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诠释淳朴的信仰(论文)

——藏族舞蹈《天境神》的意境和意象

阿宫

死亡,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藏族,这个生存在青藏高原的民族,以其诚挚的宗教信仰和朴素的自然意识,对生命消亡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天葬——这种在青藏高原上普遍实行的,古老的丧葬习俗, 给雪域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为世界风俗文化的长廊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舞蹈《天境神鹰》就是取材于天葬这种独特的葬俗,这个舞蹈用淳朴而粗犷的舞蹈语汇,诠释了藏族人民坦然面对死亡,积极乐观的生命理念。

一、另辟蹊径,用舞蹈揭示藏族民俗,对民间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艺术提升。

长期以来,天葬由于不被人们所了解,它常常给人带来一种恐惧和神秘的色彩。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清朝的驻藏官员常贬斥天葬为“无伦无理,残忍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类”(《卫藏通志》)。于是,视藏人的天葬成为奇特、怪异、残忍、不文明的一种丧葬习俗。(1)鉴于世人对着以葬俗的曲解和误解,要想深刻理解和欣赏这个舞蹈,我们需要对天葬习俗有一个简单介绍。

天葬习俗在藏区何时产生?因何产生?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根据文献记载与天葬仪轨来看,天葬中蕴含了极为浓烈的佛教因素与内容。佛教认为,人死了之后是一种躯壳的消失, 而非灵魂的终结, 是躯体和灵魂的分离, 灵魂是永存的并且有转世, 所以灵魂就需要超度, 而灵魂的转世就得看前生所积的善德, 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基于这样的佛教“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教义, 使天葬的理论依据似乎更加全面而系统, 也更具吸引力了。(2)由此可以看出藏传佛教对于天葬习俗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赋予天葬深刻的宗教内涵,规范的丧葬礼仪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随 着舞蹈创作的传承创新,舞蹈这一依靠形体动作技巧去表现实生活和精神情感的艺术形式,使它具有了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用舞蹈形式展现极具神秘色彩和 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是对展示和宣扬民族文化极好的探索和尝试。《天境神鹰》就是通过舞蹈动作组合、造型、手势、表情、构图等表现手段,与音乐巧妙结合, 艺术地向观众讲述了天葬的文化内涵。

二、舞蹈揭去了天葬神秘的面纱,呈现了藏族人朴素而唯美的人生观。

舞蹈《天境神鹰》突破性地将藏族天葬习俗搬上舞台,不是仅有勇气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有巧妙的舞蹈构思和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舞蹈的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意寓众生六道轮回,象征佛教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曼陀罗图案。在这浓重的佛教氛围之中,舞蹈拉开了序幕……

天葬的执行者是秃鹫,传 说秃鹫不管吞食了什么食物,不会留下一丁点残渣在地面。在数千米以上高空,高原强劲的气流把它排泄的杂物风化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秃 鹫的尸体,秃鹫死亡之时,腾空万里,拼命往高空飞去,一直朝着太阳飞去,直到太阳和气流把它的躯体消融殆尽,不留一点痕迹在世间。秃鹫的这一生活习性,暗 合佛家的生死观。藏族人民将秃鹫视作神鹰,是“空行母”、比丘的化身,是联系佛国与修行者之间的使者。秃鹫是天葬仪式的执行者,是天葬的主角。天葬仪式就 是:桑烟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

舞蹈表现的情节是:在一个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清晨,天葬台巨石高耸,桑烟袅袅升起,一群秃鹫纷至沓来,他们跳跃着健硕的身躯,在高高的山坡上来回徘徊,鹰头攒动,看似杂乱无章,实 则井然有序地期待某种仪式的开始。桑烟袅袅,清风习习,天际一声霹雳传来,高亢的音乐似神灵驾祥云降落人间,似阳光突破云层直泄大地。神鹰们一改散漫慵懒 的神情,肃然列队而立。秃鹫的首席酋长、引导人灵魂轮回的“喇霞”之鸟翩翩而落,他比其他秃鹫高大雄壮,钩鼻犹如弯镰,神色倨傲而桀骜不驯,悍猛、威武地 开始主持天葬的仪式。在“喇霞”的指挥下,神鹰们开始了对天地神灵的膜拜。一组组刚劲猛烈、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似乎要告诉凡人,他们领悟到了神灵的启 示,这是天地联系的震撼,是人神沟通的脉动,激发人们对生死轮回的顿悟。一声鹰啸打破肃穆的氛围,一名扮演逝者的女演员,身裹洁白的氆氇悄然出现在神鹰围 绕的天葬台上。死亡在藏族人心目中显得极为平静安详,人死后,家人会用各种传统的仪式引导灵魂,投胎转世,担心死者的灵魂滞留家中,成为游魂。所以,藏族 人死后,亲人们更多的是祝福、祈祷,希望灵魂早早踏上轮回之路。

在《天》舞中,编导选取少女形象作为逝者,可谓匠心独具。少 女较好地代表了亡灵纤弱、轻盈、纯洁的形象,也突出了人生死如一,来去赤条条,了无牵挂的轮回观念。这名“少女”的出现,吸引了所有神鹰的目光,他们团团 围绕在少女四周,少女被高高擎起。这是葬礼最为神圣的时刻,砰然心动,神鹰首领仔细地审视着亡魂,这是上天对逝者最后的评价,一生的是非因果,善缘罪孽将 毫无保留地暴露在神鹰眼前,呈现在天地之间。这一定是一个善良而洁净的灵魂,头鹰极为郑重地啄食下去,众鹰随之。音乐如鹰笛长啸,悲壮婉转,没有一丝哀 怨,一丝牵挂留恋。神鹰首领在对逝者的进行最后的交流,指引他天国的方向,引导他踏上又一个轮回之路。逝者的躯体最终与神鹰融为一体,肉体消失了,灵魂却 经过了神鹰的净化,变得更加轻盈飘逸。鹰群再次唤醒的,不再是那个满是污秽的皮囊,而是一个清洁纯净,满怀希望和光明的新灵魂。新生是纤弱而美丽的,她激 发起人们的怜爱护佑之心。在头鹰的引导下,神鹰护送着新生命安然升天!

天葬仪程完成了,神鹰们让亡灵抛开了对世俗眷恋飘然化入苍宇,安静祥和,不占据大地的一寸土地。舞蹈表现了一个简朴而坦荡的仪式,让观众对天葬有了震撼的感受和全新的认识。这时候你还有对天葬的恐惧和疑虑吗?你还能不为这凄美而圣洁的仪式而赞叹吗?这就是舞蹈《天境神鹰》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

三、从舞蹈技术技巧与舞蹈艺术看民族舞的创作

近 年来,民族舞蹈的创作有了很多的创新和突破,看起来民族舞蹈的创作似乎得到了较高的重视,民族舞蹈的创作成果也越来越丰硕。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民族 舞蹈的创作越来越追求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甚至融入了杂技的高难度动作。在服饰方面,也过度夸张,极力去吸引观众的眼球。似乎舞蹈就是要获得观众的惊呼和惊 叹,一定要光彩多目,惊艳四座才算是有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殊不知,如果民族舞蹈的创作如果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必将会步入死胡同,将创作者逼入 死角,舞蹈创作的艺术创新将难以实现。

从 《天》舞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整个舞蹈几乎没有用到多么复杂的舞蹈技术技巧。在服饰、音乐、道具、舞美等方面,也没有刻意去做华丽的修饰和装扮。编导者的这 些手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情节上跳跃过大,细节上不够细腻的感觉,也缺乏灯光、音效、服饰的映衬和补充。总之,如果严格依照现代舞蹈的创作规范来来 要求这个舞蹈,《天》舞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现代舞蹈创作中对技术技巧的要求,在该舞中几乎没有被过多的运用。然而,该舞通过编导的巧妙构 思,通过全体演员的倾力表演,整个舞蹈却几乎没有什么破绽,故事情节流畅,艺术效果朴实感人,舞蹈的文化内涵却更好地呈现出来了。

《天》舞因陋就简式的创作手法,是民族舞蹈创作的极好尝试和探索,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借鉴。

四、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民族舞蹈创作提供里不竭的动力和艺术源泉。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和地区人民政治、经济,环境、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   舞 蹈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舞蹈《天境神鹰》的编导者大胆选用了一个几乎没有人涉猎过的题材——藏族的天葬。长期以来,学界对 藏族葬俗的宣传也过于隐晦,天葬在藏族民间民俗文化中一直处于一种神秘状态之中,由此导致很多人认为天葬是一种原始、残忍、恐惧的丧葬习俗。人们对天葬习 俗的关注仅仅停留于对它的猎奇心理,鲜有人去诠释天葬习俗中文化内涵。《天》舞的创作就是突破性西取材这一民间习俗,通过舞蹈,破除了人们对天葬的误解和 曲解,努力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示了天葬在藏族人心中神圣高洁的地位,展现了高原人民善待生命、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的文化精神。

藏 族民间文化一直是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但对其宣传和展示的力度和广度尚有不足。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在当今世界文化大融合 的今天,民族文化要想保留和传承下去,不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研究,还需要进行广泛的展示和宣传。舞蹈创作中多是展示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藏族文化形 态,而对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文化形式缺乏表现。《天》舞创作仅仅是对这一领域的初步尝试,虽然尚有很多不足,但却为藏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打开了又一扇窗户, 踏勘了一条新路。笔者认为,藏族民间文化必将带给舞蹈艺术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1、边巴琼达:《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西藏研究2005年第一期

2、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