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大多从实用角度出发,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确定结构和造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修饰,达到使用功能和造形艺术的完美结合。明式家具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造型设计和榫铆结构两个方面。
檀中檀制图 小叶紫檀 直笔杆四出头官帽椅
一.造形设计
明 式家具在造形设计方面基本与人体各部位的结构特征相适应。如:椅凳的高度在40-50厘米之间,大体与人的小腿高度相等。大形坐具,因形体比例关系,坐面 较高,但必须有脚凳配合。桌案也是如此,人坐在椅凳上,桌面高度基本与人的胸部齐平,双手可以自然地平铺于桌面,或读书写字、或挥笔作画。两端桌腿之间, 则留有一定空隙。椅背大多与人的脊背高度相等,后背板根据人体脊背的弯曲特点设计成曲线形,且与坐面保持100-105度的背倾角。坐面多用藤心,由于藤 屉富有弹性,在承受压力时自然下垂,形成3-5度的坐倾角,这正是人体保持放松姿态的自然角度。其他如座宽、座深、扶手的高低及长短等,都与人体各部位的 比例相适合,有着严格的尺寸要求。
檀中檀制图 白酸枝(剑式腿)小条案
明式家具造型的突出特点是侧脚、收分明显。以明代黄花黎平头案为例,其正面案长90,高80厘米,两侧案腿外留出20.5厘米的案头。
明式家具侧角大多体现在无束腰器物上,束腰家具侧角不甚明显,有的根本无侧角。明式四件柜都无侧脚,以免并排摆设时中间出现缝隙。因此,明式家具的侧角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专指无束腰家具而言。
檀中檀制图 白酸枝 四出头官帽椅三件套
二.榫铆结构
明式家具坚固耐用,除其选材质料较硬外,还在于其科学合理的榫铆结构。一件家具,往往由若干构件组合而成。构件与构件的结合处,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榫铆,将各个构件巧妙地连接起来,组成一件完整的家具。
明式家具常用的榫铆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横材与竖材结合的丁字形结构
横材与竖材的结合又称"格肩榫"。如:桌、椅、凳的横枨,柜身和柜门的横带与立柱的结合,均采用这种作法。格肩有大格肩、小格肩之分。
格肩榫
二)直材角结合
直材角结合,即桌案、椅凳、柜门等板面四框的结合,或椅背、扶手等立柱与横木的直角结合。
还有一种闷榫接合方法,即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长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
长短榫
烟袋锅
三)拼板和框内装板结构
制 作大型家具时用料较宽,常需用数块板相拼接。但木料软硬不同,纹理不一,往往出现翘裂或变形现象。为了使拼接处始终保持平整光洁,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 接缝。常见的薄板拼合是在板面纵向断面起槽,另一面做出与边槽相应的榫舌,把榫舌镶入槽口,用胶粘牢。这种做法,木弓匠师们多称为"龙凤榫"。如果材料不 足,数板拼合刚好够用,若再做榫舌就会使板材亏损,这时就应在两板材拼面都开槽口,然后再另做一板条镶入两边槽内,使两块板拼合在一起。
家 具的面板或柜子的顶、门、两山及背板,大多采用框内装板的作法。具体办法是在四框内侧打槽,将板心的四边镶入边槽,这样就把板心边沿处理在暗处。既增加了 家具的美感,又加固了板心。镶边有两种形式,一种把板心边沿做出与边框槽口深度相同的榫舌,板心镶入通槽后,板面与边框齐平。木工术语称之为"不落堂", 凡桌案表面都用这种作法。另一种是将板心四边削成斜坡,使板沿镶入槽口。这种作法表面上不是平的,面心四周低于边框,木工术语称之为"落堂"。
攒边打槽镶心
四)腿与面及牙板的结合
腿 与面的结合有长短榫和夹头榫两种。桌形结体家具不论有无束腰,多用长短榫;案形结体家具则多用夹头榫或托角双头榫。长短榫又分综角长短榫和柱顶长短榫,其 特点是两个榫头一长一短。它的作用是把边挺和抹头固定在一起。长榫连接边挺,短榫连接抹头。之所以把一个榫头作成短头,是因为腿端竖榫与桌面横榫发生了冲 突,如果不把这个榫头去短,势必顶住边挺伸向抹头的榫,使板面落不到底。
综角榫结构是在桌腿与板面边框衔接处自长短榫的根部起向上削出45 度斜肩,斜肩内侧挖空,组合时边框斜角正好与腿上的斜肩吻合,使边框外沿平面与腿的外平面拼合成一个平面。结果只在结合处留三条棱角和三条拼缝,而这三条 棱角和三条拼缝又只有一个交点。由于它具有多角形的特点,故此人们常呼之为"粽角榫"或"粽子角"。
粽角榫
柱顶长短榫与粽角长短榫的不同之处是榫头的外面没有斜肩,它和板面组合后,板面不是与腿的外面齐平,而是伸出腿面。这种做法使腿足的形式富于变化,圆腿、方腿均可,不受面沿限制。而粽角榫结构则不然,它只能随面沿的形式作成平面,所以粽角榫结构的腿都是方的。
案形结体家具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缩进一些的位置上。前后两面多采用通常的牙板贯通两足,形成牙板固定腿足,腿足夹固牙板,牙板又辅助腿足支撑案面的多功能结构。这种结构,人们称为"夹头榫"。在与腿结合的位置凿出榫窝,与腿上端的双榫头相吻合。
夹头榫
插 肩榫,也属于夹头榫的一种形式,作法与夹头榫基本相同。它也分前榫和后榫,中间横向开出豁口,把牙板插在里面。不同的是前榫自豁口底部向上削成斜肩,作成 前榫小、后榫大、前榫肩、后榫平肩的榫头。插肩榫的牙板也要剔出与斜肩大小相等的槽口。它和夹头榫牙板所不同的是槽口朝前,组合后牙板与腿面齐平,在看面 上留下两条梯形斜线,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装饰作用。
插肩榫
抱 肩榫,其结构与粽角长短榫原理相似,实际上是把粽角榫的斜肩移到榫头以下,这样斜肩交合的也就不是板面边框而是面下牙板了。因粽角榫板面斜肩与边框为一木 做成,所以两个斜面只要合缝就行了。而抱肩榫的牙板和腿部斜肩必须做出榫头和榫窝,才能使牙板固定在腿上,以辅助腿足支撑案面。这类榫铆结构大多用于束腰 家具。
抱肩榫
挂 榫,是一种酷似抱肩榫的结构。从外表看,它和抱肩榫的位置、形式完全一样,但内部结构却与抱肩榫有所不同。组装时,将牙板的通槽对准挂销按下去,使腿和牙 板的斜肩合严。这种结构在作用上有拉有挺,可以有效地使四足及牙板牢固结合,如床榻类的大型家具多采用这种结构。凡使用这种结构,足下无须另装底枨和托 泥。
霸王枨,是一种"∫"形曲枨,它不是装在明面上,而是从桌腿的内角线向上弯曲、延伸,并固定在桌面下的穿带上。这种作法多用在低束腰家具上,它既可帮助牙板固定四足,又能对桌面穿带起支撑作用。这里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通常用勾挂榫。其作法是先在霸王枨的一头作出榫头。
霸王枨
五)托泥与腿足的结构
托 泥是装在家具足下的一种构件,作用相当于管脚枨。托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框式,包括方、长方、六角、八角和圆形、花瓣形等,具体形状要视面的形状而 定;一类是垫木式,是用一长方木方装在案足之下。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保护家具,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因为一件家具陈设时间过久,接地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 动而磨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须更换托泥即可解决。
框式托泥由边挺和抹头组成,四角结合处用格角榫连接,接缝处凿出底大口小的榫窝,在四 足下端做出与榫窝相同的榫头,这种榫头大多与腿足一木做成,后来也有在足下凿眼另装的。在组装托泥四框时,把榫头对准榫窝,将抹头与边框装牢。这样在挪动 时,不致使托泥脱落。进入清代,作法逐渐简单,只在托泥和足底凿眼,用一木楔连接,以胶粘合,但年长日久,胶质失效,很容易脱落。
圆形托泥多采用弧形对顶接方法,接口的多少要依腿足多少而定。如果家具是四足,托泥就由四段组成,五足则用五段组成。接口处都安在足下,有贯穿托泥和腿足的木销。
六)弧形材料的结合
弧 形材料的结合常用楔钉榫,多用于圈椅的弧形椅圈。由于椅圈的弧度较大,必须用两节或两节以上的短材拼接而成。为了使接口竖实牢固,匠师们将两个圆材的一头 各做出长度相等的半圆,在半圆材的顶端做出榫舌,再把两个半圆平面的后部与横切面相交的转角处开出与半圆平面齐平的横槽,然后把两材依平面对插,使上下左 右都不能活动。但这时的结构还可以向相反的方向拉开,于是匠师们又在两材合缝处开一通槽,将一方形木楔钉进去。这样,接口处就既不会左右晃动,又不会向两 边拉开,达到了竖实牢固的目的。
楔钉榫
七)活榫开合结构
活 榫开合结构俗称"走马销"。一些大件家具如床、榻、屏风等,在搬运时不可能整体移动,必须将其拆成零部件,在部件与部件连接处,宜采用此种结构。其作法是 在一边凿眼,镶上木楔,木楔突出部分一般高约3至4厘米,自木楔一边向木楔中线削成斜坡,作成头大底小的榫头。在另一边上,凿出与榫头同样大小的榫窝,然 后在榫窝的一头开出一段底宽口窄的滑口,把榫头对准大榫窝安下合实,再向窄口方向一推,窄口榫窝便紧紧地卡住榫头,使两个部件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如果需要 拆开时,则从窄口向宽口方向一推,宽口榫窝一般做得较松,很容易摘下来。上述走马销的特点是一面平直一面斜坡。也有两面斜坡的,原理与一面斜坡相同,只是 一面斜坡对榫窝要求严格,它的直面必须与榫窝的直边相对。如床榻两边的扶手,榫头直面一般都朝外,推合的方向是从前向后,后背两边与两扶手连接的走马销则 是自上向下按,直到靠背下边与坐面后边沿的直插榫吻合。这样就将后背、扶手与坐面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了。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