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二),两宋的钱荒
北宋的钱荒主要在东南。西北则是通货过多。很明显的东南之财,用于西北。其实这不是北宋独家的问题,中唐后都是这样。一直到南宋仍然钱荒。南宋的问题再说。北宋钱荒主要原因有那么几个:
一,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钱只是表象,背后是财富。财富出于东南而用于西北。由此种种问题都来了。这是个大前提。
二, 边患。边患加重了这种分离带来的后果。举个例子,宋养兵百万,据说一百万贯养一万人,那一百万兵一年就是一亿贯。宋财政账面上一年也就是一亿多贯。所以要横征暴敛,极尽搜刮。对象呢?自然主要在东南。
三, 物质交流为由南向北的单向流动。北方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和南方交换,漕船回程多空载,后来载盐,南方也不缺盐呀。所以北宋的经济不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其实以前历代的经济也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循环的体系。但是它可以分成一个个小循环在那里运转。北宋的问题是它用政治的力量将这个自成一体的小循环打破了。经济变成了南方生产,北方消费的模式,当然现在有研究说北方的生产不比南方差。Okay!但是北方的产品不流向南方,它还是一个自我循环的地方经济。而南方被剥夺了就近自我循环的权利,它必须执行一个全国经济的功能。但是这个模式是有重大缺陷的:它没有回路,不能循环。所以它是命中注定撑不了多久的,北宋撑了一百多年已经是个奇迹了。所以1126年北宋忽然崩溃,失去北方,从经济上看并不是个令人惊讶的事。
四, 税率。北宋的税率应该高得惊人。所以北宋有那么多的流动人口,不一定是经济繁荣后的必然现象。那么固定在土地上的南方人民则承受了大部分的税负。史书屡屡有载的,国家之赋,半出东南。甚至有说80%出于东南的。拿中宋来说,一年国家财政1亿多贯,南方出5千万好了。又假设税率30-50%,南方一年的出产不过折钱1亿贯到1.5亿贯。税后剩余的5千万到一亿贯中自用部分应该占大部,作为商品的社会剩余是不多的。满打满算,就假设20%的净利润好了,那也不过2-3千万的社会剩余。这样一个商业盘子,需要多少现钱周转?一年周转一次就要2千多万贯。这应该是基本的货币保证了。但是一年从南方收多少货币税呢?5千万的税收额,算十分之一是货币好了,500万贯。就是说南方每4年要输出一个商业周转的基本货币流通额。那么南方哪里还会有钱?南方在交了税之后还要保证正常的商业流通就必须要让外界的钱流进来。但是不靠物质丰富又怎么来让外界的钱流入呢?从它持续不断的长时间钱荒来看,税后的南方并不富裕。这里有个证据:东南钱荒,各地的库府里其实都有钱,据说达5千万贯,就是不投放出来。当时有很多奏折都说, 钱一入公库,就不出来。钱应该流动的,这谁都知道呀,为什么不出来?宁肯放在库里朽贯?我觉得原因之一就是朝廷心里明白,纳税之后的东南,是不能再用货币来搜刮了。
五, 政府的作为和不作为。政府官员特别是出身南方的官员,对这个局面应该是清楚的。但是他们能做得也只能是适当向南方投放货币。一般民间用钱多在春耕,秋收之际。所以政府投放货币多在秋收,以买米的形式放出去。各路投放额不一,多则一百万贯,少则几十万贯,还只能丰年投放。这个只是最低程度的维持一个市场。王安石在宁波趁春耕时放贷,大利于民,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青苗法推行到全国,就不对了。京洛之间,西北方向,河北都是政府大量投放货币的传统地区。那里不是钱少而是钱本来就很多的问题。政府再掺和进来,就和高利贷大地主冲突了。
东南钱荒持续时间是很久的,政府的所谓的作为,只不过是维持一个基本局面,不要出现崩溃。就是说政府其实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政府如果真心要解决,那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上也是现成的。交子。我的疑惑是东南的钱荒这样严重,北宋政府就是不在东南发行交子。按理这是个举手之劳的事,利己,便民。为什么不做?这和为什么不将库中的铜钱放出去是一个道理。南方钱荒的同时伴随着物荒。当家的心里明镜似的透亮。所以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议论钱荒的文字,探寻原因,提出措施。但是似乎没有朝廷方面的声音,朝廷保持沉默。统治之术可秘不可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要朝廷还在汴梁,只要边境上还有辽夏,南方就只能是这样一个局面。放钱出去容易,不管是交子,铜钱,铁钱,只要一放出去, 物价就会上来,与其钱重物轻(通货膨胀),不如钱轻物重(通货紧缩),前者生产者得利,后者消费者得利。北宋政府门清。
这样长期执行一个畸形的经济政策的后果,是南方经济的萎缩。徽宗年间发生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万物涌贵,只一味士大夫贱”。原因一般都归罪于蔡京的铸大钱。蔡京铸大钱无非是货币搜刮,其源头还是南方的物资越来越满足不了北方的需求。蔡京福建人,人很聪明,对北宋的命门看的很透。逼急了,交子几百,上千万贯的发行下去。但是有条规定:闽浙湖广不许用。这是在保护赵宋的根本啊。时人评议,以为蔡京自己是闽人,所以保护乡梓,这样的评价太看轻蔡京了。
另一方面,北方的闲汉越来越多,士大夫越来越贱。吃皇粮还是很幸福的,一百年下来,人数只会越吃越多,素质只会越吃越差。这样的设计造就了北宋,也摧毁了北宋。最后无法可施,只能靠乱发票子,混过一年算一年。就算金人不来,早晚也是崩溃一条路。金人来了,其实是帮了赵宋,它甩掉了北方,解脱了。
最后讲一下南宋的钱荒。南宋的钱荒原因很简单。确确实实地没有钱。北宋这么多的铜钱都投放在北方,崩溃之际,人是逃出来了,钱逃不出来。南方的铜矿,经过北宋的大量开采,到了南宋都枯竭了。所以南宋的日常货币是会子。交子也好,钱引也好在北宋多少还是兑换卷的性质。南宋政府是真正地将这张花纸头当作法币来看待的。会子的日常流通驱逐了铜钱。所以市面上看不到多少铜钱。那么铜钱去哪儿了呢?三大去处:1.化成铜器了 2,流出境外了,3,民间储存起来了。这三条都是政府三令五申反复禁止的。都禁不住。铜器店开得满大街。铜钱满船满船地出海。老百姓一拿到会子就去换铜钱,通货膨胀太厉害了。到了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铜钱这个中国人唯一的交易凭证,历经沧桑,差不多走到了头了。铜钱不断地退出交易,钱荒现象从宋到明没有断过。直到有了白银。白银中国最缺,比金还缺,最后居然将全世界的白银的25%都吸进来了,中国人输出了多少的人力物力才换来的呀!全球化之初,中国,印度是吃亏最多的,这是我们走出去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