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皮”粹“黄”品味尝

哈哈, 找暇应在: 杨程余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京剧的板式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所以京剧又叫皮黄戏。

据专家考证,西皮基本全部源自陕西关中地区的秦腔,而二黄则主要来自陕南的汉调和安徽的徽调。

西皮与二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跳跃式音阶,而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为渐进式音阶。用西洋音乐那一套名词说,就是西皮是大调(Major),二黄是小调(Minor)。另外,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大都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这也是西皮与二黄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

京胡的定弦,西皮为6?3(里弦为低音6,外弦为3),二黄为5?2(里弦为低音5,外弦为2)。反二黄为1?5(里弦为低低音1,外弦为低音5)。所以,二黄比西皮地一度,反二黄比二黄低四度,比西皮低五度。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慢板”,“西皮原板”,“西皮导板”,“西皮二六”和“西皮流水”。

西皮慢板,又叫“西皮三眼”,顾名思义,是甩一板,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用西洋乐律的名词,就是4/4拍。也就是“一板三眼”。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青衣《坐宫》里,“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等。)典型的西皮慢板,可去听《荒山泪》里的那一大段“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这段唱几乎包含了青衣西皮的所有板式:以西皮慢板开始,转西皮原板,再转西皮二六,最后以西皮摇板结束。

西皮原板,则为2/4拍,是“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例:老生《失街亭》“两国交峰龙虎斗”,青衣《凤还巢》“本应该随母亲镐京僻难等”。)造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是,旦角的西皮原板比生角的西皮原板要慢许多。

西皮导板,则主要用来起唱或转板,一般只唱一句,就转为慢板,原版等其他板式。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

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用不同的琴花过门来伴奏。

还有一种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帘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一段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比慢板,原版和导板快一点的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例:老生《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等。)

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铡美案》中净行的“驸马爷进前看端祥”,《四郎探母》里的坐宫,夫妻对唱“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浅”等。

节奏位于原板与流水板之间的,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常见的有《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老生戏,还有《武家坡》中的“指着西凉高声骂”,《荒山泪》里“勤织纺助儿夫奉养双亲”(这段从西皮二六的下句开始),和《火焰驹》中的“只为我父把婚变”等青衣戏。那段“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也是西皮二六。

在这些正规西皮板式间,还有板式互换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弄个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如《坐宫》中杨延辉的“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几句就是摇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声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散板和摇板的区分,我将另文专述。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这个女人不寻常”就是反西皮摇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阅门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的板式基本上就有这些。但少见的,如“西皮小导板”“西皮回龙”,就在《见母》一折中杨延辉的“老娘亲请上受儿拜”中全用到了。导板结束后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龙接了下句,方便后面的演唱。因为京剧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则,如果没有,则要用锣鼓经中的“扫头”垫底。但如果打了扫头就表示结束,所以还有唱段就会用到“回龙”。“回龙”、“散板”容易和“导板”相混淆,所以初学者应该要注意。因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类唱腔就先介绍到这里。

二黄唱腔与西皮类似,也有“二黄原板”、二黄导板”、“二黄慢板(三眼)”、“二黄摇板”、“二黄散板”和“二黄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但因为二黄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没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个“二黄快原板”。二黄会把“回龙”作为起板,也叫“二黄碰板”,还有“二黄跺板”。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有时会有一大段唱,叫做“回龙腔”,不同于“回龙板”只唱最后一个字。

二黄原板,是所有二黄板路的基础,其他二黄板式均有二黄原版变化而来。二黄原板为2/4拍,但不同于西皮原板弱拍起唱,二黄原板是强拍起唱,也就是俗称的“板起板落”。比如,老生的《二进宫》 “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青衣的《太真外传》“我这里轻移步把那温泉进”,都是二黄原板

二黄慢板,为4/4拍,节奏比二黄原板要慢。一般三眼,中眼起唱,这点和西皮慢板相同。比如,老生的《洪羊洞》“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青衣的《鸳鸯冢》“对景容光惊瘦减”,《梅妃》的别院中等。

二黄摇板,是1/4拍,俗称有板无眼。比如,《二进宫》里的那段生净对唱“叹罢皇陵到朝阳”,就是二黄摇板。

二黄碰板,是一种起唱的方式,也就是俗称的“回龙”。比如,《太真外传》“听宫娥在殿上一声启请”,就是二黄碰板。当然,头三字是散板,从“在殿上一声启请”开始,直到“我只得解罗带且换衣襟。在头上忙把金钗摘定,转身来脱凤衣解下罗裙,啊!六幅湘纹。”全部为二黄碰板。

反二黄是把二黄弦再降一度的板式,其中的反二黄慢板,非常动听。《鸳鸯冢》里的那段著名的“为痴情闪得我柔肠百转”,和苏三起解里的“崇老伯她说是冤枉能辩”等,都是反二黄慢板的代表。

还有,像“南梆子”(西皮类),“四平调”(二黄类),“反二黄”(反二黄类,板式几乎与正二黄一样齐全),“汉调二黄”(二黄类),“高拨子”(反二黄类,主要由“导板”、“跺板”、“原板”、“摇板”和“散板”构成)都是京剧的板式。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RNbEvPuYmbPYrLbc-5Og/videos

海外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