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可以有很多不同症状。有人是吸入花粉打喷嚏,有人是吃了鸡蛋起皮疹,有人是打了青霉素闹休克。因为症状能出现在毫不相干的地方,古人就很难发现过敏的真正原因。古代中医认为过敏这种突然出现的皮疹是一种叫做"风邪"的神秘物质引起,所以叫做风团。古代西医(古希腊医学)认为哮喘是大脑分泌粘液过多导致。
20世纪现代医学逐渐成熟,就知道过敏症状虽然千差万别,背后的原理其实相通。
过敏这事,可以说是友军误伤。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敏反应就是免疫反应,只不过弄错了打击对象。
免疫反应是人体自带的防病战线。免疫系统可以派吞噬细胞去吃掉入侵的病原体,或者释放抗体去消灭病原体。很多病我们不吃药就能痊愈,就是因为有免疫系统。很多病吃那些流传民间的传统药物能痊愈,也是因为有免疫系统——让病痊愈的不是那些传统药物,而是您自己的免疫系统。
如果没有免疫系统,人生下来之后活不过一个星期。人死之后尸体会腐烂,就是因为人死了,免疫系统停止工作,于是身体里面的和身体外面的细菌就可以不受拘束的涌上来吃掉人体的细胞组织,这就是腐烂。活人如果没有免疫系统,也就会同样迅速的出现这样的腐烂。
免疫系统很强大,但是如果它弄错了打击对象,它惹的麻烦也会很大。
不幸的是,有时候免疫系统真的能弄错打击对象。
它应该打击的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些病原体,可是,有时候,它会出现识别错误,把一些无害的东西,比如花粉,鱼虾,花生,错当作敌人,然后对这些“敌人”发动攻击。战火殃及城池——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于是就导致了那些过敏症状。
国内文献喜欢用“过敏体质”这个词。但是欧美文献很少把这个词直接用到病人身上,最多是在讨论过敏病理学的时候会提到一下。因为,这个词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描述,就类似传统医学的“阴虚体质”或是“阳热体质”那种含糊概念。这种含糊的描述,容易让人不受限制的随意理解。比如,一说“过敏体质”,就让人觉得,这人会对什么都过敏。
有人说过敏是遗传的,那就是基因有问题才导致过敏,这不就是“过敏体质”吗?
基因问题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不是说有某种基因就一定过敏。看看过敏现象的遗传规律就知道了。过敏是有家族倾向,但是过敏患者的子女,最多也只有70%会有过敏问题,而且,到了子女这儿,引起过敏的物质未必跟父母一样。这就是说,基因跟过敏并没有一一对应的明确关联。有若干基因会增加过敏的可能,但是并没有“注定”一个人会过敏,更不能决定他对什么东西过敏。
而且,如果过敏真是由基因决定,那么从古到今,人口总体的过敏发生率就应该大致恒定。但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是这样。过敏的总体发生率其实在不断变化。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发生率的变化,似乎是一种倒行逆施。这么说是因为,最近这几十年里,各国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可是,有过敏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本来这个也不一定就是不合逻辑。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是随着医学进步而增多的。原因并不神奇。那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都是人到了老年才容易出现的疾病。古代医学落后,能活到50岁以上的人不多。活到70更是古来稀。所以那时候的人,感染性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20世纪之后,医学进步让人活得更长久,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都查过70,于是人们就更“有机会”患上这些老年病,而且,同样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他们患病之后还能活很久,这又进一步为这方面的统计数字添砖加瓦,结果记录在案的心脑血管病人就越来越多。
诊断技术的改进是另一个原因。心脑血管都藏在身体内部,而且,心脏和大脑都是特别宝贵特别敏感的器官,轻易不能打开查看,所以,在过去,早期的心脑血管硬化狭窄就很难发现。那时即使病人出现了一些心脑症状,因为检查手段不足,就没法确定这些症状是血管狭窄引起的。现在有了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再跟临床表现对照观察,对心脑疾病的诊断能力就大大提高,很多原来会漏诊的心脑疾病,现在都能及时发现。这也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看起来好像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增多”了。
但是这些原因不能用来解释过敏。过敏不是老年病。过敏是小孩更常见。所以,过敏发病率的增高没法用寿命延长来解释。然后,用诊断水平来解释也说不通。过敏的诊断并不难。即使在皮肤和血液检查技术出现之前,绝大多数过敏也都可以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来确诊。
可是,过敏居然也出现这种“随着医学发展而增多”的逆袭现象。
这是咋弄的?
观察研究多年之后,科学家有了一个听起来很怪异的结论:过敏的增加,似乎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太干净了。
最早注意到这个奇怪现象的,是一个英国科学家。他在研究枯草热(花粉导致的过敏性鼻炎)的时候,发现一个孩子是不是容易得这病,跟他兄弟姐妹多不多大有关系:兄弟姐妹越多的孩子,就越不容易患上枯草热。
这现象有点十三不靠,他觉得需要找个合理解释,就继续深入调查,逐个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最后他发现,孩子多,枯草热发病率就低,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多能打群架,不是因为孩子妈生育能力强,不是因为孩子爸阳气旺,而是因为孩子一多,通常他们就比较邋遢。
这个不是在污蔑谁。您想,孩子多了,肯定就喜欢一起嬉闹。这种嬉闹不停的孩子,肯定身上比较邋遢。
邋遢的孩子,跟健康有啥关系呢?
邋遢的孩子,接触微生物就多。
因为,孩子们嬉闹之际,首先就容易触碰身边各种物件,包括地上的泥土。然后,嬉闹的孩子,通常就会有频繁的肢体碰撞,这又让他们有机会互相交换各人身上的微生物。
把这个现象整理一下思路,这位英国科学家就提出了一个假说:孩子小时候接触的微生物越多,后来就越不容易出现过敏问题。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说。一开始,这种说法是遭到鄙视的。但是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展开一些调查之后发现,他说的还真不算离谱。因为,越来越多的调查都往这个结论靠拢:卫生条件越好的地方,各种过敏性疾病就越多。
具体的例子有:
- 工业化国家里,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怎么解?这个,你知我知,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条件是不如工业化国家的。那就是说,在卫生条件好的工业化国家里,过敏发病率反而更高。
- 城市人口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农村人口,原理类似。
- 剖腹产出生的孩子,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于自然产道出生的孩子。这个可能需要解释一下。剖腹产的时候,腹部切口是严格无菌消毒的。而腹腔之内更没有细菌。所以,剖腹产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不会接触到任何细菌。可以说是一菌不染。而产道常年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所以是有一拨常驻细菌的,只不过这些细菌对人无害,叫做共生菌丛。因为这个道理,产道出生的孩子,从刚刚看到这个世界开始,经历就比剖腹产的孩子要“邋遢”。
- 一岁之前用过抗生素的孩子,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也比较高。跟前面几个现象联系起来看,这个也就有了一个顺理成章的解释:他身体里寄居的细菌被大批歼灭了,所以他一岁之前没能接触到足够多的微生物。
另外一些调查,从反面给这个假说提供了证据,就是说,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下,孩子出现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就比较低。比如,家里有宠物的,尤其是宠物定期到外面跑的。这种家庭,如果做室内菌丛检查,就会发现他们家里的细菌数量多,细菌的种类比没有宠物的家庭多。而这种家里的孩子,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却比较低。
有一个横向对比,反差也很鲜明。北欧有个卡累利阿(Karelia)地区,二战中被分成两块,一块归俄国,一块归芬兰。芬兰地处北欧,北欧人做事严谨认真是有名的,体现在医疗卫生方面,那就是他们对环境卫生的管理非常严格,包括饮用水的微生物含量都有严格控制。俄国呢,老毛子的作风大家应该不是太陌生。所以俄国这边的卡累利阿,饮用水里的微生物含量,比芬兰那边的要高好几倍。可是呢,芬兰那边的孩子,有48%有过敏问题,而俄国这边的孩子,只有16%有过敏问题。
所有这些资料都指向一个解释,就是说,小时候生活越邋遢,就越不容易出现过敏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这事也耗费了科学家好些年的研究。一直到最近,这里面的原理才慢慢有了一些眉目。就是说,这种过敏发病率的逆袭现象,是因为幼年跟微生物的接触过程,能让免疫系统内部的一种势力均衡出现变化。
啥叫势力均衡,我们得稍微解释一下。
免疫反应的战术,有近身肉搏,就是派免疫细胞直接出兵吞噬,也有化学武器作战,就是用抗体消灭病原体。这个势力均衡,说的是抗体产生的两大支流的均衡。
抗体产生是一个连锁反应。简单的说,这个过程是这样:首先有一种叫T辅助淋巴细胞的,简称TH,就是 T-Helper的缩写。这个TH,在身体各处布置有线人。线人发现有入侵致病原,就带着病原体的特征标志(抗原)来给TH报告敌情。TH细胞收到情报之后,拿着这个抗原,一路小跑跑去跟B淋巴细胞集团(另外一种免疫细胞)见面,见面之后,按照抗原特性,找到一个合适的B淋巴细胞,这个入选的B淋巴细胞就被激活了,就开始哗啦哗啦的释放抗体。
说得再精炼一点:TH(T辅助淋巴细胞)激活B淋巴细胞,于是开始产生抗体。
抗体是化学武器。如果是在军队里,针对不同的场合,可能会用不同的化学武器。比如镇压群众游行是用催泪弹,而战场上对敌国就会用芥子气。
免疫系统也有类似策略,对不同的致病原,会调用不同的抗体。对那些能钻进细胞的致病原,比如病毒或是某些细菌,会派出一种TH细胞,激发一种抗体,主要是IgA和IgG。对只在细胞外面活动的比较大型的致病原,比如寄生虫,会派出另一种TH细胞,这种TH细胞,激发的主要是IgE抗体。
因为有这两种不同策略,TH细胞也就分做两类,简称就是TH1和TH2. 这就是我们说的两种不同的势力。
有意思的是,负责抵抗病毒和细胞内细菌的TH1系统,对于负责抵抗寄生虫的TH2系统,有一种抑制作用。TH1越强大,TH2就越低调。反过来,如果TH1不怎么强壮,那么TH2就会非常活跃。
什么情况下TH1会强大?
如果小时候接触病毒和某些种类的细菌很多,TH1勤于工作,就会发展得比较壮大。
如果小时很少接触脏东西,TH1锻炼机会不多,就会不太发达。TH1不发达,TH2就会超常活跃。
TH2超常活跃有啥问题吗?
问题就是:过敏增多。
因为,TH2主要是针对寄生虫的。可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城市里,人们基本上不再有机会遇到寄生虫感染。没寄生虫感染,TH2就长期无所事事。可是TH2怎么说也是一种防御系统,是有战斗力的。总不让它杀敌,就好像让李逵握着两把板斧却不许他上战场,它就憋得慌,想找个由头冲杀一场。于是遇到花粉牛奶这些跟人体自身的化学结构不大一样的东西,它就借题发挥,说我发现敌情了,我要保护主人!于是就启动一场免疫反应,就是调动肥大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比如组织胺和白三烯什么的。这些东西会导致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还会刺激神经。结果就是各种过敏症状,比如风团,瘙痒,哮喘,腹泻等等。
(关于TH2系统产生IgE导致过敏的细节,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过敏反应和抗体IgE》)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故意让孩子小时候多接触脏东西,于是让孩子将来不大容易出现过敏问题?
还真有人这么想。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荷马-鲍希(Homer Boushey)教授,专门研究幼儿哮喘和其他过敏疾病。他对这种过于卫生导致过多过敏的现象做了多年研究,然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说,要让孩子将来不大可能有过敏,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早期接触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他甚至给出了很具体的一些建议:
- 最理想的方案,是把家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是,是去接受新鲜土壤的拥抱。鲍希教授根据调查结果,加上他自己的个人经验(鲍希教授出生在乡下,小时候妈妈总是早上10点就把他赶出去,说到树林里玩去,不到晚饭时间别回来),发现小时候孩子不能太干净。以前天朝有句老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话照字面意思理解肯定不行。就是说如果您的炸鸡翅掉地了,那还是别捡起来吃。吃那个很可能闹肚子。可是这话如果稍微修改一下,说成是“不干不净,减少过敏”,那就跟鲍希教授主张的原理暗合。这原理就是:如果小时候多接触各种微生物,能让TH1系统充分发育,于是TH2系统就不至于过度发达,这就能减小过敏发生的机会。
- 如果搬到乡下有困难,那就在家里养猫养狗。要是有条件,养只猪更好。因为猪喜欢到处拱,是传播微生物的利器。养宠物最好不止一个。越多效果越好。而且,得让宠物们到外面去玩,在泥地里打滚,然后,回到家里,还得允许它们上床玩。总之怎么脏怎么来。
- 要是养宠物也不方便,拿就干脆让孩子在泥地上玩。咱不借助猫狗了。咱直接让孩子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
- 还有一个一般不容易想到的秘技,就是,打算要孩子的话,算好时间,秋季受孕,这样,生孩子的时候是春夏之交,那么到冬季感冒病毒开始猖獗的时候,孩子的免疫系统正好到了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接触这些病毒,对TH1系统的锻炼价值最高。
- 根据最早的发现,兄弟姐妹越多,孩子就越不容易出现过敏。那么目标就很明确了:多生孩子!要是有啥客观条件不能多生,或者赶上国策不允许,那么就把孩子送幼儿园。反正要多跟别的孩子在一起,而且,别让孩子太文静。多少给培养点打闹的爱好。就预防过敏这件事来说,打打更健康。
- 母乳喂养也是个可以做文章的因素。孩子出生之后,应该母乳喂养。如果不能坚持太久,至少应该给喂6个月。原因吧,不管您爱听不爱听,事实就是,母乳比奶粉“脏”,就是说细菌含量多。因为,孩子吃奶是要含着乳头的。而乳头是不可能无菌的。所以,母乳喂养的孩子,能从母乳里得到的,不仅是更完善的营养,不仅是免疫球蛋白,还有更多的微生物——别惊慌。这种细菌,不会让孩子感染,倒是能及时丰满孩子的肠道菌丛,于是让他的TH1系统充分发育。
- 吃酸奶也多少有些帮助。酸奶里的乳酸杆菌也是能培植肠道菌丛的。
- 接下来这个建议,听起来是老生常谈,只不过出现在这个话题里,有一点像是逛超市意外见到老熟人。这个建议就是:若非绝对必要,别用抗生素。原理无需多解释。抗菌素,即使是有正当理由使用的时候,也会连带着杀死一大批共生菌丛。如果是为了治疗烈性感染,这个牺牲属于无可回避。可是没来由的滥用抗生素,既没啥好处,还会害死对孩子有益的正常菌丛。所以,您自己别滥用抗生素,也应该留意防止不负责任的医生给您乱开抗生素。
- 为了防止烟民找到一种出人意表的新颖理解,鲍希教授特别强调了一下:这里说的“邋遢”,指的是接触各种微生物。但是别把“邋遢”引申到别的事物,比如吸烟上面。吸烟会增加身体里的白三烯,这是导致过敏反应的化学物质。所以,吸烟这种邋遢,不会减少过敏,倒是会增加过敏的可能。
为了加深印象,鲍希教授在讲课的时候,曾经展示了这么几张图,意思是说,咱带孩子应该这么带:
第一,让他到泥里玩。
第二,让他跟猫狗玩。
第三,如果发生下面这种事件,就是说孩子去吃猫狗的口粮,别太紧张。那些粮食跟您餐桌上的东西一样卫生,也没啥毒性。唯一的不同就是猫啊狗狗啊嘴巴到处舔,能把地面的微生物带到他们的食盆里——这是好事。就让孩子多接触一下这些微生物好了。
当然,这些建议是一个美国教授的建议,面向的听众是美国老百姓。这些建议,放在美国还不算离谱。美国的医疗卫生现代化已经走过了许多年。整体环境卫生条件非常好。家里孩子饼干糖果掉地上直接捡起来吃都不会有问题。所以,在他们那里,总体来说,确实有点“大环境太过于干净了”,以至于孩子小时候接触的微生物就不足,这就导致TH1系统发育有点不充分。
您如果生活中咱天朝,情况有点不一样。虽然天朝的政府大楼比美国的政府大楼气派,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还是不如人家的干净。单位面积里的微生物含量还是太高,寄生虫疾病在天朝仍然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中国的环境卫生还没达到“太过于干净”的程度。中国人口总体的哮喘发病率仍低于2%,或许也真是跟这个总体卫生水平不足有关系。(美国的哮喘发病率是6.9%-9.9%)
不过,这个是说总体状态。到了具体的家庭里,中国的育儿方式有一些特殊性。因为实行多年的一胎政策,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包括对“干净”的要求,常常到了强迫症的地步。过度保护的另一个后果是孩子社交兴趣不足。独生子在家本来就没玩伴。缺乏社交活力的话,出门跟别的孩子互动也就不多。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幼儿TH1系统的发育。这种“独生子个人环境过于干净”的特殊现象,理论上说,有可能导致中国儿童的过敏发生率增加。事实上是否如此?一些中国媒体确实有报道,说近年中国儿童的过敏发生率“猛增”。我试图在学术文献里找到具体数字,可惜没啥收获(跟查英文学术文献比,网上查中文学术文献真的像是从岩层下找蜥蜴)。不过,从身边接触的人来看,确实是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各种过敏,尤其是哮喘,发病率比以往增加了。
中国的总体卫生条件还没这么理想,那么,这位鲍希教授的彪悍养儿秘技,咱在中国就不好简单模仿。如果真的去吃猫食,或是把掉地的饼干捡起来吃,染上寄生虫或是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中国,咱平时说的那些卫生原则,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更换内衣,这些原则还是需要认真对待。
另一方面,那些恨不得把孩子放在无菌保温箱里的父母们,从鲍希教授的观点里,或许可以学到一个不同的视角,就是说,带孩子,不需要这么的一尘不染。别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不仅对心理发育有害,对免疫系统的发育也可能有不利的影响。幼儿的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训练阶段。这个阶段多接触各种微生物,能增强孩子将来的防病能力。所谓接触各种微生物,不是说要去接触粪尿垃圾。不要这么极端。但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圈养,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育儿方式。应该让孩子多到大自然环境里玩,多跟别的小朋友互动嬉闹,这不仅对心理发育有好处,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同样有帮助。
从这个角度说,提倡母乳喂养也多了一个理由。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营养方面的优势,也因为它顺便让孩子更有机会接触微生物,于是能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