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女人 vs. 得不到的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们生活的世界,光明和黑暗各占一半。

人的情感,也有着复杂的两重性,理性和感性并存,卑微和高贵辉映。好的小说可以抛开时代和环境抽离出来,你可以把故事情节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座城市:巴黎,德国,上海。故事的男主可以是一个阔少,一个军官,一个伯爵,一个钢琴师,女主可以是一个妓女,一个工厂的纺织女工,一个酒店的前台,一个护士,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无论在哪里,有什么身份,那种感情却是依然不变。一个痴心到底的女子,一个绝情的男人,看小说的人看得是故事,而写小说的人写得是感情。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往往放到哪里都一样感动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懂得克制忍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偶尔沉溺在小说中去体验一下极致任性的爱情,哪怕是虚构的疯狂,也可以发人深省。

 

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震惊的爱情故事,一段沉默而卑微的感情,小说篇幅不长,文字非常流畅,情节和人物都不复杂,但这个故事前前后后我大概读过有三遍,每次都是依然的感动。 

 

记得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一开篇就读到了那句话“我的孩子死了”,突然就觉得一阵心悸。当一个女人说自己的孩子死了,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然后作者用女孩的口吻娓娓道来,时而是痛苦的回忆,时而是恳切的哀求,如泣如诉的独白贯穿始终....将爱的痴迷刻画的深入骨髓。

 

女孩从13岁起就爱上了她英俊又才华横溢的邻居。他也同时是个花花公子。小女孩长到18岁,让他成为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她颤栗着幸福着,但是她又是如此了解这个男人,她知道,他将很快地离开,转向另一个女人。三个夜晚之后,果然,他说他要去旅行,然后就绝尘而去,全然不知女孩怀上了他的孩子。

 

女孩的爱是绝望而又沉默的,为了她深爱着的男人,她默默地生下了这个孩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婴儿,让孩子过上舒适的生活,女孩靠结交有钱男人来过活,她自己毫不避讳地称之为"卖淫"。但是,当她再一次偶遇男主,女人毫不犹豫地抛下对她倾心的情人,再一次与男人共度春宵,可是他居然没有认出这个用所有激情爱着他的女人正是他从前的邻居,也是那个曾与他春风几度的纯真少女。更让女孩心酸的是,最后就连男人的老仆人都认出了她,可是男人依旧对她记忆全无...后来女人和孩子双双得了流感,孩子在一个冬天的早上死去了,女人在死之前,把她对男人的毕生之爱,写在了一封信里,寄给了男人。小说的绝大部分,就是这封信的内容。女人的信写得很悲伤,却没有流露出一丝怨恨。

 

能爱得无怨无悔,狂热到偏执的地步,现实中是绝对没有的。这种狂热完全可以称之为"OBSESSION",至死不渝的偏执用尽了女人的一生,她强烈的自毁,无可救药的沉迷,让人惊叹爱情的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倾慕?什么是迷恋?什么是不可解释的吸引力?什么是纯碎不含杂质的爱情?



透过13岁的女孩子的眼睛,茨威格这样描述男主人公:"在这最初的瞬间我就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你所具有的独特之处,不仅是我,凡是和你认识的人都怀着一种意外的心情在你身上一再感觉到: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我当时无意识地感觉到了后来每个人在你身上都得到的那种印象: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既有对外界开放的光亮的一面,另外还有十分阴暗的一面,这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种最深藏的两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这种两重性,当时象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 "

 
一个可怜有卑微的女子,从头到尾都没有被真正爱过。她和他之间只有肉体的欢愉,但是最多不超过三天,他就厌倦了,他把她当作又一个轻浮的女人,从来没有认可她的精神,她的爱没有得到过对等的回报,凄惨的让人不忍直视。难怪很多母亲干脆将这个故事当作反面教材来告诫年青单纯的女孩们,不要相信爱情,不要飞蛾扑火,迷恋一个人有多么疯狂多么愚蠢多么不可理喻。

 

但我不得不说这个女人其实并不卑微,正相反她十分的高贵,即便她爱得尸骨无存,她也有着女人的骄傲,自始自终她没有乞讨过回报,她的爱是纯粹的:否则她不可能自己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职责,而不去寻求他的帮助;否则她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遇到他,却不肯告诉他自己是谁,否则她不会连代表爱慕的白玫瑰都是匿名寄出的。她一直希望他能够认出她,然后爱上她,被她打动,永远记住她,并且心甘情愿地留在她的身边。因为那样才是和她对等的爱情。她的爱很绝对,如果男人无法对等的爱她,她宁可被误解,被遗忘,甚至孤独的死去也不要让他知道,这是女人的骄傲,她也有自尊。

爱上一个人本来就是一件卑微的事情,一种祈求而膜拜的姿态,她为他倾倒,一开局就已经输了,但是她倔强地保持着尊严,她不屑于让他同情,虽然她爱得发了疯,却从来都尊重他的一切,她没有打搅过他,她只是按照他喜欢的方式出现并且离开,从来没有逼迫他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后的那一封信,如果不是因为太过孤单绝望,也是不会写的,或许因为死了就不再是她了吧。女孩没有要求见他最后一面,也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墓地,只是求他在生日的时候为她插上一朵白玫瑰,只要心里知道有过一个女人如此这般的爱过他就可以了,其它的都不重要了。



信的结尾,女人用最悲切绝望的口吻哀泣,他们的孩子死了,她也即将死去,她的爱终于可以平息了,她知道他从来没有对她有过哪怕一点点的怜悯,但是她用尽了一辈子去守望一个得不到的男人。爱情,即便是求之不得的爱情,即便是卑微到尘埃里,也可以纯粹到让人落泪。真是凄美极了。

 

茨威格最后将画面转向男主:“他两手哆嗦,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一个少女,一个夜总会的女人,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混乱不堪,就象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闪烁不定,变换莫测。阴影不时涌来,又倏忽散去,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的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已。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蓝花瓶的细节从第一次女孩去男主的房间就注意到了,在第一次相遇后,男主从花瓶里拿出4朵白玫瑰送给她,这里的蓝花瓶和白玫瑰像一个暗喻,男主将女人当作花一样,她们美丽,她们盛开,他只要她们最娇艳的一段时光,他并不真的在意她们,也不想认识和了解她们,就如同他从来没有打算将一朵白玫瑰和另一朵白玫瑰区分开一样,他享受的是肉体之爱,尽管他是一位有教养博学多才的人。而作为对比,女孩虽然一无所有,糟糕的家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有着美丽纯粹的精神,她的出现恰恰反衬出男主博学背后的冷漠和寡情。当女人哀伤地述说着发生过的一切,没有申讨,没有指责,她只是想让他知道有一个女人曾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但她的爱仍然是她自己的,如果他没有同样的感觉,她不肯让他带上枷锁,不希望因为她的爱而给他任何负担。她真是个倔强的女人,骄傲得让人心痛。空空的蓝花瓶传递出男主惆怅的心情:生命里的看似平常的东西,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合上书,不得不赞叹一声好小说就是这样的啊,作者不动声色的讲述着,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细节都包含深刻含义,最后茨威格谦恭地将故事放在你的面前,将一切思考和评判留给了读者。即便在作者逝去后的多年,今天看他的小说也一点不觉得隔膜,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潮流在变,但是人性中最深层的情感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吧。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蓝湄' 的评论 : 我觉得加入这个孩子的死可能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悲剧感吧,如果一定要追究道德伦理上的过错,那个始乱终弃乐此不疲的男主应该难辞其咎。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78qwert' 的评论 : 木办法,故事就是这样写的呀,作者没有打算美化女孩,现实生活中谁会这么干呢?
蓝湄 发表评论于
78qwert 发表评论于 2016-01-15 13:40:56

很难认可这种所谓纯粹的爱。从女孩子的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来看她是个自私的女人,为了自己的一点情欲,把个无辜的孩子带到世上,让他生长在恶略的环境中,没有父爱,最终早逝。
==============================================================================
同意您的观点。虽然理解主人公的境遇,但不要把无辜的人做为你的殉葬品,尤其是可怜无助无辜的孩子。
78qwert 发表评论于
很难认可这种所谓纯粹的爱。从女孩子的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来看她是个自私的女人,为了自己的一点情欲,把个无辜的孩子带到世上,让他生长在恶略的环境中,没有父爱,最终早逝。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nmiu' 的评论 : 谢谢推荐,茨威格的功力很深,写作举重若轻,驾轻就熟,逻辑严谨,文字疏密有致,尤其擅长写心理,你说的那两篇我都还没有看过,有机会一定拜读。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uchantian' 的评论 : 小美人鱼是美和善的象征,虽然最后没有得到心爱的王子,却让所有人记住了她纯真美丽的形象....据说爱丽丝门罗小时候就是因为不喜欢安徒生给小人鱼写的悲伤的结局,愤尔提笔改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上了写作。
linmiu 发表评论于
博主写的很细腻。
很久以前看过琼芳登主演的同名电影,觉得卑微爱着的女孩的角色挺适合她演的。
徐静蕾也拍过一部据此改编的电影,可惜男主角由姜文演不太有说服力。徐说的一句话挺准确,其实这个绝望爱情的女人是主体,因为是她在爱在感受,而男主人公却无知无感。
曾经很喜欢茨威格的小说,有一种密度和劲道,最爱他的《夜色温柔》,另一部《一个女人的24小时》也有点类似,他很擅长写心灵的激情。
chuchantian 发表评论于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安徒生的小美人鱼,应是错爱而求不得。。。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ournier' 的评论 : 是的,我们观点一致。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晓青好!谢谢喜欢.
tournier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中篇小说之一,作者茨威格在我心中的地位难以被任何一位小说家所取代。

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当初读到这篇小说的感触:刻骨铭心。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