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手记:Brandy Melville的营销术

夏天的一个周末,承女儿邀请出门逛街,随女儿走进了一间叫Brandy Melville的小店。这间小店以前从没见过,也不知是新开张,还是位置比较偏的缘故,但称其为小店倒也名副其实:统共最多几十平米,除了靠墙的架子上挂满衣服外,店中央摆着一张桌子,上面也堆满了衣服,把个店面挤得满满当当。在桌子和四壁之间,最多只能容一人走过。

女儿一进门,就开始挑挑拣拣翻看衣服,我也四处打量,马上看出来这是个年轻女孩子买衣服的地方。这里的衣服颜色都比较柔和,面料大都轻软,更要紧的是,式样都前卫时髦,对我们中年人不合适。

既是如此,我自知不必浪费时间,于是退到一个不碍事的角落,七分无聊三分好奇地四处张望。我看到除了服装外,Melville还出售女孩子们喜欢挂在卧室墙上的装饰品,比如写着“Soho”、“Island Girl”、“Love is My Religion”、“Babe Cave”的路标似的小木牌;我看到一面墙上贴了满满一版照片,粗一看像是邻家女孩穿Brandy Melville的衣服拍的业余模特照,仔细端详才发现很多照片和模特都出现了多次,可见不是Melville的年轻顾客自己贴在社交网站或参加Melville的征图比赛的作品,而是店里的官方广告。

然后我把眼光从墙上挪下来,移到那些埋头挑选衣服的顾客身上,马上注意到一件事,即店里的顾客全是跟照片上的模特差不多的女孩:留着笔直的长发,穿着短短的短裤,脚踩flip flop,没有一个例外。我陪女儿去过很多商店,这些店的顾客也大都是年轻女孩,但我还从来没有在别家店里,见过这么整齐划一的顾客形象。当然店里也有几名中年妇人。但估计她们跟我一样,也是陪女儿来买衣服的。等女儿挑好了衣服,她们也会跟我一样,掏出钱包来付账。

女儿在店里耽搁了相当长时间,拿了很多衣服去试衣间,最后挑了一条裙子、一件短短的上衣、一件宽松的毛衣,和一条看上去很舒服的短裤。付完钱走出商店,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女儿刚才的观察。女儿听罢笑起来,说我没看错,到这家店买衣服的确实被认为是某一类女孩,“就是,就是有点像LA那边来的女孩吧。”停了停又说,“而且,你注意了吗?Melville的衣服只有一个号码,one size fits all。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做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歧视。”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刚才也随手翻看了几件衣服,也注意到它们都是one size fits all。我还觉得奇怪,因为裙子通常是不能one size fits all的,没曾想,这家店每件衣服都只一个尺寸。歧视是一个如今无处不在的敏感词。这个词此刻出现在我和女儿的对话中有些突然,但这几件貌似无关的事物之间确实有些逻辑上的关系。世人本来就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故衣服都有多种尺寸,甚至在正常尺寸之外还有plus size和petite size。除了很特别的几样衣服,one size fits all绝无可能;Brandy Melville的设计师再心灵手巧,也不可能有one size fits all的魔术。Brandy Melville号称one size fits all,其实不是说他们的衣服各种身材的人都能穿,而是委婉地说,我们只为某种身材的女孩量体裁衣,如果你有符合我们尺寸的身材,我们敞开店门欢迎你;否则的话,对不起,请你去别家商店。哪种身材呢?当然就是我刚才在店里看到的那一种。怪不得很多人都义愤填膺地认为这是一种歧视的做法。这和国内一些招工广告上常看到的“身高1.60以上,女性,18-25岁, 容貌秀丽,体态好,气质佳”差不多,甚至有点让人想起了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和旧上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岁月。

但政治不正确固然是政治不正确,这可能也是Brandy Melville一个有效的营销招数。据女儿说,Brandy Melville很受年轻人追捧,是青少年时尚界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都有无数忠实顾客。而但凡成功的商店,总在产品、营销等方面有些过人之处。平淡如白开水的公司,在如今日新月异、熙来攘往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上很快就会被人忘记。比如我以前曾经喜欢的Macy’s就不幸走上了这样一条路。二十多年前我刚来美国时,Macy’s还是一家很不错的百货公司;每次我想买件像样的衣服,都会去梅西百货。虽然那时的我年纪轻,荷包紧,眼光肯定也不高,但从美国大都市几乎都在市中心最好的地段有一家富丽堂皇的Macy’s,也可以想象它过去的风光无限。现在Macy’s已经沦落成一家没有特色和品味的百货公司,说高档不高档,说亲民不亲民,每个人都想讨好,却每个人都没有吸引到。我已经好久没去Macy’s买过衣服,至于女儿这样的年轻一代,更是把Macy’s看成陈旧老朽的象征,仿佛只要迈进这家商店的门槛都会给人耻笑。近年来Macy’s动辄关店裁员,一直都在惨淡经营,可见对它失去兴趣的并不只是我们母女两个。

不光服装店,其他针对个体消费者的餐饮等服务业也难逃这条铁律。前些天去一家购物中心,看到进门处新开了一家J. Crew。我使劲回想这个位置以前是什么商店,好半天才记起来这里曾是一家Fresh Choice。我这才意识到已经好久没去过Fresh Choice了。女儿小的时候,我们是经常光顾Fresh Choice的,这些年却是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其实Fresh Choice的菜单符合如今时髦的健康诉求,名字也取得好,而且早就建立了知名度和群众基础。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败下阵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但消费者最是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朝三暮四、喜新厌旧。要抓住他们的心,一定要经常想些新鲜花样,方能出奇制胜,立于不败之地。Fresh Choice这么多年没有变化,永远板着一副同样的面孔,本已没有新鲜感和刺激感;我也没看见他们有什么营销动作,来传播自己的理念,或至少提醒大家自己的存在。既是如此,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败下阵来是意料之中;如被淘汰出局,也是早晚的事。

还有一家我经常光顾的店也隐隐显露了危机,这就是Starbucks。Starbucks有过它辉煌的黄金时代。曾几何时,“Starbucks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体验”的说法传遍大街小巷,每个商业领导都把它挂在嘴边,成了我最烦的一句陈词滥调。但这两年Starbucks已经过了它的鼎盛时期,或许已经风光不再。Peet’s Coffee本就比Starbucks略胜一筹,现在又有很多新的连锁咖啡店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像加州的Philz Coffee,费城、纽约的La Colombe等。上次从Tahoe回家的路上在Davis停下来喝杯咖啡,也一眼看中了一家叫Temple的咖啡店。这些店都比Starbucks有特色,档次也略高。加上大家可能都像我们一样,早就厌倦了Starbucks的十年不变和千人一面。如果有选择的话,恐怕不会去Starbucks。如果Starbucks不动点脑筋,想些新鲜点子,激起消费者新的兴趣,彰显自己的不同,恐怕也会走下坡路。Starbucks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Starbucks推出了新的“evening menu”,开始在晚间出售酒水和开胃小食,或许就是它们改头换面、重塑自己品牌的自救行动的一部分。

所以,回到Brandy Melville上来,他们的one size fits all的噱头虽然遭人非议,却可能是一步妙棋。让苗条女生穿自己的衣服总归合算,因为每个人穿出去都好看,等于招募了一大批免费模特;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这种做法引起的争论,在这个讲求曝光率和知名度的时代尤其是一笔宝贵财富。当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对Brandy Melville口诛笔伐的时候,很多身材苗条的爱漂亮的小女生注意到了这个牌子。她们或者独自一人,或者和闺蜜一起,或者领着将为她们买单的妈妈,走进了这家商店,于是Brandy Melville的账簿上,又增加了几笔收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