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杨协成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杨天恩在欧南路设立杨协成的第一家酱油厂。(图/杨至恒提供)

1983年创报时,《联合晚报》推出“大特写”系列,由当时晚报的执行编辑杜南发开创设立,定期拨出全版,深度特写各种题材,广获好评。

当年报道:

1983年,本报记者黄叔麟约了当年73岁的杨天成先生,并亲自到武吉知马跟他做了一段冗长的谈话。

通过杨天成先生的叙述,呈现了一版的人物特写,交代了杨协成的来龙去脉。

访问两年后,杨协成掌权人杨天恩去世,杨协成交由第三代的杨至耀管理。

之后短短10年,杨协成就经历了投资失败、股权收购及家族斗争,最后杨家成员在杨协成管理层里一个不留。

旧稿摘录1:

在管理上,杨至伟强调的是“人事制度化”,既是用合理的制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尤其是一个正在循序发展中的机构,更需要一个公平、合理、合情、合法的人事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机构的正常发展。

所以,为使杨协成成为永久的事业,使社会人士对杨协成有更大和更坚强的信心,他时常对他的“斗士”说:“杨协成的事业,就是他的从业员的终生事业。

(刊登于1983年5月31日的《人物特写:杨协成的来龙去脉》)

旧稿摘录2:

于是制作和销售的人手,就因此更加短缺而忙碌了。我们家中的妇孺,凡有工作能力的,都到厂里去工作。每一天,总是从晨光熹微,拼到午夜时分,心力的交瘁,一家人从无怨言。”—杨天成

(刊登于1983年5月31日的《人物特写:杨协成的来龙去脉》)

提到102年老招牌“杨协成”,许多人会想到豆奶、菊花、咖喱鸡罐头。

这个家喻户晓的品牌,百多年来经历了炸弹炸毁、家族斗争、集团解散、股权易手等风风雨雨。

记者听资深同事谈起,才知道80年代的“生活教育课”,小学老师鼓励爱国就要买“国货”。

同事说,杂货店都在卖“家乡货”(指中国货),父母跑到店里买了两罐本地货,她把罐头贴纸剪下,粘在剪贴簿,完成了“买国货”作业。

这个“本地货”,就是杨协成。而记者进一步采访挖掘,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有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发现。原来杨协成不是人名,杨协成也卖麻油,杨协成因人多而兴,也因人多而衰……

本篇大特写,我们将为你娓娓道来,杨协成许多“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因孔子一句话成立

杨协成一开始,是一家以生产酱油和酱清起家的小酱园。创办人杨景连老先生,祖籍福建漳州。他只受过4年私塾教育就离家到酱园当学徒,19岁就当掌柜。

37岁那年,他因孔子的一句话:“四十而无闻,亦不足畏也已”,决定用40元的积蓄,顶下一家叫协美号的店,在1901年成立“杨协成酱园”。

杨景连育有5名儿子——杨天恩、杨天赐、杨天求、杨天华和杨天成。

长子杨天恩从22岁,就帮忙父亲管理酱园的业务。但鉴于当时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他携儿杨至杰在1938年来到新加坡,租下欧南园的地段设厂。

杨协成经历了二战,并在家族成员的不屈不饶的经营下,打造了新马无人不晓的品牌。

‘杨协成’不是人名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以为,“杨协成”是人名,但其实,它是杨景连老先生,为酱油厂取的商号。

那为什么叫杨协成呢?这三个字究竟有什么魔力,即使杨协成后来“改姓”,于1994年由地产大王黄廷方购得股权,却依然保留这个名字?

曾在杨协成任职的财务专家曾渊沧博士受访时说,当年杨家成员曾告诉他,杨协成这个名字有着多重意义。

“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很明显,杨协成代表‘杨’家同心‘协’力,就能‘成’功。”

曾渊沧说:“另外,杨协成中间的协字部首是一个十字,象征着基督教,杨家成员世代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协’字的繁体是‘協’,代表信仰给他们很多力量,让他们‘成’功。”

当年管理层多姓杨

“那时候,管理层都姓杨……”曾渊沧博士曾在杨协成打工5年,还帮杨协成管理养猪场,最怀念杨协成的人情味。

目前在香港定居的财经专家曾渊沧博士,在1982年到1987年间在杨协成任职。他接受本报越洋电访,分享了自己当初加入杨协成的原因。

“当年我在英国留学,在那里的超市上看到杨协成的产品。身为新加坡人,我当时心里很感动,心想这个品牌真不错。毕业后回国,就找了杨协成的工作。”

曾渊沧担任过各个部门的职位,从营业部、生产部到货仓部都做过。

“期间杨协成投资电脑化养猪业,老板杨至耀还派我到马来西亚怡保的养猪场,里头有上万头猪只,当时新加坡大多的进口猪肉都是杨协成的!”

曾渊沧回忆说,当时杨协成的管理层多数都姓杨,最高管理层更不用说了。

“管理层的杨家女性不多,所以他们大多是堂兄弟关系”

他说,杨家成员之间都很和睦,对非杨姓的下属和员工都很和蔼。

“当时老板及员工,以及同事之间的感情都很要好,我离职后从香港回来度假,都会找杨协成旧老板和同事相聚。这份情谊,至今仍是我最怀念的。”

家族纷争恶化重组

我国第一次经济不景气,杨协成投资失败酿140万赤字,杨家成员开始出现纷争。

杨天恩在1985年去世,杨协成交由杨志耀担任公司董事。曾渊沧博士形容,80年代是杨协成的全盛期。

他说“公司在杨志耀的领导下大展拳脚,除了进军美国超市,还投资养虾业。之后在广州投资,是中国开放后最早的外资。”

尽管1986年我国经历了经济不景气,但杨协成在1988年还是向证劵业进军,更在北美洲的加拿大设立子公司。

可曾渊沧指出,尽管公司不断向外拓展业务,但公司内部早已酝酿纷争,大约是在1986、87年开始的。

“杨家人口太多了,经济不景时人人为了饱肚子,对投资上失败及错误开始推卸责任。”

他说,就连身为员工的他,也感受到“办公室政治”。

“很有压力,而且越来越强烈,最后呆不下去,只有辞职。”

接着,他转向国外,到香港城市大学任教。

1989年,杨协成与淡马锡控股联合以5200万美元收购重庆集团,但这项投资却在1991年带来140万的赤字,进一步恶化家族成员间的关系。

多年来一直通过报章关注杨协成新闻的曾渊沧说:“我在香港也有听说杨协成投资亏损的事,之后就传出董事之间闹不和。“

1992年,杨天成、杨至伟和杨至平宣布退出董事部,杨协成也重组业绩,首次委任非杨姓成员担任财务主管。

‘富不过三代’?

两颗炸弹都毁不了,杨协成却“富不过三代”。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杨家“人太多,却没有灵魂人物”。

1994年是杨协成的“多事之秋”,经历了大改组、永泰控股的收购风波,杨家两派人还闹上法庭,一派要杨至耀下台,杨至耀则申请禁令及解散杨协成控股公司。

与此同时,地产大王黄廷方及马来西亚金融界企业大亨郭令灿,则不断从市场上累计股票。

法庭在7月批准解散的申请后,黄廷方所委任的人士在8月进入董事部,杨至耀在10月退休,杨氏年代宣告结束。

1980年代曾访问杨协成的资深文史学者兼前报人韩山元,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来形容杨协成。

“杨协成解散部分是因大局所趋,避免不了的。虽然东山再起,辉煌依旧,但已经不是杨家的杨协成了。”

其实,杨协成分别在1938年及1942年,在中国和欧南园的工厂曾遭日军投下炸弹,将一切毁于一旦。

不过,杨家成员没有被打倒,一家人的努力打造及发扬杨协成品牌,最后却败在家族纷争上,让许多人既惋惜也感到不解。

韩山元说:“虽然华人说‘富不过三代’,但也不是无成功的例子,如大华银行、华侨银行等都已过了三代。

“大华银行有黄祖耀,华侨银行有李光前,我想杨协成是欠缺一名威信高并能统领全局的灵魂人物,所以当杨天恩去世后就,家族之间关系就不牢了。”

另外,他也认为杨氏家族太大,5兄弟的子女都进入管理层,人口多自然容易引起纷争、分化。

历史学家柯木林受访时则认为,华人企业里只有流星,没有恒久照耀的夜空明星,杨协成也是如此。

“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是华人传统企业是靠‘人’而不是制度,所以若没有一名很强的领导者,机构就容易有纠纷。”

另两个原因包括,华人家族企业缺乏所谓的管理系统,还有就是社会的转型,也导致家族生意纷纷走向解散的命运。

曾立约不转让

杨家5兄弟曾立约,希望杨协成世代传承,不转让外人,无奈契约难绑人心。

1956年,杨天恩、天球、天成、天花、天赐和至杰,也在1956年签署了一份立分书。

内容提到杨协成创办不易,因此“日后不得转让转赔于外人,而股内亦不得割让,务须共同保留协力扶持发展,以便享受公司利润,而永远纪念创业之劳苦也。”

这份分立书体现了杨家兄弟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亦显示他们对家庭价值的重视,及对杨协成的珍惜。

韩山元指出,立分书在华人传统家族生意中很常见,内容也千奇百怪。

“只是,立分书并不像现在的遗嘱,它并不受法律约束,讲求的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互信和默契,更像一份‘君子条约’。”

韩山元感叹道:“可惜,这分契约最后抓不住杨家的成员,里头先辈们的愿景最终无法实现。”

杨氏成员情谊不变

“杨协成只是一门生意”,虽然生意没了,但杨氏成员每年一聚,家族情谊不变。

杨协成掌舵人杨天恩的幼子杨至恒,在2011年撰写出版《酱油头家——杨天恩的故事》(The Story of Yeo Thian In, The Soy Sauce Towkay),如今本书即将推出中文版。

记者联络杨至恒,询及杨协成这30年来的改变,杨至恒笑笑说:“啊,人事已非啊!”

无论如何,他指出杨协成只是一门生意,生意没了,但大家还是一家人。

“每年农历新年,我们都会团圆相聚。”

而当年曾在杨协成管理层任职的杨至立,对于往事也不愿多谈。

“业务方面没什么好谈的了,至于私人方面,如今各人有各人的事业,退休的退休,一些成员也已经辞世了。”

也产泡面麻油

杨协成豆奶是许多国人成长的记忆,杨协成菊花也开了包装饮料产品的先河。可许多人或许还没尝过的是,杨协成麻油,杨协成快熟面……

50年代,杨家新一代杨至德在实验室研究后,重金聘请了马来咖喱名手配制咖喱酱料,首次在市面上推出杨协成罐头咖喱鸡。这项“发明”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深受大众欢迎。

曾渊沧博士说,杨协成是在第三代成员加入后,才推出了各样的罐头食品及饮料。

“杨家第三代有不少人才,杨至耀、杨至伟等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

至于大家熟悉的杨协成饮料产品,是于1955年开发,最先推出的就是玻璃瓶装豆奶。为了让豆奶能够久藏、不沉淀且不酸败,这可是这经过多年研究后才成功面世的。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杨协成也曾在1961年推出鸡精,并以大众化的价钱走进乡村,推翻了只有贵族才能进补的专利,还威胁了进口的鸡精市场!

1969年,杨协成成功发明并推出了其代表作——纸包装饮料,把豆奶、甘蔗水、凉茶等,以纸包的姿态跟大众见面,尤其是劳动族群。

虽然杨协成在1994年易主,但依然致力开发新产品,把东南亚美食推广欧洲、美洲、中东等地多个地区。

杨协成发言人受访时说,如今杨协成产品更多样及多元化,以豆奶系列为例,就有黑豆、绿豆等各种口味的豆奶。

发言人说:“有趣的是,杨协成在世界各地最畅销产品都不一。在欧洲国家,最畅销的是酱料产品。尤其在英国,沙爹酱是大热卖,很多亚洲餐馆都在使用。”

鲜为人知的是,杨协成也有推出快熟面,而且深受芬兰消费者喜爱,各大超市都有上架。在德国,杨协成麻油是畅销产品之一。其他产品如米粉、豆酱、咖椰及参峇酱等,如今都可网购。

“我们希望在西方国家推广东南亚食品,例如杨协成的参峇及仁当酱,能让洋人在几个步骤之间,就尝到美味东南亚的特色美食。”

发言人指出,公司还是延续上世纪的信念,生产高品质的东南亚食品和饮料,未来一百年不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