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嘴和尚:
掩盖一个谎言需要两个谎言,掩盖两个谎言需要四个谎言,然后是十六个,甚至六十个六百个这样几何级数爆发的为“谎言诡辩”的谎言、为“谎言诡辩的谎言”而诡辩的谎言!
最终到没有任何人相信谎言的程度,谎言越来越多,牵涉越来越广,使得一错再错无所不错,当谎言彻底破产,甚至可以令一个制度崩塌!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咱们的正能量大英雄林则徐同志,今天抓了法商汉奸,明天围了英国使馆,国际法在他眼里都跟狗屁一样,直到断水断粮把英商大使义律逼急了,被坚船利炮顶在脑门子上了,还敢给大老板道光皇帝的战报里写上:七战七捷。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林则徐,水勇们向林钦差汇报自己的“辉煌战果”,林则徐从来不疑有诈,发挥了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告诉大老板道光皇帝我军“战无不胜”。
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
战报中的英国人往往是抱头鼠窜,一触即溃,最神奇的是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夷的帽子,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
一句话:战况激烈,七战七捷,战果丰厚,证据,呵呵,没有。
2
而道光和林则徐这两个人连带着满朝文武,都已经被忽悠得高潮迭起了。
后来的战事就不做细表了,反正清朝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庆功宴一天三顿,嘉奖令一日五发,这边正端着茅台庆贺,突然,Duang的一下就败了,而且败得极为彻底,至少在道光眼里是这样的
道光满脸懵逼:这场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高三倍,还捷报频传,怎么就败了呢?
这里面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有多少钱最起码还有个极限的,但这捷报中谎言的几何增长却是没学过代数乘方的道光同志永远无法知晓的天文数字。
我始终觉得道光不是因为《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抑郁死的,而是捧着半米高的捷报,在百十万字里面寻找真话的时候累死的…..
要么就是发现连标点符号都是“文学创作需要”的时候,气死的。
对了,道光挂得早些,也免得咸丰等急了上演一出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宫斗”大戏,三千年传承的文化,就干这个最拿手。
3
话说要是一般人稍微有些智商,最起码也懂得前车之鉴吧?但前面说什么来着?这帮子二货,对己争权夺利的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三倍,对内防民愚民之术经千年淬炼,炉火纯青。
对外?呵呵,都一个吊样!
咸丰同志手里拿着当时任广州老大的叶名琛送来的八百里加急“捷报”,洋人要进五口,洋人要进广州城,洋人要自由贸易……虽然这都是第一次战争被揍服帖了之后签的条约,但叶名琛“为国为民心系社稷,忠于朝廷忠于万岁,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西洋……”
依旧发扬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汇报咸丰说打了无数个大胜仗。
咸丰在堆积在龙书案的捷报里也跟他爹一样,看到大清又一次的战无不胜了
虽然说今天把英国战船轰成碎渣,明天把法国将军立斩马下,甚至还干掉了英军的总司令,不过这些敌酋高官全被“愤怒的爱国百姓”剁成肉酱喂狗了,连个头都没能给万岁爷留下看看….
兴奋的咸丰心里简直把叶名琛当了匡扶社稷的救世主,理性的批示说:干得好,不过也别把英国人逼急了,等他们来悔罪时给个台阶下就行了。
4
当时虽然曾有大臣秉明实情,结果咸丰回复说这是英夷“造言耸听”,令该大臣“勿为所惑”。
此后叶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国的情报,不过他犯了个大错:他自己对咸丰撒谎,手下又怎么可能对他说实话呢?
搜集回来的情报不是英国被俄罗斯痛揍,就是英国被印度痛揍,要么就是财政紧张、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失业狂潮、工人罢工,总而言之一句话,英国日薄西山,即将完蛋。
直到战争如他老子所经历的那样,胜利胜利再胜利,Duang一下就败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位大老板看着一摞子捷报最上面摆着那份昨天还是大英雄的叶名琛被“城破兵败人活捉”战报时的表情。
5
败了咋办?认输呗,签约呗…再说,认完输人家说退兵就退兵绝不含糊。
这个锅咸丰可不背,谁呢?救世主叶名琛呗,此时咋看咋合适,这模样,这做派,这大英雄活脱脱就是个祖传背锅的小瘪犊子。
来呀,剁了丫的,消消气儿!
但英法使团要进京签约的时候,被骗习惯了相信大清战士天下无敌的咸丰,这边安排乡勇阻截使绊子,那边又让僧格林沁在大沽口炮台伏击。这边庆祝完“大沽口大捷”那边撕毁自己亲笔签名盖章的《天津条约》。
结果,当然是再一次的被联军胖揍,把僧格林沁刚刚打完人家使团“大捷”的威武之师打成了猪头。又败了,败了咋办?认输呗,然后呢?认完输签约呗,最起码签完了人家就能退兵,也算是“权宜之策”。
英国派出巴夏礼和威妥玛谈判,本来所有条件都谈好了,咸丰又彻底犯二了,他竟然想起一条古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于是指示僧格林沁俘虏英国使团一行39人,准备以此为人质,与英法谈判。
袭击使团,国际法之大忌,全世界都在喊:打,打死他个小丫挺的!
联军一直挺到了北京城外。大清的根基终于震动了,此时法国得到情报,皇帝在圆明园休假,于是派兵前往,守城清军望风而溃,结果皇帝不在,扑了个空。但法国人一入圆明园,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群土老帽全被震撼了,妈呀!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宝贝!这真的是在中国吗?
法国人二话不说,马上动手洗劫,可惜人手有限,没能洗完。周边淳朴的大清子民和爱国民兵团闻讯而至,终于将圆明园洗劫一空,顺便放了把火——请注意,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是中国人放的,只不过手法太不专业,杀伤力有限,至于第二把火还得过会儿再说。
话说仗都打成这样了,连皇帝的私家会馆院都给打残了,咸丰只得放下自己那点可怜的皇家威仪,终于答应了外国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圣不必遵守藩属国礼节。不过让外国公使郁闷的是,如此大费周章最后还是没能见到咸丰
因为咸丰这一口气咽不下,挂了。
6
PS:(这段算送的,字数免费,可以忽略)
至于圆明园被烧是源自一件更令全世界震惊的事发生了。
英法要求中方释放使团,于是巴夏礼等一行39人,不对,是19人,被放出来了。这19人的状态用三个字形容叫“半条命”,剩下20个干脆被大卸八块。这简直是莫名其妙,中方本想拿使团做谈判筹码,结果还没谈完就先行撕票了,说到这里,我已经不知该怎么解释清政府的行为了。
总之,友邦莫名惊诧,英法一商量,这口恶气忍不下去,不给个迎头痛击是不行了,一定要在皇帝头上撒泡屎。后来两国产生了分歧,英国说要烧圆明园,法国说烧那有球意思,不过是个皇帝的度假村,要烧就烧皇宫。双方争执半天,最后英国说服了法国,于是大队人马杀进圆明园,这回是专业纵火队,圆明园基本所剩无几。
不过在此也许应该感谢一下英国,不然的话,就算躲得过那十年浩劫,也不过是多了个买门票的地方。
7
如果说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是优良传统的话,那么与之伴生的就是宁死都不认错,不见棺材不掉泪!
一个林则徐的错,成了广州城的错,成了外交的错,成了朝廷的错,成了大清子民的错,割地赔款,成了香港的错,又成了华夏的错。一错再错,一个可纠正的偶然错误变成一种须坚持的必然错误,它便变成一种制度的错误,一个政权的错误。
道光挂了之前,是否觉得合算?。
一个叶名琛的错,成了广州城的错,成了外交的错,成了朝廷的错,,成了大清子民的错,成了圆明园的错,成了华夏的错。一错再错,一个可纠正的偶然错误变成一种须坚持的必然错误,它便成一种制度的错,一个政权的错。
咸丰到死那天,是否觉得合算?
8
他们固执的认为,只要没有人指出他的错误,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永远没有错误。以至于为了让自己永远的正确下去,不惜消灭掉一切敢于指出他们错误的人
最起码,他们认为这比改正被指出的错误来得更加容易,甚至宁可花掉千亿百亿去消灭指出错误的人,也绝不想花哪怕十块钱去改正一个昭然若揭的错误。
如咸丰一般,宁可割地赔款,宁可不要圆明园,宁可一口气咽下去,也绝不给番邦平起平坐的机会,皇家的威仪绝不能丢。
中国人直到如今依然不习惯认错,不肯认错,绝不认错!不但不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甚至集团性有组织的玩儿:“闭门思过。”
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
于是帮亲不帮理的事儿就屡见不鲜到老百姓见怪不怪的程度了。
9
比如发生医疗事故医患纠纷,一个医生的错会变成一个科室的错,一家医院的错,一个群体的错,无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人痛心疾首的写下:
“有种你全家这辈子有病都别进医院!”
“下辈子都不干医护”
“这职业不是人干的,辞职,辞职….”
殊不知就是这种一错再错之下把一个可纠正的偶然错误变成一种须坚持的必然错误,最后变成一个行业的错,一个体制的错,一个xxx的错。
再比如,发生警民冲突,一个民警的错就会变成了警局的错,市局的错,市府的错,……一个群体的错,一个行业的错,依然还会有无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人痛心疾首的留下:
“以后看见贼可不敢摁倒了,偿不起命!”
“下辈子都不干警察”
“这职业不是人干的,辞职,辞职….”
同样的一错再错之下,把一个偶然错误变成央视的错,司法的错,演化成一个制度的错,一个政quan的错。
坚持维护这种错误………各位皇上觉得合不合算?老王实在不敢妄言妄议,但真的从未见到喊“辞职”喊得嗓子冒烟的人,真去有胆识魄力去辞职的,真的,最起码上网听“辞职宣言”这十年来,一个都没有。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动不动“老子不干了”与农妇“我死给你看”一样,事实上,越是拿着饭碗职业当要挟筹码的人,越是把这东西看得重,砸了他饭碗跟要他命一样,说说罢了,可能吗?
况且,他们辞职了,真的会饿死的。
呵呵,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