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进山
2015.7.8.星期三,晴天,有时阴,23到29度。
早晨6:00起床,早餐后再次打听PK5步道入口,值班的还是昨天那位妹子,她告诉我们路怎么走,但态度依然如故:
“我去过那里,有很多岔路,很容易迷路,你们最好不要自己去。”
到一个地方不看大山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在飞机上第一眼所看到的就是这险峻的山势,就期待着能进山撒野。路难走不是问题,岔路多会尽量小心。妹子的好意心领了,大山必须去,但做了随时准备撤的心理准备。
手中的地图只有象征性的符号,真正的线路根本没有标注,只是按照航拍的全景图沿岛画一个轮廓,在有景点的地方写几个字而已,至于入口在哪里,怎样到达都没有详解,也没有GPS导航,找路只能靠打听,只能碰运气遇到会讲几句英文的路人。
欧拉赫纳山(MOU'A
'OROHENA),海拔2241米,是大溪地岛最高峰,靠近顶峰处都是陡峭的悬崖,一般人上不去。我们没有冒险的意思,只想在路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一下大山。
'OROHENA),海拔2241米,是大溪地岛最高峰,靠近顶峰处都是陡峭的悬崖,一般人上不去。我们没有冒险的意思,只想在路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一下大山。
这里属于赤道性气候,只有雨季、旱季之分。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现在是旱季。我们在岛上已渡过四天,只见过几片浓云,从未接触过雨点。这里的温度基本恒定,常年保持在21至31度间,虽然摩托车录得地表温度达38度,但日平均气温还是在30度左右。
摩托车很给力,按照妹子指的路一直向上爬。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车路漫长,始终见不到徒步的步道。这哪里是人爬山,分明是摩托车往山上跑。最后一段水泥路过陡,也不想一直开到山顶,于是把车子停到僻静处,拿着头盔开始步行。
不时有小卡车从山上下来,司机一边友好和我们打招呼,一边用好奇的眼光审视。的确如此,这地方很少看到亚洲面孔,更没有见过跑到深山老林里来的中国人。
2.野山、野鸡、野狗
半小时后,走到水泥路尽头的三岔口:一岔封死,一岔下山,一岔上坡。虽然没有路牌,但经验告诉我们该走哪里。在新西兰走步道,有各种精确的地图供参考(路线图、卫星图、步道图),每条路都有名字,每个路口都有路牌,沿路都有特定颜色的三角形标牌,或特定颜色的路桩指引,这地方连交通要道都很少路牌,更何况山野小径。
我们走的一条红土泥路,准确地说是一条机动车路,虽然坑坑洼洼有些泥泞,总体而言并不难走,考虑机动车的方便,坡度也不是很大。
山体植被相当丰富:
紧贴地面的是一种藤蔓横生的棘刺草,水灵灵的三角型叶片,一层层把带刺的茎杆遮得密密实实,你若想越雷池一步,带刺的藤蔓会缠住你,成群的蚊虫小咬,会从各个方向发动自杀性立体攻击。各种茅草、水分充足的圆叶草,分享着腾蔓草所不及的地盘,雨林地面被覆上厚厚的绿毡。有点奇怪,这里似乎没有牧场,肉类制品基本依赖进口,价格自然昂贵。
第二层是数不清种类的各式阔叶灌木,橡胶树的肉敦敦的厚叶片、芭蕉树的巨型叶片、不知名的大枫叶状叶片及各种蕨类叶片,为热带雨林筑起厚厚的篱笆。占据高空的是一种树干光滑,不粗壮也不直溜的无名树,光滑树干在低层不分杈,把开满红花的树冠高高地送到森林的上空,再分出一层、又一层,远远望去,像是森林上方撑起的一顶顶红伞,又像飘在林子上空永不退去的一片片彩霞,我们所在地海拔应该接近千米,椰树已经没了踪迹。
我觉着能代表热带雨林特色的植物,应该是无所不在的木本藤蔓。它唯一的本领,就是借着树的高枝炫耀自己,它是个好伴侣,从不计较树的高低,但也不助长树的高度,只是默默地把触须扎进树干,有什么吃什么,你高到哪里我随到哪里。有时候它还会把滋生根从空中垂下,像森林里凝固的瀑布。
巴思凯介绍过这里没有毒蛇,但路边的草丛里为什么出现悉悉索索的声音,我有些紧张,驻步观察,发现是野鸡。野鸡野狗到处都有算大溪地的特色,居民区、酒店周围已至山里,无处不在。鸡的攻击性可以忽略,野狗则另当别论。巴思凯提醒过我们,这里的狗不是宠物,发生过一起游客被咬伤致残的事件,政府没什么反应,狗主人也无处可循。我们养过狗,本来对狗从不惧怕,但听了这个故事,见到它们总是小心避开。
又遇到两处岔口,但主路明显,没有任何分辨不清的可能。我想沿着这条路继续上行,然后会有一条红泥小路,引我们登上某个制高点。我的梦还没有做完,山上传来犬吠,老伴儿脸色陡变,说什么也不往上走了。
往回走的路上,更多地环顾四周,发现芭蕉、木瓜等许多野果。我若有所思:大概理解了岛民淳朴、善良但不怎么勤劳的原因,大自然的馈赠太丰盛了。进而感叹:波利尼西亚的男人是幸福的,访问斐济时听过一个说法,男人一生种七棵树就可以养家糊口。这里没有经常性的天灾,没有收成的担忧,高兴了下海捉几条鱼打打牙祭,懒惰了伸手摘几只果子全家饿不着。有钱了吃肉、喝酒、唱歌跳舞取乐,没钱了吃饱果子依然唱歌跳舞取乐。据说这里的餐馆都是华人经营,因为当地人开餐馆,会把好吃的都分给众人。进而思考:中国人为什么勤劳?为什么惜土如金?旱涝难料,土里刨食的日子太不容易。渗透到骨子里的农耕意识,即使在海外也会体现出来,凡是后院有菜地的几乎都是华人。
3.再访PK18海滩
吃过午饭,再访PK18海滩。这次没有任何差错,沿着准高速一直跑下来,半个小时就赶到目的地。
正值学生假期,浴场有许多孩子,一场海滩足球踢得正酣;沙滩排球打得有鼻子有眼,一传、二传、进攻,有模有样;戏台前仍然被又唱又跳的孩子包围着。今天好像在进行舞蹈比赛,几个小家伙正在台上蹦跳、翻滚,刺耳的喧闹声笼罩着海滩;海面照样被浮网栏出一片片安全水域,几位胖胖的老师在网角水中坐着,监视着网中戏水的小童。
我们好像是海滩上唯一的亚洲面孔,一位捡球的男孩冲着我们喊:“考尼奇瓦”,把我们当成日本人。珊瑚砂很散,踩上去陷得很深,抬起脚却留不下清晰脚印;珊瑚砂的比热较大,虽有太阳暴晒但沙滩并不烫脚。找一个稍微清静点的地方安营,穿着在酒店就换好的衣服匆匆下水,迫切希望早点进入那神秘的世界。
由于靠近赤道,潮汐影响很小,水线几乎没有变化。水齐腰开始浮潜,视野里是一片洁白的珊瑚滩。水面荡起的波纹,形成一个个临时的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白色的沙幕上,像一格格涌动的蜂巢,虽然温柔但依旧晃眼。我想夜总会经常出现类似灯光效果,必是模拟阳光辉映的水下沙滩。
首先出现的还是那种身着白色铠甲、披挂几把佩刀的沙滩卫士,但今天它又多了一个伙伴,一种身体呈菱形的彩色扁鱼:一条黄色的线条从嘴巴开始斜着划向菱形中心,分出白色的肚皮灰色脊背两个明显的区域;肚皮的后半部是两条由脊背延伸下来的斑纹,斑纹间分别有一道蓝线,一道逐渐变淡的黄线;一抹蓝纹把黄色的嘴巴画出轮廓;眼睛几乎长在菱顶,黄眼帘、黑眼眶配上四条蓝线;菱顶到尾鳍灰色由深渐浅,中间有一道遒劲的,与其它线条反方向的褐色粗纹;尾鳍处又画出一簇黑色的斑点;尾巴是由脊背过渡来的淡灰色,上下鳍是无色透明的裙摆,它像好客的珊瑚礁王子,引着我们游向它的城堡。
鱼越来越多,有上尾鳍夸张、嘴巴突出的黄、白、黑线条相间的燕鱼;有身体长长、彩色头颅、黄黑斑相间的脊背、黄色尾巴,和伴侣形影不离的梭鱼;还有一种白肚皮,彩色脊背且有几缕黑纹的小鱼,活跃在珊瑚礁海草从中,她好像特别乐于表演,总是围绕在你的身边,照相时总是抢镜头;还有一种生活在岩缝里小家伙乐于咬人,腿上经常感觉到被针刺了一下,不小心被珊瑚扎了一个伤口,小家伙们围着伤口叮咬,好像是嗜血鬼。
老伴儿很兴奋,不时用手指指划划,前后左右眼神不够用,但总是刻意避开海草茂盛的地方,她说那里看上去像“海底巫婆的住家,”一片幽暗且植物也面目狰狞。突然发现有当地人在岩礁上叉鱼,出于好奇想跟踪一下探个究竟。看了一会儿突然听到惊叫,原来老伴儿镜子和吸管都进了水,眼睛睁不开嘴也不能呼吸,想站起来时又碰上竖直的珊瑚礁找不到落脚之处。我赶忙游过去稳住她,还好无大碍,只是磕破了膝盖,喝了几口苦涩的咸水。
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鱼群,几百条白肚皮、淡黄脊背、身背五条横向条纹的小扁鱼,忽而聚在一块石头上抢食什么东西,忽而在礁丛中摆出一列逶迤前行的纵队,忽而在开阔平面展开,像一张浮在沙滩上的大网,我在研究它们,凭什么如此协调、“阿里郎”般整齐划一,是头鱼率领,还是意识的高度统一。我跟踪它们,力图把老伴儿和鱼群摄在一起,但镜头里却现出一个比基尼妹妹,曼妙身材配上长长的脚蹼,活脱一条水下的美人鱼,配以群鱼背景,美的无以言表。
水下玩一会,上来休息喝口水再下去,从岸边到礁石区,只有几十米游程,水不是很深,基本没有危险,是个老少皆宜的浮潜好地方。
下午3:00回程,吃鱼、喝酒、拍照夕阳,7:00入眠。
2015.7.19.於奥克兰
野香蕉
野木瓜
准点降落
上山车路
山谷人家
红泥山路
山路泥泞
珊瑚
潇洒燕鱼
形影不离
喧闹海滩
水下浮潜
水下浮潜
美人鱼
庞大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