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选择


宝钗犯了一个所有为人妻都身不由己的错误,就是觉得未来的丈夫不够完美,须照她的理想图案去打造。宝玉自然不听她的规劝,但是就凭这个冲突给宝玉戴上反封建的桂冠,未免把他框死在一种制度里,一个时代里了。这种人其实亘古不变地出现,在任何一个制度里都会以一种反叛、对立的形式出现,正如竹林七贤,秉正邪两气而生,与主流文化产生对立,主流讲理,他就讲情,主流追名逐利,他就遁世远行。这样一批人的存在必然而又必要,为人群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五彩缤纷提供了可能性。中国人喜欢把人分成儒家类和老庄类,儒家人群积极入世,理智负责,老庄类逍遥出世,性情旷达。这两类人完全可以并存,如果有选择的自由。宝玉的反叛源于这个自由的被剥夺,并非不容于世,实乃不容于家,他出生的家族赋予了他继承家业的重责大任,在父母君臣那儿逃不过,已经很痛苦,好不容易在大观园里寻得一处避难所,哪里还经得起宝钗之流的作践。

两玉都属于老庄类,性情、出世,黛玉对宝玉的叛逆不但不和父母辈一起规劝,反而共同犯规,助着宝玉的性子来,因为黛玉是宝玉少年时的知己。信仰、性情相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少年这个特殊的年龄段,黛玉充当了宝玉的玩伴、同党。少年的同龄人在一处有一种向下走的放松,誓与循规蹈矩背道而驰,因为到了师长面前不得不正经有礼,同龄人之间的相处就必须和长辈分别开,才显见得是同代同党。宝钗的规劝与长辈如一个鼻孔出气,不做同党反像叛党,即使在现代的同班同学里也会遭人厌弃。少年人的爱情,到如今其实还是宝黛的款式,大多数的少女都宁愿作一个黛玉跟恋人打打闹闹,尽情享受真爱里的纠缠,而不想充当劝告、教育对方的宝钗;至于大多数的少男,恐怕都会被一个好似老师和妈妈的宝钗吓得不敢再谈恋爱。爱情不同于婚姻,爱情属于烂漫少年,婚姻属于实际的成年。

很多人说黛玉矫情可厌,宝钗懂事可疼,大概都忘了自己的少年情怀,但凡有些少年记忆和理解的人都会理解宝玉爱黛弃钗的选择。少年时代,大家一起享受沉沦和犯规,生活在一个逃避大人的世界里,纵然不需要跟大人对抗,也绝不能与他们为伍。同龄人中如果出现一个行为思想追随大人式样的,一定会被孤立、防范起来,这是心理学家长久观察得出的结论,也是我对少年同班同学的记忆。

只有当你长成王夫人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地扬钗抑黛。心理学研究认为少年的大脑发育须经历一段奇怪的拣选成长,这一段发育完成之后,人进入成年,大脑内存巨变,就几乎忘记了少年时的心理状况,恍若隔世,无法再跟少年人同谋同党同感觉,变成两个世界里的人。所以在学校里,老师赞赏的学生往往不是学生群里追捧的人物,老师的观点有时还可能起反效应。王夫人对宝钗的认可,即使是贾母对宝钗的认可都不能改变宝玉的口味,至少在少年期无作用,我们把这叫代沟,代沟的无法逾越原来是生理性的。当我们这些成年人感叹少年们行为乖张、不入情理时恐怕需要转念一想,我们是不同世界里的人,无法做换位思考。那就不要试图去逾越代沟了,明白原因之后,隔岸理解就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