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
“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
“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都以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耀。郭沫若有诗云: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甲骨文的发现者们
人们普遍认为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的发现者。
著名的甲骨文收藏者学者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殷虚卜辞》中谈到王懿荣时说,
“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人也”。
王国维
王国维也说,甲骨文
“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号)。
文敏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王懿荣于1899年秋开始收购有字甲骨,但让人遗憾的是,他未及对这种文字展开深入研究,
即于翌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投井殉国。
王襄(1876年-1965年),
字綸閣,天津人。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濰縣古董商范壽軒來王襄家,
提到河南湯陰(實是安陽)發現刻有文字的甲骨,孟定生認為可能是古代的簡策,
促范壽軒前往收購。翌年(1899年)秋,范壽軒買了一批甲骨帶到天津,
王襄和孟廣慧各自收購了一些。其餘的甲骨,范壽軒帶到北京,又賣給王懿榮。
接著王襄陸續在北京、天津購買到四、五千片甲骨。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
将所藏甲骨捐献给了国家。
著有《簠室殷契類纂》,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釋字873個,
1929年增訂再版,釋字957個。
另有《簠室殷契徵文》(1925年)、《古文流變臆說》(1964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提出王襄发现说。
刘 鹗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被认为是第一个确认甲骨文为商代文字并说出根据的人。
王懿荣殉难后,王家为了还债,把他所收藏的大部分甲骨转让给了他的好友刘鹗。
1903年,刘鹗从所藏甲骨中精选1058片,石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收藏变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
胡适称赞这本书为研究甲骨文的“开路先锋”。
在《铁云藏龟》中,刘鹗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论断。
他认为“钟鼎之有象形者,世皆定为商器”,甲骨中象形之字很多,
而且其中的“祖乙”“祖辛”“母庚”等字样“以天干为名,实为殷物之确据也”。
甲骨文所属时代的发现使得甲骨文一跃而成为当时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
这样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罗振玉
罗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是在刘鹗家里。
他在震惊之下,深切感受到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今幸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夫。
当时,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谎称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卫辉等地。
罗振玉经多方打听,终于在1908年从古董商口中探知甲骨实为安阳小屯所出。
1915年春,他亲赴安阳,成为来到小屯村实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郭沫若高度评价罗振玉的作为:“这种热心,这种识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
安阳行之后,罗振玉确定小屯村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
“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殷墟的发掘。
在研究之余,罗振玉还集甲骨文单字用毛笔写成楹联,
成为将甲骨文引入现代书法艺术领域的第一人。
《明义士收藏甲骨》,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辑,1972年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铜版影印,
明义士派驻安阳之时,距王懿荣发现'龙骨'上的古文字已过去了十几年。
京津一带的好古之士千方百计地搜求,使甲骨的价格从最初的每斤6枚铜钱,蹿升至每个字2两白银。
古董商谎称甲骨文是在汤阴等地出土的,以垄断甲骨的来源,牟取暴利。
多年后,'安阳县西五里之小屯(殷墟遗址)'才被锁定为甲骨出土地。
明义士所在的教会设在彰德府老城以北的铸钟街,教会北边不远就是洹河,沿河向西走约2.5公里,就是小屯。
1914年春天,得知小屯出土甲骨消息的明义士,骑上一匹老白马,打算去碰碰运气。
1917年,明义士在第一本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辞》序言里,
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小童的指引下与甲骨文不期而遇的神奇经历。
多年后,他还作了一首七言诗《遇殷墟》,曰:
'柳树出芽骑白马,白马走时顺洹河。拾破陶器寻先古,小孩引到出古处。'
一来二去,小屯附近的村民和明义士熟络起来,挖到陶片、骨片会主动找他。
占尽地利,明义士很快就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甲骨。
工作之余,他开始临摹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翻阅可以解疑的资料,
从这些神奇古文字中寻找中国古代文明的蛛丝马迹。
可没过多久,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居然发出刺鼻臭味,他拿出放大镜一探究竟。
当地人在鲜牛骨头上仿刻文字,埋在地下冒充龟甲卜骨。
发现自己上当的明义士又气又恨,痛下苦功,逐渐掌握了辨别真假的诀窍。
1917年初,明义士应召随'中国劳工团'赴法国前线服役,1921年春夏之交重回安阳。
1927年,为避北伐战争,明义士到北京华北联合语言学校任教。1928年9月,休假离开中国。
1930年秋,他再次回到安阳,恢复在战乱中停办的安阳斌英中学。
十余年间,明义士在安阳收集的甲骨自称有5万片之多,成为最大的甲骨收藏家。
1932年秋,明义士应邀到齐鲁大学任教。齐鲁大学是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
遗址就是如今的山东大学西校区。
1932年,明义士被齐鲁大学聘为国学研究所考古学教授。
他把自己在河南收藏的甲骨分装在几辆马车中全部运到济南,并在校园里自办了一个小型博物馆。
明义士一家五口居住的花园洋房,就在南新街56号,与老舍在济南的四合院相邻。
明义士与老舍既是同事,又是邻居。
在明义士书房的书架上,除铭器、古籍、外文洋装书外,
还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本老舍亲笔题赠的长篇小说《离婚》。
明义士平时寡言少语,他的夫人安妮(Mrs.Annie Menzies)性格却很开朗,
常操着一口河南话,与前来造访的学生开开玩笑。
齐鲁大学是加拿大长老会参与并合办的教会大学,明义士也仍是传教士,
但他从不向他的学生传教,
除授课答疑外,便潜心于甲骨文的研究,
因终日与甲骨为伴过于痴迷,也因此得了个'老骨头'的绰号。
他攻克了一个个甲骨文研究的难题,先后完成了《甲骨研究》、
《考古学通论》讲义的写作,并发表了《商代文化》、
《表校新旧版〈殷墟书契前编〉并记所得之新材料》、《中国商代之卜骨》、
《柏根氏旧藏之甲骨文字》等一系列研究甲骨文的论文,可谓啃下了'硬骨头',
齐鲁大学也跻身为甲骨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1936年6月他计划中的一次回国(加拿大)休假,却成为他与齐鲁大学、与中国的永别。
日本侵华后,中国战火纷飞,明义士只好到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远东部工作,继续他的研究。
1942年,他在多伦多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商戈》,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8年9月,在明义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部分藏品共6箱,
由尚在中国的教会人士从天津运抵多伦多。此时,靠退休金维持生活的明义士夫妇,
仍旧节衣缩食地坚持研究,从未想过要出卖手头的藏品。
他收藏甲骨有一个原则,即仅供个人收藏和研究,绝不转手买卖。
1957年,明义士因心脏病辞世,远在中国的甲骨梦终究未能得圆。
1961年,明义士夫人和儿子明明德将1948年运抵的4700件有文字的甲骨、
2812件没有发表过的甲骨文拓片,悉数捐赠给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记载中国商代历史档案的珍贵甲骨,故土难归,令人叹息,
但留存于中国大地上的另外3万余片甲骨则是明义士的无私馈赠。
1999年6月,明义士的儿子明明德来到济南,
将父亲生前收集的3箱有关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资料和图书捐赠给山东大学,
为这些浸润明义士心血的金石拓片、照片、书籍、信件、日记、手稿等找到最佳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