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行(4)----错觉透视

罗马有一个斯巴达美术馆,离河边不远,是个不好找的地方,至少我拿着地图还绕了好几圈问了两个人才找到,在这座建筑里面,这是入口,也没牌子,

进去之后,真正的入口在这里,

按下美术馆不表,单说在它的院子里,还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

看着很一般吧,其实不一般。不一般之处在于,建筑师利用了透视技术,不是用在画画上,而是用在了实际的 建筑上。按说在作画时,为了让平面上画的物体,比如说建筑,有立体感,就要利用透视技术,让平面上画出来的建筑有三维的效果。那么,对于已经是立体的建 筑,为什么还要利用透视技术?让它看着更立体?的确如此。

在平面绘画时利用透视技术,可以让把一个建筑画的有深度不同的立体感。实体建筑也可以向作画一样,也利用透视技术,让建筑显得更立体,更有纵深。

比如这个拱廊建筑,廊的建筑长度是8米,但实际的透视效果看上去是37米。 其实很简单:远的东西看着就小,越远的东西看着越小,反过来, 越小的东西看着就越远,为了让物体看着远,就把它变小就行了。在这个拱廊的建造上,远处的柱子比近处的柱子尺寸要矮,通常情况下柱子都是一样高,在这样的 假定下,这个拱廊远处的柱子就看着比通常情况下显得更远,用8米达到了37米的效果。

为了配合,拱廊的地面也逐渐往上升高,造成透视效果,也可以说是透视错觉。再为了配合,拱廊尽头的人物雕像,在远处柱子的参照下,显得和一般人大小一样,但它实际上只有60厘米,产生错觉是因为下意识地假定柱子都一样高。

其 实如果让我分别站在近处和远处的柱子旁边照张像,一对比就看出来柱子高度的不同了,可是那里有条绳子不让过 去。正好我遇到一个老师在那里给一大帮学生讲解,他走进拱廊让学生们看,我就顺便照了几张,从这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柱子高度的差别(假定可以相信那位老师没 偷偷改变自己的身高)。

如果干脆把雕像减小到6厘米,柱子也都相应地更矮,拱廊看上去不就成了370米了吗?的确如此,只是如此一夸张,就会被怀疑,因为370米都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反而弄巧成拙,所以就适可而止,不容易引起怀疑。另外,那37米是算出来的,实际视觉效果我没觉得真那么深(也可能我眼睛有毛病)。因为除了透视,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感觉距离,比如物体的细节分辨率:离37米看着还像8米看得那么清楚,多少有点奇怪,要是真离370米还看得那么清楚,那就是眼睛毛病大了,眼珠子可以借用做科学研究了。

这个拱廊的设计者是意大利建筑师是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这种方法称为Forced Perspective,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错觉透视”?

2010年美国HBO有个基于真实故事很励志的电影:“Temple Grandin”,是个人名。讲的是叫这个名字的一位有自闭症(Autism)的女孩,在小学中学里没办法和别的学生一起学习,或者说学校不接受她,也可以说是学校把她赶出来(让她去特殊教育学校)。她母亲希望女儿接受正常教育,也认为女儿接受正常教育没问题,校长对她解释,她说,我是哈佛毕业的,你不用对我解释!非常生气(哈佛毕业的是牛)。

她母亲非常操心女儿的教育,为她找学校。Temple Grandin后 来还上了大学。她从小特别善于观察,研究生阶段去屠宰场时,看到牛群在走向通道时乱哄哄的,过水池时很抗拒, 还有淹死的,整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强力驱使。经过大量观察和与牛“交流”,她发明了一种通道结构,牛群走过时没有恐惧,很安静,通过水池时很自然地就下去 了。她的研究过程也很有意思,屠宰场门卫不让女士进去,她就开一辆工人们喜欢开的皮卡,车上身上都抹上牛粪,蒙混过关,几次后,还是让工人给轰出来了。新 的通道结构证明很成功后,屠宰场也还是不愿意采用,比牛还固执难对付,好歹不知。

不过也没关系,那是他们的问题。Temple后来一路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成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学的教授,现在还是。她成名后还公开了自己是自闭症患者,现身说法,希望社会关心和鼓励自闭症儿童。

啰嗦半天,真正要说的是,Temple在一所寄宿学校时,学校的科学老师是一位从NASA退下来的科学家,他说服了Temple的妈他就职的学校非常适合她女儿。有一次上课,这个老师拿了一个房间模型,从模型的窗户看进去,里面有个人,当这个人从房间的一角向房间的对角移动时,人会越来越大,但是谁都知道所看到的物体没有任何一个改变了尺寸。这引起了特别善于观察但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其中奥秘的Temple的极大兴趣,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她觉得自己的观察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老师鼓励她回去做一个同样的小房间,她回去后没日没夜非常投入,绝望崩溃了好几回,老师都一直鼓励她,最后终于独立完成了。

其实那个房间用的就是透视原理,当高度不变的人在视点和灭点之间移动时,由于周围参照物的尺寸是逐渐不同的(是 指实际上是不同的,而看着被暗示是相同的。这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比如房间,不和外界物体的尺寸比较,而在房间内部,透视的画法造成一个周围参照物的尺 寸没变化错觉),但是由于参照物没有移动,导致了错觉,好像参照物的尺寸没变化,而是移动中的人的高度在发生变化。

2010年Temple还被Times评为100个改变世界的英雄之一;她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好多荣誉。

文艺复兴之前,人们还不知道透视技术时,画上的物体人物看着都在一个平面上,或只是用简单的大小不同来表示谁远 谁近,看着很别扭。有了透视技术后,画的物体和景象看得更真实,更准确,当然是一种错觉。但人们又走另一个极端,开始利用透视的原理来玩儿邪的花样,反正 都是错觉。

把一个没有透视效果的物体图像变成有透视效果的过程,就是先给物体图像打上方或矩形的网格,把物体图像外远处的 一点设为灭点,然后按一定画法把物体向灭点拉深,就产生了透视效果图:离灭点越近,在透视效果上离视点越远。在这一过程中,一切都是在平面上进行,并没有 真正的立体产生,有的只是物体在平面上的变形,这就成了一种创作的手法,启发了不少画家。

1533年,德国画家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画了一幅画“Ambassadors”(现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

从某个角度看,画中桌子下方画的那个倾斜的图画将显示为一个头骨,

要能在眼中还原成头骨图像,就要从灭点看回去:图像向灭点拉伸而产生透视图,透视效果是从视点向灭点看,越接近灭点,透视上就显得越远;而反过来从灭点向视 点看回去,则正好抵消了透视的效果,还原了图像未透视化前的样子。但是一般不可能从灭点往回看,因为不可能站到画中的灭点上,只能站到画外的灭点处,如果 灭点在画外的话,比如像这幅画故意设的。但如果真站到了这幅画那个头骨的灭点上,就和画成直角看不见画了,所以要尽量贴近画的平面,或者说从画的正面尽量 贴近灭点。

这个头骨的灭点是在其后脑勺的方向,因此要看到头骨,就要从整幅画的右边,贴近画的平面,顺着头骨透视图的倾斜角度看过去。说着容易做着难,这幅画画好后,到1873年才被人看出来,中间整整过了340年,好在画还保存下来。

据说这幅画是挂在画中左边那位法国大使家里的一个楼梯的拐弯处。上下楼的人常从画的侧面走过,有机会发现画中的秘密。但是,通常人们从旁边经过时,都不会去从侧面去看一幅画,即使看了,只要是第一次没看出来,以后也是熟视无睹,不再过脑子了。340年虽然长,但要是500年呢?那就是到现在还没人看出来呢!所以说谁知道还有那些这类的隐藏的图像没被看出来?

在意大利有相当多的绘画和建筑利用了Forced Perspective技术或Trick,我在罗马和佛罗伦萨至少漏掉了两处,要看的东西太多,记性又不好,走到跟前就忘了。

在著名的“西班牙台阶”的最上方是“山上天主圣三教堂”(Church of the Santissima Trinità dei Monti),正在维修被挡着,画着双塔的样子意思意思,


里面有一幅1646年的壁画,乍一看上去是海边风景,据说是加勒比海的某处,上面还小船,

但实际上主要要画的是圣人弗朗西斯Saint Francis of Paola(1416-1507),这要从某个角度顺着画看。


弗朗西斯还是位“化缘”圣人,1519年被册封为圣人,比那位“圣5x代”的依那爵早100多年,可能能算是“圣4x代”了(圣多少代是根据孔详熙说他是孔子第72代孙儿大体估么的)。

画上画的加勒比海边,就是这位弗圣人隐居修炼的地方。加勒比海风景宜人,天气暖和,是个度假的好地方,圣人真会挑地方,估计是那里民风混沌,急需开化,圣人为传教豁出去了。

我记得十年前去位于加拿大东部圣劳伦斯(又一个圣人)河出海口那边就快没路的地方的Mingan国家公园,那里一年有半年多零下,冬天居民都得撤,贼冷没法过,在那岛上连房子都没有,就一溜竖在海边被海水造得很有型的大石头,听说多少世纪前居然有个教士冬天还隐居在那里,也没记着姓氏名谁,他要还不是圣人,那哪儿还有地儿说理儿去?

这幅画是神父Emmanuel Maignan (1601-1676) 和追随他的徒弟神父Jean-Francois Niceron (1613-1646)中不知道哪位画的,可能都有贡献,反正都是闲着,都有嫌疑。

世界上现在能看到的第一幅准确运用线性透视画法的画,是意大利画家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在1427年画的那幅“圣三位一体”(Holy Trinity)的壁画,

研究发现了画上用于透视作画的线,暴露了画的透视灭点,就在最左最右两人脚下水平线与耶稣脚下垂线的相交点(说的真费劲,要是word文件就可以把线加上了),还发现画家在拱顶部分湿泥灰颜料中为画拱顶嵌入细线和钉孔的痕迹。美国国家美术馆(NGA)2014年有一片子专门讲这幅画。这幅画的透视技术用的之准确,使得在计算机上很容易就合成了此画的三维立体模型。

画家要在泥灰颜料干之前画完。研究看出,画家是分区域作画的。这幅画有28块区域,可以猜测画家用了至少28天画完这幅画。在画中左侧红衣人物的头的上方,有一条轮廓线,就是不同作画区域的分界和结果。

据说马萨乔和修建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的布鲁内莱斯基是好朋友,从后者那里学了或得到了透视画法的建议。由于马萨乔是在文艺复兴的初期的 初期,他的画就已经画的有人性,他的画改变了意大利绘画的方向,不光是随后的画家从他那里学了很多,受他很大影响,现在的研究人员也很重视对他的画的技法 和影响作用作历史研究。马萨乔就是活的太短(才27岁,可能是最短命的一个画家),以他的本事和所处的年代,要能活长一点,很可能也是一个大师。马萨乔的壁画留下来的确认是他的只有四幅。

这幅画现在佛罗伦萨的“新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就在佛罗伦萨火车站对面,离我的旅馆大概走三分钟的路,可惜没来得及进去,只走过去照了照相。

这是一座天主教次宗座圣殿。

别看是“次”,其实不次,全世界的“主宗座圣殿”(Major Basilica)只有四座,都在罗马。接下来就是“次宗座圣殿”(Minor Basilica),全世界的次宗座圣殿有1587座,有近1200座在欧洲,其中意大利就有500多座;美洲有300多座,多在南美;美国有82座;加拿大23座;英国是一个没有;而以色列居然还有8座(可见那里宗教之自由);中国就上海“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Basilica of Mary, Help of Christians)一座,建于1871年。见着冠有“Basilica”的教堂可别小瞧!

也有人认为第一幅清楚准确运用线性透视方法的画是1344年意大利画家阿布拉乔洛伦左蒂(Ambrogio Lorenzetti,1290-1348)画的“Annunciation ”(受胎告知),

画中可以看出地板使用了透视的方法,产生了深度感,清楚地利用透视方法没假,但没有马萨乔的那幅更科学准确。

这幅画现在意大利锡耶纳(Siena)的国立美术馆(Pinacoteca Nazionale)。( 锡耶纳昔日是与佛罗伦萨相邻的城邦,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就是为了和包括它在内的一圈城邦较劲而修建的,因此可以说锡耶纳为佛罗伦萨那个大教堂的修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这里是之前已在“世界风情“论坛发过的该文的链接:
bbs.wenxuecity.com/travel/461343.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