
脈象是浮脈而脈博大小不一, 主病是元氣離散, 血氣虛弱而近休克狀態。
革脈
脈象是浮脈而尋與按時均無力, 有如按鼓皮「外強中空」的感覺。
主病是慢性出血, 流產或早產, 失精失血造成, 另外動脈硬化, 亦是有革脈現象。
沈脈類:沈、伏、牢、弱。沈脈類的波形如下: 脈象在舉取是弱, 尋取是中, 按取是強的結構. 沈脈的特徵是脈博在按取遠較舉取、尋取為強. 順序與浮脈類相反. 沈脈的原因有
- 邪氣深入臟腑, 人體正氣聚集在體內, 無力應付在肌表的邪氣.
- 元氣耗損過大, 無力鼓動脈管.
沈脈
脈象是輕取(舉)不應(約10%), 重按始得(有100%之多), 脈象是舉取: 弱, 尋取: 中, 按取: 強的順序. 表示病邪已侵入五臟六腑, 身體須集中氣血於內, 所以衛氣幾無, 而營血充實。
危險之沈脈脈象
當沈脈的脈象, 而呈氣虛與陽虛現象, 其脈博力道降為舉(10%或更低), 尋(20%), 按(40%)。牢脈
牢脈之脈象是舉尋, 皆不得脈博, 按(重取營血狀況)則大、長、弦等實脈特質脈。
主病是陰寒內實, 使得陽氣沈潛而出現牢脈。像寒凝氣滯產生如疝氣, 而血分之積滯引起的腫塊。 但失血、陰虛又見牢脈時, 則表示陽氣離散, 己經是危險狀態。
伏脈
伏脈之脈象是舉尋, 皆不得脈博, 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 此種脈象是痛極與厥証的現象, 此時就必須再量太溪與趺陽脈來查看, 若亦不得, 則是危急狀態, 此時為休克之前兆, 必有重病。
弱脈
弱脈之脈象是按(重取)才可得, 但脈非常細且無力, 再強壓脈都似乎消失。
主病是氣血不足。 而脾虛造成的內濕, 浮腫顯著都會有弱脈之脈象。
弱脈(沈脈)與散脈(浮脈)都非常無力之脈象, 均屬危險狀態。
虛脈類:虛、徵、細、代、短。舉、尋、按為平脈類的結構, 但脈力均較弱.
虛脈
脈象是舉、尋、按取均無力, 其元陰的陰律,陰血均不足, 沒有能量, 而使陰不固陽, 而時有無法制約衛陽而盜汗現象, 腎氣必然已損傷許久。
細脈
脈象是脈細如線, 主病是氣血兩虛, 大都為諸虛帶損與濕病造成, 其中細分是血虛為細脈, 氣虛會造成博動無力。
代脈
脈象是不連續, 但定期的跳動, 且無力, 卻見氣血兩虛者, 此種定數的脈動, 但夾帶一個異常的脈博, 此種心肌夾雜的變化, 可能是風濕性心臟病、虛血証、肝風(內風)、破傷風(外風)或氣滯血瘀或其他驚、恐情緒變動, 造成如同隔幾年就有潤月補陰曆天數之不補, 而自主神經會以帶脈幾個脈博而定期夾雜一個長期脈博出現。
短脈
短脈是首尾俱短, 脈博力道小在寸、尺不得獲得, 關部尚可得. 主病是氣虛、氣灪, 此原因可能是心臟輸出弱, 血管之彈性小, 所以脈博力道小, 常見於大動脈瓣狹窄症, 最好由斷層掃描找出何處的大動脈出了問題。
促脈、結脈與代脈都是脈象不完全規律, 而代脈與促脈、結脈之分別是其規律性仍存在。
實脈類:實、滑、緊、長、弦。舉、尋、按為平脈類的結構, 但脈力均較強.
實脈
脈象是三部舉、尋、按均有力, 其病則為實証, 其時雖病邪亢盛, 但正氣亦不衰, 氣血尚旺, 故脈博有力。
滑脈
脈象是往來流利, 如珠走盤, 主病是痰飲, 食滯與實熱. 在服用類固醇或飲酒後, 常可見滑脈之出現, 而婦女停經亦見滑(數)脈, 或稱「妊娠脈」
長脈
脈的長度超過三個手指所按的部位(即超過寸、關、尺位置都可測得清楚脈博). 脈象是脈博長, 若無其他脈象則是肝陽有餘的健康脈, 若是兼弦脈象, 則是肝火過旺的病脈, 亦常見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症。
弦脈與緊脈
此兩脈象都是因為血管緊張度異常, 在把脈時輕取(舉)就感到到脈如按琴弦如拉直之絶繩索, 此種管壁高度緊張, 少彈性, 其低血壓較正常偏高。
弦脈為肝脈, 主病為肝膽病(肝旺而脾虛)造成的諸痛, 痰飲與瘧疾的寒熱交錯, 或動脈硬化, 另病體實寒, 或寒性身體, 使血管壁過度緊張, 而造成緊張。
遲脈類:遲、緩、澀、結。
遲脈
一息不足4數。一般為寒証, 但寒症中亦依其脈博力道, 脈遲而有力為實寒, 常身體伴有疼痛, 表體內有鬱熱或積滯; 若脈遲而無力則為陽氣虛引起的寒症。
而氣血兩虛則成「細而無力」反而出現類浮遲脈為多。
若病邪入侵已一陣子而呈溫熱病有神智不清現象的細脈結果, 表示熱邪已入營血, 心包經已受損。另濕邪亦可以因脈道受壓阻而呈現細脈現象。
緩脈
脈象是一息4數, (比遲脈稍快) 一般是慢而無力, 其主病是濕病與脾胃虛弱, 開胃化脾之湯藥, 徐徐調養即可。
澀脈
澀脈脈象是遲脈(一息4數以下)外, 往來艱澀, 如輕刀刮竹, 把脈可診得每個脈博, 但大小不一, 時大時小.
澀脈是血瘀的代表脈, 寫「久病入絡」常為久病或舊病造成的瘀血, 血的粘稠度高, 造成血流緩慢的結果, 所以心臟博出力不足, 血液循環量少, 血的粘稠度高都是其原因之一或複合原因。
結脈
脈象是如遲脈一息4數以下, 但又無定數(不規律)主病是陰盛氣結, 寒痰血瘀, (脈博尚維持一力道), 與陽虛(脈博無力)。
數脈類:數、促、疾、動。
數脈
脈象是一息5數以上, 主病是熱証, 同樣熱証亦有如脈博有力的實熱, 脈象亦洪大且肝火導出的弦脈或數脈, 但脈博無力, 常在浮脈, 是因陰液不足使陽氣多但無力之現象的虛熱。
促脈
脈象是一息5數以上, 但又無定數(不規律), 餘大致與數脈同。
疾脈
脈象是一息六次以上或更多, 此為元氣將脫病重且危, 原因是元陰己枝竭, 陽氣亡脫, 卻無力, 必須用四逆湯來回陽急救。
動脈
動脈脈象是數脈(一息五數以上)外, 脈博短小如豆卻有力, 尤其是在關上出現, 此因身體各種強度的痛與重大刺激的驚嚇引起自主神經失調。若均無情況下產生, 則為大動脈瓣閉鎖不全的重症, 即為西醫所提的「二峰性脈波」, 為一個心博而有二次脈博。
脉诊仪:http://wenku.baidu.com/view/0cf54c7301f69e31433294f0.html
http://blog.csdn.net/prog_6103/article/details/9121237
http://www.plusediagnos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
//电针治失眠 (http://bbs.wenxuecity.com/insomnia/502216.html)
穴位:太阳,内关,百会,头维,印堂。 背部不适或疼痛者加风池,大椎;头痛重者加合谷;健忘多梦者加神门。方法:采用G6805--2型电针治疗仪或类似电针仪,以上穴位粘贴电极,接通电源,用连续波,将正负极分别接在身体同侧的两个不同穴位的电极上,通电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15-30分钟,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安眠药。如效应逐渐减少刺激量和刺激时间。
3.实践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切脉排在最后。虽说四诊,危重病人可能看起来有不同,一般病人未必,更未必能闻出脏腑中的病或感冒失眠。问的话,病人只能说出外症比如我每夜4点必醒等等,哪位中医能据此治疗?看《湖岳村叟医案》 > 之失眠门梦遗门,提到肝脉、心脉、命门脉、左尺脉,颇为神奇。然该书仅列四案,笔者懵懂,不知是作者先脉诊定症,还是事后总结。
切脉: 《难 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脉分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有浮、中、沉(又称)三候。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文献记载不一,通常左手寸关尺为心肝肾;右手肺-脾胃-命门。
湖岳村叟医案一:余友张耀朗,舌耕士也。以劳心过度患失眠证,彻夜不眠。某医曰是心火妄动。用犀角、黄连、竹叶、石膏、灯芯之类,服数帖不效。请余往治,诊得肝脉(mango:即左关)弦数有力。经曰肝藏魂,肝热则魂不守舍,如何得睡?用宁睡清肝汤,一服见效,二服痊愈。前医云心火妄动者,诚然,惟知正治,不知隔治之妙也。
宁睡清肝汤 生白芍30克,龙胆草6克,胡黄连10克,丹皮15克,青皮12克,龙齿18克,栀子l0克,柴胡18克,香附10克,当归15克,水煎服。
按:失眠又称“不寐”、“不眠”。张景岳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肝藏血,血藏于肝则肝柔和,劳伤过度,则血液亏耗,形不藏血,肝阳偏盛,相火上亢,心君受扰,神魂不安于宅而致不寐。翟氏明晰医理,用苦寒泻肝之龙胆草、胡黄连、丹皮、生栀子直折相火;合龙齿以镇雷火;重用归、芍柔肝补肝,佐柴胡、青皮、香附疏肝解郁,令其条达。因此,不治失眠,而失眠自愈也。
湖岳村叟医案二:邑内孔姓妇,六旬外,患失眠证,月余不愈。某医作阴虚治之不效。请余治疗,诊得心脉、命门脉(mango:即左寸右尺)俱虚细无力,此证乃阳虚不能济阴之故。当用阳药以济阴,使阴阳平均,自然睡熟。遂开桂附八味汤加减。服一帖无效;又投一帖,能少眠,更进二帖,竟得通宵清眠矣。
桂附八味汤加减 熟地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12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油桂6克,附子10克,炮姜6克,巴戟天10克,杞果10克,破故纸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按:是案翟氏诊得心脉、命门脉俱虚细无力,乃是心肾不能交泰,水火不能既济所致失眠证,用桂附八味汤,意在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阴阳平衡,引火归元,失眠自廖。
湖岳村叟医案三:邑西平厂村,余瓜葛亲李姓妇,年五十外,失眠。治皆用平肝泻心火之药不效。请余往诊,左尺脉(mango:即肾脉)细弱无力。经曰“阴虚不寐”,此证是也。用六味汤合四物汤,服二帖见轻,又三帖得熟睡矣。
六味汤合四物汤 熟地18克,山药15克,丹皮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生地12克,水煎服。
按:左尺脉细弱无力,属肾水亏而致失眠,用六味扬合四物汤壮水制火,补血养阴,甚合病情,故服药立见功效。
湖岳村叟医案四:西门内赵姓,年十九,患梦遗,无隔宿。三月后面黄肌瘦,虚汗似雨,短气喘促,骨蒸潮热,饮食减少。涩精之药,服过无数,殊觉罔效。迎余往疗,诊得心脉虚数(mango:即左寸),肝脉又洪(mango:即左关)。此乃肝火过旺,心火上炎,不能下降,肾水亏极,难于上潮,成坎离不交之象。某医不明阴阳之理,若使坎离交济于肾宫,有何梦遗不除也?自 制一方,名曰阴阳两交汤。四日服二帖,又遣两次。原方又服四贴,更轻。共服十贴,遗精已痊愈,以上诸虚证全瘳。
阴阳两交汤 熟地30克,山药24克,山萸肉9克,茯苓15克,泽泻9克,丹皮9克,知母6克,黄柏6克,炙远志6克,黄连4克,麦冬9克,炒枣仁9克,茯神9克,菖蒲9克,龙齿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精者,肾中阳气所化,乃天一所生之癸水也。心肾不交,水不济火,其病梦遗。观翟氏阴阳两交汤,即是养阴济阳,水火两治之法,明乎治矣。
(mango:12.肝脉弦数有力与心脉命门脉俱虚细无力有相似之处,或即肝强于心肾,区别在于俱虚细无力,即若心脉命门脉还好用方一主泻,否则方二主补。3.主要肾虚,且已知平肝泻火不彰,故方。4.心脉虚数肝脉又洪也很易理解,肝脉较强则心脉自然较弱,虚数一词中的数既是脉博,寸关尺当相同,故差别只是洪虚。然梦遗虚汗似雨为啥不是肾虚?肝火过旺心火上炎是否因木燃过火,自然偏上,肾水难制)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
1978 年,麻瑞亭赴京城探望其次女,居女家。其女时在北京某中学任教。某日,其女曰:“我校校长,欲来家请你为其一诊。”麻问曰:“其素有疾否?”女曰:“其正盛壮之年,精力充沛,未闻其有疾。”次日,该校长如约至其女家。麻瑞亭为其诊脉后,日:“你右腿有小恙,余度你患过小儿麻痹。”其女先愕然,因该校长步履如常人,从未闻其患过小儿麻痹之疾。然该校长却朗声大笑,曰:“老先生真神!我确实曾患小儿麻痹症,患于右腿。幸当时治疗及时,无明显后遗症,因之不但同事们不知,亲朋们也多不知。”其女惊问:“何以断其患过小儿麻痹,且系右腿?”麻答日:“咱家院门至屋门约20米,听其到来,出屋相迎,见其右腿稍不灵活,若不在意,必然忽视。后诊其脉,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汝言其素健无病,吾见之确系体健,故断其右腿为宿疾。业医数10年中,见类似之脉证,而系小儿麻痹所致者有之,故断言之。”……
1973年,陕北某县一青年人,登门求治于麻瑞亭,主诉胃脘痛,泛酸。麻瑞亭诊脉后,曰:“你的胃病,尚属其次,主要病在左腿上,可能上有钢板,还未取出”。1闻听此言,患者震惊不已。叹曰:“我真服您老了。听人说您老摸脉甚神,今日素试,果非虚传。”原来该患者,在“文革”初期武斗中,枪伤左腿,骨断筋伤,曾动手术用钢板固定断骨,确实尚未取出。正属壮年之人,且注意适当锻炼,故活动如常人。旁座进修医生问日:“何以知其腿伤?”麻答曰:“其脉左关尺大,且左尺脉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
60年代末,西安某医院为一脑病患者会诊。参加人员10余人,属中医者仅麻瑞亭一人。因限于当时理化检查手段尚不理想,更无当今的 CT设备,故检查完毕,会诊者众说纷纭,莫衷一致,难以确诊。麻瑞亭诊脉后,诊为“脑瘤”。因与临床症状和理化检查结果不尽符合,西医们谓其不然,言之无据,故问其何以诊为脑瘤?麻答曰:“其脉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而众皆摇头,意为脉诊不足为凭,建议赴京确诊。后该患者在上海某院确诊为脑瘤。
mango感言: 看了被列为珍品的朱文峰《中医诊断学》不得不说中医视微是有原因的。民国期间要求取缔中医时的理由,现在依然存在。李时珍将它列为四诊之末不是偶然的。从古至今,关于脉诊的混乱和武断未间断过。古人在缺少现代医学尤其是解剖学知识时创造的理论固然了不起,今人不能继承和发扬光大是很可悲的。与心电图学比较,脉诊学的混乱一如往昔。
==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两百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已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相,一种假相。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李可:所以你看那个脉案上写着脉数,数不但主虚、主寒,而且主亡阳,但是脉诀上没给你那么写吧?你要这么讲那别人都得说这家伙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
还有浮,浮主表,但是当人阳气外散的时候,这个浮啊,绝对不是表症,如果你按表症给他治,用麻黄汤、桂枝汤,他就完了,赶快用四逆汤吧。
这只是四种脉里面的三种,就有这么多变局啊,正局当然好看了,那个变局呀,十有九都是变局,正局表现的很少。尤其是一些现代病,西医治到不能治的才找中医,他那个脉象就是恰恰相反,你看他热症,他肯定是个寒症。真正对脉很通的,现在周围已经没有。最好的脉法还是《难经》脉法。
过去河北有一个梁秀清,他看脉,旁边放张纸,在那儿画图,最后画到肺这个地方了,他说你这个肺的左边有这么大块的东西,你去透视一下。出来一看,他左边有个肿瘤.还有一个将军去找他看病,其实也不是看病,本来是计划砸他那个牌子,说这个人太神了,肯定是一个江湖术士啊。这个将军进去以后,这个梁秀清一般不许病人讲话,他就看脉,看了半天以后啊,他说你这个背部太阳经第几个穴位那个部位啊,有一个异常的东西,不是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将军就惊呆了,说我那是个弹片,正好在那个肺和心的中间。
人体的脉象啊,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个循行的路线,循行到哪一个部位不通的时候,他那个脉象就会出现很突然的变化,他就能抓住那个东西,就给你断定了,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病。
李可:这个方法失传了,没有人能知道。
李可:中医的四诊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单纯靠哪一个也不行。脉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现在也有看脉象和心脏是不是同步啊,心脏跳几下,脉就跳几下,那和中医的脉风马牛不相及。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这还算是中西结合里的一个成果呢。
田原:李老,咱们从开始聊天到现在,你可吸了不少烟。
李可:挺好啊,除了感冒,一般是不咳嗽。
田原:中医说吸烟耗阴,抽烟的人嘴唇一般都是干红的,有虚热的表现。
李可:那是假辨症,看到表相,看不到本质。我告诉你啊,现在教科书上的结论基本上是错的,特别是阴阳的辨证,其它的就不用讲了。
4. 中医切脉分“寸、关、尺”有根据吗?
中医在号脉时,不是用一根手指头来感觉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形,而是用三根手指头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的位置。“关”之前(朝向手掌的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的方向)为“尺”。三部的总长度约为2寸,大约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时的宽度,所以这三根手指头就可以同时接触这三个位置。
按照中医的理论,“寸、关、尺”的脉象各自对应体内不同的器官,而且左手和右手对应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这些脏腑在身体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寸、关、尺”的相对位置相对应。“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进而与四诊(望、闻、问、切)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这三个部分与脏腑之间的对应机械地看待。
对于中医把手腕处的脉象分为“寸脉”、“关脉”、和“尺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他们的疑问是: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
如果中医号脉的地方是附近没有分支或交汇的动脉,例如颈动脉和肘动脉,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中医在颈动脉和肘动脉上用三根手指按压,也感觉不到像手腕处那样三段动脉跳动的差别。 但是手腕处动脉的情形却不同。手腕处有两根主要的动脉,分别是尺动脉和桡动脉。它们在手肘靠下处分支,分别在前臂的左右两边到达腕部。在那里尺动脉埋藏较深,不容易摸到,而桡动脉在腕部埋藏较浅,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来诊病。更重要的是,这两根动脉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而是在手掌心处交汇,连成环状,就像一根回形针的弯曲部分,从这里再发出到手指的动脉。所以在手掌中,是尺动脉和桡动脉的交汇血流供应手指。
既然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心处连成环状,桡动脉在手腕处感受到的压力就不只是来自“上游”的桡动脉,而是也有来自通过环形血管来的尺动脉的反向压力。按压“尺”段,相当于给来自上游的桡动脉的血流增加阻力,在“尺”的下游处(寸和关)所感受到的来自尺动脉的压力就必然相对增加。由于来自尺动脉的压力要经过十几厘米的距离(即绕过尺、桡两根动脉连接环的距离)才能到达桡动脉的手腕处,压力波就和来自桡动脉的压力波有一个相位差,来自尺、桡两根动脉的压力波就会在这里发生干涉现象,使得“寸”和“关”段的压力波的波形发生变化。
反过来,如果按压“寸”段,就是给来自尺动脉的反向压力增加阻碍,来自尺动脉的压力波就会减弱,来自桡动脉上游的压力就会相对增加,两根动脉压力波的干涉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通过按压程度的轻重变化,以及调节各个手指按压的程度,就可以在寸、关、尺三处引起不同程度的压力波干涉,变化压力波的波形,而这些波形的变化又可以通过指尖感受到。由于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弹性,通过主要动脉汇聚造成的反向压力波只能在比较短的距离上起作用。手腕离动脉汇集环很近,是一个合适的探测这种压力波干涉的地点。
身体的病变会改变血流动力学的状况,相当于心脏发出的压力波的波形就有变化。在这些压力波到达手腕时,就会出现与正常情况不一样的压力波的干涉形式。再加上手指用不同的力量按压时,在寸、关、尺三处就能够感受到与疾病有关的特征性的变化。这也许就是中医在手腕处用三根手指感受身体状况的解剖学基础。所以“切脉”是中医对手腕处的两根动脉在手心处交汇这一特殊的血管结构及其对压力波的影响的巧妙利用。问题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医的指尖能够感受到并且辨别吗?
不要低估了指尖的感觉灵敏度和人经过训练而能够达到的敏锐的辨别能力。人的指尖是各种神经感受器密集的地方。这些感受器功能各有不同。如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又称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感受物体的光滑度和皮肤的快速变形;麦氏小体(Meissner’s Corpuscle)感受轻微触摸;鲁菲尼氏小体(Ruffini Endings)和梅克尔小体(Merkel endings)感受持续的压力;克氏终球(Krause’s End Bulb)感知低频振动,等等。多种感受器的密集存在使得指尖对压力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例如梅克尔感受器能够感受到指尖皮肤小至1微米的变形。这使得指尖可以分辨脉象的细微变化。
训练也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分辨能力提高。例如经过训练的调琴师可以听出5个分音的差别(1分音是1个整音的百分之一)。乐队指挥可以从几十种乐器同时发出的乐音中,辨别出其中一种乐器是否“跑调”或者“抢拍”。有经验的修车师仅从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出由数百个零件组成的发动机哪里出了问题。微雕艺人可以在米粒甚至头发上进行雕刻。盲人的手指可以快速地辨别盲文上的那些小突点,而这是视力正常的人办不到的。这些事实都说明,经过专业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包括手指)可以达到极高的分辨率。普通人摸不出来的脉象的差别,不等于专业医生不能够摸出。中国古代的医生由于把切脉当做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会在这上面下大功夫,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后可以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千年来中医把“切脉”作为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说明对“寸、关、尺”的脉象是可以感知并且辨别的。
古代的中医是否知道尺动脉和桡动脉在手掌心处交汇,并且利用动脉的这种结构特征来诊病,现在还是未知数。更可能的情形是,细心的中医注意到手腕处的脉象比颈动脉和肘动脉处要复杂,并且对这里的脉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辨别出“寸、关、尺”脉象的差别,并且把这些差别和人的身体状况联系起来,最终发展出在手腕处“切脉”诊病的方法。如果古代的中医是在不知道手掌中动脉结构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发现的话,这种发明就更加了不起。这就像古人对经络的认知一样,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体表的某些位点有镇痛功能后,主动地去探索这些位点,最后发展出了经络理论。这些都不是容易的过程,需要有观察能力的人锲而不舍地仔细观察和钻研。“切脉”和利用经络穴位治病一样,都是我们的祖先的伟大发明,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的成就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