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清虔牧师:
现任:美和科技大学老人服务事业管理系专职副教授兼系主任;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高中教师在职进修生命教育类课程教学学分班」之课程(宗教学概论)召集人及灵修导师
曾任:台湾基督长老教会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崁顶教会牧师(1996-2005);世新大学、基督书院、拿撒勒人会神学院、 中华信义神学院、长荣大学、永达技术学院、 屏东科技大学、台南神学院、圣光神学院兼任教师(1993-2005);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屏东中会议长(2004)
学历:辅仁大学神学博士班;东南亚神学研究院神学硕士;台湾联合神学研究院宗教学硕士;台湾神学院道学硕士;政治大学哲学硕士;政治大学社会学学士
作品:《向真理靠近一步》、《儿童神学》、《加尔文的实践神学》等十七本书籍。
「牵手到白首——夫妻相处之道」、「我找真爱——青少年的恋爱智慧」等三十余种演讲现场录音光盘。
【编者按】我们华人的心态经常是「你不要跟我讲太多,告诉我怎么做就好了」。我们要追求的是一套「技术」,而不是一套「理念」;如同我们想要看见的是「—栋大楼」,而不想知道其是否有「坚实的地基」。然而,在犹太教育里,理念的地基却是最重要的,否则,所学的将只是一堆皮毛而已。我们要看看,犹太父母为了塑造孩子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
在圣经的《创世记》中,一开始就记载上帝创造世界。犹太人对于「上帝造了世界的一切之后,最后创造人」的解释是:上帝要人睁开眼睛就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所以,人必须与大自然为友,并热爱大自然。在这个都市化的时代,许多孩子每日与水泥丛林为伍,只能在电视中看见自然的景观。犹太父母非不得已,不会住在毫无自然景观的社区之中,即使如此,亦会经常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以自然为师,学习上帝隐藏在自然中的奥秘与智慧。
【编者按】
在犹太教育里,理念的地基是最重要的,否则,所学的将只是一堆皮毛而已。我们透过犹太父母对孩子所使用的诸多教育方法,来思想其背后究竟有何独特的教育理念。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犹太父母所秉持的部分教育理念,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学会生活,并用“带进自然,欣赏世界”、“看着他人,欣赏优点”、“善尽本分,尽忠职守”这些方法教会孩子如何处世为人。
本期,我们继续来了解犹太父母教养孩童的两个重要理念:“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虚心接受管教”,以及“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认识自己”。
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虚心接受管教
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犹太小孩的学习包括学习《妥拉》(指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真义或《摩西五经》)、学习知识、学习做人。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总会犯错,孩子的错误被区分为「无心的错」与「明知故犯的错」。华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依照自己的心情起伏来管教,而非以孩子犯错的轻重来管教。当孩子犯大错、而父母亲的心情正好时,可能就轻轻带过;但当孩子犯小错、而父母的情绪正好大坏时,就可能被严厉管教。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小孩子有时是透过被处罚的轻重,来判断事物的严重性的。教育,需要智慧;管教,则需要大智慧。犹太人认为,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孩子成长。
1、不同的形象,一样的标准
在许多家庭里,父亲与母亲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是慈母与严父或慈父与严母。不管如何,有一项重要的原则是犹太人提醒我们的,那就是父母亲要用相同的标准来管教孩子。也就是说,当父亲说「Yes」的时候,母亲不可以说「No」;当母亲说「No」的时候,父亲不可以说「Yes」。千万不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看父母的脸色来决定他们的行为。在我的教会里,我曾经听到过两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有这么的一段对话:
甲:「等一下你到我家玩好吗?」
乙:「好啊!我先问我爸爸一下。」说完,就拿起电话打给父亲。「我爸爸在讲话中,我等一下再打。」三分钟后再度拨打电话。「奇怪,电话明明就通了,我爸怎么没有接呢?」
甲:「你很笨吶!你妈妈不是在顾店吗?打电话问你妈不就得了!」
乙:「你才笨咧!如果问我妈,我妈一定说不可以的啦!」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乙同学的父母亲并没有同一的标准,以致在这位小女孩的心里,她很清楚什么事要找爸爸、什么事该找妈妈,才能遂其心愿。在我的家里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一回,儿子跑来问我:「可不可以看卡通影片?」我随口回答说:「可以」。没多久,我就听到他的母亲说:「我不是告诉你不可以看吗?」他高声回答:「爸爸说可以。」之后,就是我们夫妻之间的沟通了。往后,他再来问我时,我就会说:「去问妈妈,妈妈说可以,就可以。」现在,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作出裁决,那就是:「妈妈叫我来问你。」我再说,父母形像可以不同,但标准一定要相同。
2、沉默,是对孩子最严厉的管教
「沉默法」是犹太教育中最独特的一项。这方法其实来自他们悠久的历史经验。犹太人的上帝是一位「说话的上帝」,祂透过摩西对百姓说话,颁布律法并要求百姓遵守。当百姓遵行律法,上帝就赐福;当百姓离弃律法,则上帝降灾。尔后,以色列人离弃上帝,上帝就差遣先知来传上帝的旨意,但以色列人还是不听,甚至将先知杀害。于是,上帝就「闭口不说话」了,甚至让他们的国家被敌人消灭。总共有四百年之久,上帝是沉默的,以色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先知。失去上帝的音讯,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恐惧。他们知道最严厉的处罚就是静默不语。
于是,犹太父母当儿童期(一般指3-12岁)的孩子犯错时,特别是在其明知故犯、屡劝不听的情况下,便采取「沉默法」,不理会孩子,中断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孩子对父母的依附情结是强烈的,当父母都不跟他讲话时,他会有被抛弃的恐惧感与孤独感。大约三十分钟后,当父母再度开口时,孩子已经学到教训了。我就曾经用过这样的方法,效果真是好极了。
在我的孩子五岁时,有一次犯了明知故犯的错,他的母亲与我都不理会他。他哀怨地来求我:「爸爸,求求你跟我讲话嘛!」然而,我转脸过去,掩面不看他。他跑去找妈妈,妈妈亦不理他,只顾做自己的事。他随即大哭,又哭着来找我,我的态度仍是强硬:再哭着找妈妈,妈妈还是不理他……
这孩子回到自己房间,跪在床前祈祷:「亲爱的上帝爸爸,我做错事了,我的爸爸和妈妈很伤心,他们都不跟我讲话了。我知道我错了,请祢原谅我、赦免我,我以后再也不敢了。求祢感动我的爸爸和妈妈,让他们跟我讲话……」当他在祷告时,我与他的母亲就躲在门外偷听,彼此会心一笑。二十分钟后,我们一起出现在他的房间,向他伸出双手,他就倒在我们的怀里说:「我知道我错了。」
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尝到了父母掩面不看他的苦果;另一方面,让他经历到祷告是很灵验的。
这个方法很好用,但不能常用:只能在孩子不听劝告而惹祸上身时使用。对已经是青少年的孩子不能使用,因为当父母亲不理他时,孩子可能会夺门而出。
3、管教的艺术
犹太教育家布拉尼提出了犹太父母常用的管教方法,特别是在孩子犯错时,如何给予指正:
·指正孩子,最好是私下进行,不要让他当众丢脸,因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伤了孩子的自尊,有可能会导致他的人格被扭曲。
·指正的重点是对事不对人,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因为错误已经发生,应该放在如何帮他改正上,毕竟责备的真正目的是改正。
·指正之前,应先说孩子的优点,孩子对大人的指正会心悦诚服,更易于接受。
·父母指正孩子时,态度要和善,切勿咄咄逼人,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指正孩子时,切记不可啰嗦,必须简明扼要、严肃认真。
·若孩子犯同一错误,绝不可因情绪好坏时而指正、时而放任,以免使其难辨是非。
·孩子一旦有错,父母要立即指正。如果错误发生已久,再进行指正,会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
·不要以为一次指正,孩子就会彻底改进。如果孩子一再犯错,要有耐心持续教导。
·只要孩子了解指正的意思,又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谅他。
·每一次指正都应该以爱为出发点,并相信孩子能改正错误。
除此之外,在管教孩子时,也应避免一些易犯的错误,使原本的好意成为恶意、“爱之适足以害之”。
·不应过度赞美。让孩子以为不管他做什么,都可以受到赞美,或者让他成为一个为了博得赞美才做事的孩子。
·不应过度挑剔。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是不当的,如此,会使孩子因怎么做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沮丧,甚至失去自信。
·不应情绪失控。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必须在水平之上,以免在管教孩子之时,自己情绪失控,反使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处罚过犹不及。父母管教必须公正、公平,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任何不当的处罚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处罚多元化。因着孩子的发展,处罚方式亦应灵活,不一定都用体罚、言语训斥,也可以禁止玩游戏、禁止看电视、禁止到同学家玩,效果也许更好。
·当因材施教。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性情温和,有的个性急躁,应因材施教,有的可用“勉励法”,有的可用“激将法”等等。
·不可随意奖励。随意奖励,很可能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沦为一种交易的关系。
·言词必须慎重。言语不当,将会伤人至深。曾有父母叫孩子去死,结果孩子真的跑去上吊;亦有父母咒诅孩子一生无用,结果孩子真的自暴自弃。
·不可妄加判断。有的父母还未了解全貌,即认定错在孩子;这会使孩子蒙受委曲。父母当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免得因误判而伤孩子造成更大伤害。
·不可总把孩子当作“孩子”。当孩子渐渐长大,管教时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用讨论、商量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找出犯错的原因,共谋改进之道。一味以权威压制是不当的。
我家小孩是个能力很强的人,对自己做的作业深具信心。每当我指出他的作业何处不当时,他总会露出不耐烦的表情,然后抗拒改变,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当我要求他把写得不好看的字擦掉重写时,他会生气。后来,我使用犹太人的方法,我先极力夸奖他,然后才告诉他作业里美中不足的地方,只要修改一下便可十全十美。这时,他便会欣然接受。
二、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认识自己
犹太父母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而不是将自己复制到孩子的身上。华人的父母常会在孩子身上找寻其失落的梦想:从小想学琴却无法学琴的母亲,会勉强孩子去学琴;从小想学医却未能如愿的父亲,会期待孩子行医济世;从小读书不多的父亲,就会指望孩子读到博士、光宗耀祖……小孩,经常成为家长圆梦的工具,或是满身家长欲望的投射。
但是,我们也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自己的兴趣与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去发现上帝放在孩子身上的奥秘,然后与孩子一起把它开发出来。
1、与孩子一同游玩、一同学习
有些孩子很可怜,父母从不会与他们一起游玩,只会在他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制止他们:要求他们放下手边的玩具,回来吃饭;要求他们关掉正在看的电视,去洗澡冲凉;要求他们把看得入迷的书收好,马上上床睡觉。孩子会觉得,父母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都没有兴趣;因此,他们也渐渐不将他们有兴趣的事与父母亲分享;最后变成,他们不愿意将心里的事告诉父母。有多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父母渐行渐远!
犹太父母通常会陪伴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并在其中观察孩子的言行。他们会发现,在有些地方孩子极为专注,在另一处则心不在焉;做什么事时孩子就兴致勃勃,做其它事时则意兴阑珊。在与孩子一同游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孩子的特殊之处,找到孩子的专长所在。之前曾提过,我的孩子对军事充满兴趣,后又对美国职业棒球产生兴趣,我就与他一起阅读这些书籍、杂志。我成为他交谈这些主题的唯一对象,他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一个特别的纪录,就会很兴奋地与我分享。我也陪他打球,有一段日子,每一天傍晚都在自家院子里打棒球;我猜,打坏的球至少有二十个。
2、要做,就做到最好
犹太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不喜欢做的事不必做,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有犹太父母说:「我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技艺,他自己想学,我们才让他去学。」除了读书之外,犹太孩子的学习是随性的。父母希望孩子确定自己的兴趣,然后支持孩子发展他的兴趣。无论是学小提琴或是钢琴,有兴趣学就去学,如果厌倦了就不要学。孩子不一定要成为音乐家,或是医师,或是律师,或是商人。当孩子在学习的事上受到尊重,没有被强迫的压力,他就更能自由释放地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奔跑。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兴趣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来源,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并不负双亲期待,他们将更加自动的学习;当然,最后往往便会有极为出色的表现。我们都晓得,爱因斯坦除了科学上的成就外,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原来他学习小提琴时也有一段特别的经历:
爱因斯坦七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但因练习时间漫长,老师的要求又严格,所以,他很快就厌烦了,一年之后,就不再学习。但两、三年过去,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拉一首莫扎特的曲子,便再度拿起小提琴,重新开始学习。小提琴更成为他终身的挚爱。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彰显出最大的生命力,这是父母亲的重要责任。
3、广泛学习,从中认定志向
我一直觉得,犹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正如同台湾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当年读的是台大化学系。如果李先生念的是台大医学系,有可能医学界多了一个庸才,但化学界却少了一个天才。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师、画家,却没有强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往绘画的路上走。李先生将自己放对位置了,也就成功了。犹太人能如此有成就,大半原因即是如此。然而,他们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他们的父母总让他们在生活上作多方的尝试。不管是宗教上的、科学上的、人文上的、政法上、经济上的,都让孩子去接触这些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人。当孩子的视野扩大,他们未来的路也就相对宽广了。
广泛学习是犹太孩子从中确定自身方向的基础。例如,孩子只有接触了医生、律师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当医生、律师;接触了穷人、弱势者,也许才会激发起孩子的爱心,让他愿意成为社会工作者。
我记得在上中学时,我的父亲告诉我:「你要认定志向,学一技之长,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确,幼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父母的责任是让他们广泛地面对这个奇妙的大世界,并与孩子一起从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目标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