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威尼斯素有“漂浮之都” 、“百岛城” 的美誉,纽约时报甚至评它为世界上最美“人造之城”,但我来时对它的期望值很低,因为我觉得威尼斯五百年前就登峰造极了,五百年来是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这里曾经是欧洲通往阿拉伯和远东的门户,十字军东征从这里开拔;散布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拜占庭帝国沿岸的交易点曾使其成为地中海的交易运输中心和霸主;但好望角发现、大航海开始后,威尼斯就渐渐被甩下了。
那些在富裕时期几百年积累的财富,变成了“老钱”,选择进入了绘画、音乐、舞蹈艺术领域,而不是去追逐更激烈更深远的目标。这种富裕、悠闲、固守的心态,的确使威尼斯成为一个比较牛逼的艺术中心,甚至有自成体系的画派(The Venetian Painting)和乐派(The Venetian School),也吸引了世界级的作家(狄更斯、托马斯曼、海明威等)来居住。但这些富人、闲人无法真正成为这个古老城市的向前的动力。
今天威尼斯的真正居民不到七万人,大部分年轻的居民已离开去别处寻梦;每年大约有两千万游客,但95%的游客不会过夜。绝大多数的底层服务人员,都是外来的移民。走过弯弯曲曲的窄窄的小巷,很多门头小店,都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与外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游客人群,形成渲明的对比;步入店内,服务生也只是轻轻点头,完全没有岸边桥头叫卖的急切。威尼斯,实际变成了个博物馆。
唯一的不同是,这个博物馆的底座每年几毫米在不停地下沉;更重要的是,威尼斯所处的亚得利亚海海平面在上升。虽然外面有一道沙堤隔开,但每年的季节性海浪,使圣马克广场,从100年前每年被淹9-10次,到今天每年被淹90-100次。相对于海平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其实比威尼斯还要低,但荷兰依靠人才和现代科技,设计了巨型海底浮动钢栏,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被淹。但威尼斯是只说不练。也许威尼斯真的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没”?
今天的威尼斯早已不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威尼斯商人》的风貌;朱自清散文里别致、干净、温和、透明的威尼斯,曾留给我们心底多少憧憬和新奇的幻想?而今天的大运河边被污水浸泡的很多老屋,早已是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圣马克广场上带翼的狮柱,也已年久失修,风雨斑驳。
蓝色的“刚朵拉”摇橹小船上的手风琴声依然悠扬,傍晚的夕阳依旧把海水和圣马克教堂圆顶染得瑟瑟通红,岸边高级酒店和咖啡馆里的咏叹调依然让人荡气回肠。但这座浪漫的“水上都市”能持续多久?这也许是人们迫切来旅游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