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香港行: 平民的九龙

相对于港岛的高端亮丽,维多利亚湾北面的九龙平民化多了。

香港行第一天,从深圳乘船到港岛上环后转乘地铁过维多利亚海湾,直接去了对面的九龙尖沙咀。海边扶栏南望,海湾对面港岛上的高楼大厦全景壮美无限,目移景换,消耗掉了手中相机的不少内存。

就是在尖沙咀海边,不期而遇地我们走到了香港的星光大道,九龙的一个名景点。香港的星光大道以前听说过,但从没特别地留心,这次计划游程时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原因是香港电影过去看得不多,最近十几年没看过一部港产影片。

平生看过的第一部港产电影是《巴士奇遇结良缘》,77年由早不存在了的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国内的放映时间可能是七八年底或七九年初。电影情节记不大得了,印像中是一个有关香港公车小伙的故事。小伙性格阳光,喜欢见义勇为,一次在车上阻止扒手行窃一个女孩时赢得了好感,两人开始来往。电影给我印像最深的,一是狭窄街道两边的高楼,二是双层的公交大巴,虽然当时在也算是大城市的成都就学,但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让当时还很年轻的我知道,世上还有更现代的都市。

准备这篇游记小文时,特地去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电影女主角是李燕燕,扮相甜美,很像同时代内地的清纯女神龚雪,是长城电影七十年代推出的“四小花旦”, 作为早期长城公主夏梦、石慧、陈思思的接班人

香港人说粤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电影市场国语粤语各分天下。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五六十年代时内地和台湾为了在香港占有一块與论地盘,分别支持左派的长城凤凰,右派的邵氏,一时间里把香港国语电影吵得火热。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经济起飞,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市民收入进入小康,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娱乐上,这时以粤语为主的娱乐电影应运而生,特别是李小龙以真实武功为主的《精武门》把娱乐功夫片推到了高峰,而同时期的左派电影受文革的牵累,让人避之不及。

文革结束后,长城凤凰几家又缓过气来了,开始拍一些既反映小老百姓生活,又加些娱乐元素的电影,那时看的《巴士奇遇结良缘》就是这一类型的影片。后来左派电影公司也开始拍功夫片,新联找上内地的武术冠军李连杰,以少林武术为主题,82年拍了电影《少林寺》,当时香港及内地票房收入超过四千多万港元,是功夫片的又一经典之作。可惜之后,香港影视界娱乐之风愈来愈盛,又没能像当初功夫片一样发展出新的影片类型,香港电影八十年代盛极一时之后终于走了下坡路,一如星光大道上的塑像及影星名字一样只剩一种价值,供人怀念。

 

 

离开星光大道后,我们去了九龙半岛南北走向的中心主街,弥敦道(Nathan Street) ,这是一个和对面港岛完全不同的世界。港岛上高楼林立,窗明墙净,街上车虽然多,但秩序竟然,反观九龙弥敦道两边的建筑,看起来多是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混凝土楼房,斑驳老旧,感觉像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广州中山路。街上车多,小车双层公交大巴挤在一起,基本上是首尾相接,但很畅通,红灯急停,绿灯潮水般车流滚滚。过街的行人更多,没人行天桥可走,绿色过街人行灯一亮,等在街道两边的人群扑下街道如过江之鲫,浩浩荡荡的。

街边的店铺种类和港岛那边也不一样。对面港岛上的大多是海外的奢侈品店,卖舶来品,瑞士手表,法国香水,意大利跑车,逛商店的多为中青年白领。而尖沙咀,大街小巷则满是卖黄金的周大福,卖珠宝的周生生,最密集的地方可以看见周大福街这边一家,旁边一家,街对面还有两家,店内人不多,仅有的几人年龄大妈级,还不知道是不是托。

港人做生意也喜欢一窝蜂,以前摄相机数码相机好卖时,满街都是电子产品商店。几年前公司一位伊朗裔同事出差去泰国,路过香港时听说电子产品便宜,在尖沙咀弥敦道周围闲逛时,进了一家电器店打听相机的价格。他不是一个懂行的摄影爱好者,只是有时间时喜欢拍几张,之前一直有念头想买一个入门的佳能单反机T2i练手,但当时佳能T2i加拿大售价七百元,加税超过八百元。在尖沙咀那家商店他看见一个佳能,外形类似,要价包税低于六百美元。店员告诉他是佳能入门级单反,他以为就是想要的T2i,高兴极了,以为在香港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高高兴兴地掏出现钞买下相机。回机场搭机到曼谷后住进旅馆上网一查,自己买的不是入门级单反T2i,而是简易单反T2,加拿大售价才不到四百元,当时他那个气呀。晚上,同行的华人同事向他解释港人国人有所区别,他心里才好受些,回来见到我们这些华人同事时才不那么见外。

 

 

 

之前听说香港的粤菜有名,出发前抱着不小的期望,以为经典粤菜馆四处都是,结果尖沙咀的大街小巷都逛遍了,也没见几个,看见的大多是小食店。

十几年前,多伦多中区唐人街还很兴旺时,我们一家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中区的粤菜馆吃早茶。入座后,有大妈大嫂推着小车,上面放着热气腾腾的竹制小蒸笼,在餐桌之间转着圈,口里说一遍粤语,再说一遍粤味国语,“凤姐瞎搞",刚开始听得有些糊涂,后来才明白说的是凤爪和虾饺。 小车走近时,我们让大妈大嫂揭开蒸笼盖 查看里面的小食,当时早茶便宜,小号的像凤爪小尤鱼,才0.8加元,大号的如三个小叉烧包,一元二,每次上中区粤菜馆吃早茶,凤爪小尤鱼叉烧包都是必点之物。后来加拿大移民放开,每年落地多伦多的国人两三万,很快,市区其它地方和周边城市都开起了川菜馆,湖南菜馆,北方菜馆,都是熟悉的滋味。渐渐地,我们不去粤菜馆了,回想起来,可能有十年没去过中区的粤菜馆了。

 

 

停留香港的第二天,去了港岛上的太平山俯瞰维多利亚湾海景和山下的高楼,后来在山下的中环湾仔闲逛了一下午。第三天,计划去九龙旺角的“女人街”和附近的花鸟市场,出门在外,什么我们都想见识见识。

“女人街”太座想去,倒不是有什么要买,只是那个街名让她心痒痒的,所以说,取一个响的名号生意成了一大半。早晨出去时,天阴沉沉的,正下着小雨,我们进地铁坐到旺角站,出站后往东过了两个小街,就到了“女人街” 所在南北走向的通菜街。

我们去得太早,正遇上街上小摊铺把装满货品,盖着红蓝白条纹防水塑料布的小车从街边或者远一点的背街货品储存处推出来,做活的小工看起来像南亚人,壮实,行动麻利,不像加拿大的南亚人,做工时慢腾腾的,说的多做的少,同一地方来的人,差别大去了。正应了那句话,淮南为桔,到淮北成枳了。

街上已摊开的摊铺,之间用红蓝相间的条纹塑料布隔成不到二十平米的小隔间,上面用防水塑料布搭成顶篷,要卖的衣物,大小皮包悬挂在四周支承隔间塑料布的铁架上,上下好几层,面积利用得相当好。时间还早,打量摊铺上货品的人不多,各色人种都有,黄的,白的,棕的,黑的都有一些,看来“女人街” 的名声早已在外,全世界的人来香港后都要上这儿见识一番。

我们也没啥可买的,摊铺隔间红蓝条纹的塑料布,总让人想起八九十年代国内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里人们拎着的编织袋,大包小包的装满了廉价的物品,“女人街” 观光可以,购物还得上别处去。

 

 

 

从“女人街” 到更北边的花鸟鱼虫市场的路上,出乎意料的,我们遇上了一群香港的特色做工的人。这是一群女性,说得更准确的,是一群女孩,因为看其面容,大多年不过二十,当时我们正从一条大街的左边上了人行天桥,打算跨过大街走到街右边。上完阶梯到了桥面,视线内出现一幅场景从未见到过: 天桥两丈多宽,有棚,两侧开敞,不像港岛天桥玻璃封闭可以挡风雨,宽阔的桥面两边连绵不断,大小不一的垫布上坐着一群群包着各种色彩头巾的女孩,看其装扮,应该是东南亚某一国家,马来,印尼或菲律宾的穆教女孩。那天是星期天,做工的人休息的日子,以前听说香港不少外来的小保姆,那天的所见证实了这个说法。

小保姆们看起来没什么不开心的,也许她们一出生,耳闻目染,就接受了女孩必须养家糊口的观念,稍微有些自理能力时,就离家到一家素昧平生的家庭服务,将来的命运,全仗着自己的聪慧和主家的品性。父母让自己年轻的女儿寄人篱下,安全难保,这种做法让有一个女儿的我们,感情上永远也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记得去年去云南大理丽江旅游时,导演是一个三十来岁的昆明男人,父亲汉族,母亲白族,他开口闭口不只一次的沾沾自喜地说,在他们那个地方,一等男人,琴棋书画,二等男人,办公室里写写划划,女人呢,田间干活,回家后收拾家务,生孩子养孩子。他很为自己的口才而自恋,同时又为自己不得不用那口才为车上二等三等男人,以及没等级的女人们服务而暗暗不平,他这样的,是男的,但却够不上像是一个人。

 

 

听说九龙的花鸟市场有些特色,剩下的半天里我们去了旺角北边的水族街和花市。依我们的想象,水族和花市应该各在一个露天或者大屋顶的市场内,水族市场放置着巨型玻璃鱼缸,里面游弋着稀奇古怪的热带鱼类。花市则是一个接一个的摊位,摆满了各色各类的热带花卉,人还没有走近摊位,异香扑面而来。然而现实很出乎意料,水族街和花市各在一条小街上, 只占了半边街,有数的几家店铺,没什么稀奇的鱼,罕见的花。九龙, 没想到是如此的平民化。

2016.01.06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好人和坏人' 的评论 : 没事瞎写。那草叫猪笼草,可以捉蚊子
好人和坏人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细致呀!可见很用心!最后两张照片上的植物是什么?我还从未见过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石假装' 的评论 : 我们住九龙这边,一天到晚人气十足
石假装 发表评论于
喜欢平民的地方,有生活气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