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某华文网站贴出《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一文后,一位网名为“究竟”的网友前来坚持要我告诉他我在该文标题中所说的“理解”是如何定义的。本文专门回答他的这个问题。
首先,通过本博客的三篇关于“机器人如何能超过人”的讨论和那篇“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机器人可以通过文字阅读来学习知识,并通过与之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来“理解”新学到的知识。但是,从目前的分析和讨论的结果看来,通过直接经验及间接知识来归纳出新的概念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记忆库里既成的语言来描述抽象概念对于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来说是一大难点。
我这里不打算马上下结论说“机器人根本不可能归纳出新概念或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我之所以现在还不打算马上下这个结论是打算在对人的思维及人工智能的潜力进行更多的认真的反思之后再决定是否应该下这样的结论,因为这里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极限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
回到究竟网友用接连五个跟帖坚持的一个要求:告诉他我在《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一文的标题中所用的“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究竟网友在提问时很显然地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问题并非象他在几个跟帖中表示的那样是个简单的问答题。
首先,一篇文章的标题并不意味着那篇文章的结尾会给出最后的答案。比如我之前写的三篇关于“机器人如何能超过人”的文章,显然不是象教小学生那样地告诉读者如何可以制作一个能够超过人类的机器人,而是围绕着“机器人如何能超过人”这个主题来讨论机器人在与人相比这方面可能会达到什么程度。
第二,“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最初是我在刘学伟博士的“人工智能畅想曲”一文后面提出的问题。当我提出这个“如何”的问题时,所指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也就是包含了平时人们对于“理解”一词的所有的理解。他对那个问题回答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认为人工智能的理解力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如果他回答说“人工智能只能从对于过去关于的质量的定义中来解释质量”,那就是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力极限的一种表达。但是,他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任何直接的回答,所以我才专门写了《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一文。
第三,当初我之所以会针对刘博士文中所说的“超强人工智能可以远比人类聪明”这一点提出“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认为有把握通过这个问题让刘博士认识到目前提出人工智能可以远比人类聪明这样的说法是非常地不现实的。我之所以有这个把握正是因为我知道人类本身还没有能够把“人类是如何来理解的”这个问题搞清楚,因而人们目前不但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通过编制程序来使机器实现与人一样的理解,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给出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所以,在我提出那个问题时,我有把握地知道刘博士根本不可能告诉我们如何能使人工智能象人一样地理解,他最多能告诉我的是通过对比以前的知识来理解,或者干脆如他后来所做的那样根本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不管他怎样回答,他的回答本身都会告诉他,现在谈什么超强人工智能会远比人类聪明是不现实的,那就是我提那个问题的目的。
第四,虽然我最初向刘博士提出“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这个问题时的所用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当我写《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这篇文章时,我在文中赋予“理解”一词的意思已不再是完全地开放了,而是可以表现为前面提到的“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抽象概念或从直接的经验及间接的知识中归纳新的概念”的能力。至于这种能力本身的机制,如前所述,是一个人类至今根本还搞不清楚的问题。所以说,当年究竟网友信心满满地以为他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地缠着我给出我的文中的“理解”二字的定义的时候,他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要么不知道自己所说的“定义”二字是什么意思,要么根本不知道“理解”二字的意义有多深,除此之外他显然不知道我在本文上面所描述的相关问题的复杂性,这是因为从他的五个留言中表明,在他看来他已经非常明智地给我出了一个简单的问答题,因而我一定应该给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定义”
第五,说到“定义”,我想那位究竟网友大概是想到了所谓定义的一种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开放性的概念的“定义”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解构的缺陷:如果你将对那个概念的某种简单的定义进行解构,对支持那个定义的前提条件一层层地进行挑战,你通常会发现你原来的定义是相当片面的。
但是,那位究竟网友一再以一种志在必得的口吻来追问我文中的“理解”二字的定义是什么,并且说如果我不给出答案他就要“开始怀疑”我的“水平”了,就说明我是“顾左右而言它,遮遮掩掩而又自命不凡的,实在不是一个严肃学者的治学态度”。当他那样说的时候,很显然他根本不了解“定义”的另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定义”的建构的基础:所有的以简单语句给出的关于一个概念的定义都是从一定的语义环境或文化环境中归纳出来的,是对相应的语义环境或文化环境的反映。
我之所以说那位究竟网友根本不了解“定义”的建构基础的意义,是因为我已经在他的第二个跟帖后面向他指出了,他应该可以从我的《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质量”》一文中看出我在该文里所用的“理解”一词的含义来。虽然我的那个回答不象本文这样详尽,但却是正确的回答。如果他仔细地阅读那篇文章的内容,而且具有足够的“理解”能力的话,应该是能够从中体会出在具体的那篇文章中“理解”二字的基本意思的。但是,在我给出那样的回答之后,他在接下来的三个跟帖中不但还表现出根本看不出我在文中所用的“理解”一词的意思,而且还指责我根本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
第六,最后顺便谈一下网络上进行讨论的思维方式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在华文网站及英文网站与华人网友及讲英语的非华人的教授的讨论中都发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有些人对某个问题头脑一热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的观点,不但非常兴奋地以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而且非要对方一定要明确表态同意他的观点,或者要对方承认自己很无知。前一段时间在一个英文的哲学与科学论坛碰上的一位应该是专业教授的网管级(Forum Moderator) 的人物,比这位究竟网友更自信更执着,我一再和他说非常感谢他的讨论,很受益,他还是没完没了,一定要我按照他的思路去回答他的问题,但要点是,我根本不同意他的观点,虽然我知道他的观点的错误在什么地方,我更知道无法在那个环境下说服他,而且如果按照他规定的思路来与他辩论的话,那不知要浪费几十个小时都无法说服他,尤其是他那付没完没了的架势加上他作为网管有随时可以删我的文章的权柄,继续和他讨论根本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只好不再搭理他了。
我想,这里的关键是两点:
一是“谦卑”,不要先咬定别人不给你做出简单明确的回答一定说明你很高明而别人水平不如你。二是“尊重”,别人不给你做出简单明确的回答一定有他的原因,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比较完整的答案并不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而简单的答案要么让你不满意,因而你又会没完没了地缠着,要么让你满意了,却误导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