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很早以前,人们每天吃饭是没有一定时间的,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有的一天吃一顿,有的二天吃一顿,还有的一天吃几顿的。
有一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玉皇大帝当着各路神仙的面说起了这个问题,都说应该有个规定。神仙们有的说三天一顿,有的说两天一顿,也有的说一天一顿,最后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决定三天吃一顿,饥了可先吃点儿点心,这样可多干点活,少吃点饭。
决定后,就命太白金星去安排这事,太白金星又把这事交代给天蓬元帅猪八戒,叫他下凡传旨。猪八戒肚量大,本想借蟠桃盛会饱吃一顿,不料叫他下凡传旨,耽误了口福,故很生气。
猪八戒驾着云头出了南天门,行至半空,他就高声喊道:“喂!凡间的人们听着,玉帝有旨,人们吃饭应有个规矩,应定为一天三顿……”喊罢,他扭头就又回天宫赴蟠桃会去了。由于他急着吃喝,误把三天一顿喊成了一天三顿,凡间的人们听了,谁也不敢违犯天意。于是一日三餐的规矩就传了下来,直到如今人们还忙着一日做三顿饭哩。
传说归传说。
日本某教授则从大脑能量的需求角度阐述了一日三餐的重要性。糖原作为大脑的重要能量供给来源,每天至少需要120克来供给正常的大脑活动。但是,肝脏通过一顿饭能制造的糖原最大量约为60克,5-6个小时即会耗光。如果一天只吃两餐,在饮食不过量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糖原不足的情况。
其实,一天吃几顿,除了人体本身的体质之外,与体力的消耗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食物本身的食材也有很大关系。食物的消化时间,是指食物停留在胃内的时间。简单从营养成分来讲,淀粉、糖的胃排空速度最快,只需1个多小时;脂肪的胃排空速度最慢,需要6个多小时;蛋白质居中,约3个多小时。而我们从食物的种类,也能大致区分食物消化的快慢。
水果:30分钟—1小时;蔬菜:45分钟—2小时;谷物:1.5小时—3小时;蛋白质类:1.5小时—4小时;脂肪类:2小时—4小时。精米消化快,粗粮能抗饿;红肉最不好消化;瓜类消化快,根茎类消化慢;烹调方法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时间。一般说来,流质食物的消化时间短于固态食物,比如粥、汤,羹类,适宜肠胃不好时选用。蒸、煮、炖的食物比煎、炒、炸的更易于消化,从营养上讲也更健康。
总的来讲,就是要营养均衡,不一定非得一日三餐。人体每天所消耗的营养,必须补充,而且补足。如果营养不均衡,除了有饥饿的感觉,还可能出现亚健康或疾病。当然,营养补充的多少,与体质、性别、年龄、职业等,都有很大关系。
针对营养疗法,营养素的补充,是否也需要一日三餐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高品质的营养素,吸收效率很高,基本上不存在胃部停留时间,而只是补充营养,马上吸收,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被人体利用。针对每个人的营养缺乏情况,还有体质,可以给出不同个体不同的营养补充方案。也就是说,有的人一天一次即可,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天三次或四次,还有的人可能一个星期一次或两次。
如果营养补充不足,可能就没有达到效果;如果营养补充过量,要么通过体液排出去,要么就是营养过剩的症状。这就是营养师的责任了。另一方面,营养平台期是值得注意的营养补充问题。所谓“营养平台期(nutritious plateau)”,是指人体因为自身营养不足(通常是某一种或某几种营养素缺乏),而额外吸收营养素,当补充的过程到达一定时期的时候,这种营养素不再发挥原来可以达到的功效,而是出于相对的功效静止期。这表明:原来补充的营养素基本上达到充足,或者由于身体某种其它原因导致这种营养素无法达到充足。
针对西药疗法,吃药是否也要一日三餐呢?或者说每隔8小时一次?
举一个例子:我们生病后,体内需要一定量的药物来治病,但药量又不能太多,否则可能会引起中毒。也就是说,人体这个“水缸”内,要保持有药水,但又不能溢出。我们服药的过程,就相当于往水缸中放药水。而同时,服药后我们会通过排尿、排汗等过程,不断地把体内的药排出体外,就如同往外排药水的排水管。
一般来说,人体内“排水管”的排量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人可能因为体质、基因等因素,药物排泄速度不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因此大部分药物针对成年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剂量。但儿童是例外,因为儿童的“排水管”比成人更细一些,因此,儿童用药需要酌情减量,以免“溢出”。而“进水管”则因人而异了,放入多少药水,完全取决于我们吃药的频率和剂量。
可以想象,如果放入的药水太少,而排水管又在不断地排药水,那水缸就会慢慢干涸。这就比如我们只吃了小半片药就不再吃了,药物很难发挥作用。反过来呢?如果往水缸里猛放药水,但排水管又只能慢慢排药水,那水缸里的药水就会溢出来。这就更糟糕了。比如有的人一下吃十几片药,超出了安全范围甚至达到中毒剂量,最终只能去医院洗胃。
我们显然不可能只是白天往水缸里倒三次药水,夜晚就不管它了。因为夜晚我们的排水管依然在活动,虽然活动得相对慢一些。所以,一般来讲,“一日三次”是将24小时平均分割,每8个小时服一次药。有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不“一日四次”,“一日五次”呢?从理论上来讲,把一天的剂量分割成十份后,“一日十次”当然效果更好。但是,显然我们没办法半夜爬起来吃药啊!因此,“一日三次”是充分考虑了药物作用与人体习惯后的平衡结果。大部分药物的剂量也按照一日三次来设计。
有些贪睡的人可能很难严格按照8小时服药一次。这意味着晚上捱到十二点服药后,早上八点又要准时起床服药(而有些药物还不能空腹服用)。不过,好在入眠后人体代谢速度变慢,排水管放药水的速度有所降低,因此夜晚这一段的间隔可以比8小时略长一些,而相应白天的间隔可以略短一些。但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将“一日三次”理解为“一白天三次”就好。
好在科学在不断进步,现在有不少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也就是广告中说“一天一片儿”的药物。其作用机理如同在进水管上装了个阀门,把每天的剂量一次性全倒入,但却通过阀门慢慢流入水缸中。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一日三次怎么吃”的问题了,每24小时吃一次药就行。
所谓隔多少时间给药,主要是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原因考虑的。目的是使血药浓度维持在合理(有效)水平之上,从而合理发挥药物的浓度,缓释剂之类的,也是利用了这一层原理。一般来说,药物的效果与其血药浓度成正比,而血药浓度则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降低),为确保疗效,需要不断补充药物,使其浓度保证在有效范围内。
再有,临床上给药有不同方法。比如:Bid,Q8h,Tid,qd等。Tid,就是一日三次,这个事不要求严格的间隔8h,但是Q8h则是必须要求间隔8小时去处理医嘱的。这样要求的药物通常是抗生素,要保证血药浓度。有些情况下,给药时间,取决于药物需要多长时间在血液里能达到峰浓度(Cmax),即所谓达峰时间。
总之,药物的剂型不同,服用时间是有差别的,不可以千篇一律。药物的服用时间,一定要遵医嘱,与吃食品完全是两回事!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